【篇一:心中的彩虹】
瓦剌带来的风沙血腥淹没了整个中原,而明朝都城却在一片轻歌曼舞中沉睡。滔滔的江水已经将神州大地划为两半,北方是金戈铁马的战场,南方是纸醉金迷的暖窝。
多事之秋里,历史的舞台上出现了一个你。虽是匆匆,但也注定着中国历史一个不平凡的人物即将出现。这就是集谋略和忠诚于一身的你——于谦。
你是明朝由盛转衰之际的一位忠心耿耿的老臣。虽多次上书朝廷,请求皇上不要轻易大奸臣王振的话御赐驾亲征,但,英宗始终还是没有听信你的忠言,果然,亲征失败,代表着明朝国防绝对主力的五十万大军惨遭屠杀,尸横遍野,连英宗也在此战中被瓦剌掳去,怎渡,怎渡?
在这危难的时刻,你挺身而出,担任了保卫江山的重担责任。三十六计,先进的火炮,将瓦剌打得落花流水,让瓦剌首领也先不得不前来谈和,迎回英宗。
然而,就是你这样的堂堂兵部尚书兼太子少保,也无法逃脱被陷害的命运。一场夺门之变,将景帝赶下台,英宗重新复位。就是这一场夺门之变,彻底地改变了你的命运。这让朝廷中重新腐败,奸人当道。让英宗被奸臣迷惑了双眼。
没想到,真的没想到,英宗复位后,第一个处决的居然是你——一个在危难之际保住了大明朝的人。当昔日的战友堕落为朝廷中口蜜腹剑的小人,让你经营了多少年的心血化作泡影时,你选择了正直。然而,就是这个选择,让你走上了刑台。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这是你的品质,也是你的追求,当行刑令悄然而至,你坦然面对,在留下一首《石灰吟》后慷慨赴义。你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朝廷中人人丑恶的嘴脸。你是一位英雄,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平生忠言纳谏,换来一张行刑令,唯有叹嗟。你倚危楼,望北疆,慕江水拍遍栏杆,只因无人理会,只能空空嗟叹。但你的品质,你的忠心却像彩虹一样在历史的天空中,在后人们的心中依然亮丽。
【篇二: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朝杨慎写出了著名的《临江仙》,而《明朝那些事》则将明朝三百年的历史搬上文学舞台,让作为读者的我身临其境,仿佛亲眼目睹一般。作者当年明月对斗争的描述淋漓尽致,对情节的把握炉火纯青,但更吸引我的还是那些入木三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文韬武略的徐达
他,出生于一个世代种田的农民家庭,小时曾和朱元璋一起放过牛。元朝末年,他目睹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慨然有“济世之志”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在郭子兴起义军中当小军官的朱元璋回乡招兵,他“仗剑往从”,从此开始了戎马倥偬的军事生涯。至正二十三年,徐达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任他为左相国……
朱元璋评价他: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他就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徐达。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文可以称相,武可以为将的徐达,谁能想到他从小没有机会上学读书,所学知识都是靠自己平时点滴积累的。每逢带兵出征,常“延礼儒士,说古兵法”。归朝之日又经常“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论终日”。
就是这样一位才能卓越的徐达,其高尚的品行更是令人钦佩不已。他严于律己,不摆架子,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出征之时,遇到军粮不足,士卒吃不饱饭,他不饮不食,不进营帐休息。士卒生病负伤,他前去探视慰问,给予医药治疗。他生活简朴,以天下之忧为己忧。朱元璋几次想给他换一所较好的房子,他都推辞了,说:“天下未定,上方宵衣旰食,臣敢以家为计?”
徐达告诉我:一个人的成功绝非偶然,定是胸怀大志而又关注细节,从点滴小事开始,通过不懈地努力,最终走向成功的彼岸。
精忠报国的于谦
尽管于谦七岁时,有位僧人认为其奇特,称他为“日后能够挽救时局的宰相”。但真正让于谦流芳百世的,是正统十四年的土木堡之变。当时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也先挟持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肯答应。最终迫使也先无机可乘,释放英宗。之后,于谦又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居住的房子仅仅能够遮蔽风雨。人家当官前呼后拥,尽显官威;于谦当官便服一套,瘦马一匹。同僚并不以其为谦虚清廉,却说他坏了官场规矩。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脍炙人口的《石灰吟》,就是于谦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的写照。他是当之无愧的“西湖三杰”之一。
于谦告诉我:做一个正直的人,就要有披荆斩棘,迎难而上的决心,不同流合污的勇气和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正直清廉的海瑞
有谁敢冒着生命危险,在皇帝不理朝政时买好棺材,上书直言?
有谁曾让贪官污吏自动辞职,被百姓成为“海青天”?
有谁临终时家里一贫如洗,却留下唯一的遗言,叫仆人归还朝廷六钱银子?
他就是海瑞!
难怪海瑞的死讯传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罢市。海瑞的灵枢用船运回家乡时,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
海瑞告诉我:出淤泥而不染的不仅仅是荷花。明辨是非,惩恶扬善,我们也可以做到!
和平使者郑和……抗倭名将戚继光……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交朋友。我想说:读《明朝那些事》,就像和无数高尚的人交朋友!
【篇三:难忘那本书】
我曾经读过许多本书,其中最令我难忘的一本书,只有那本《明朝那些事儿(二)》。
它主要记叙了从明成祖朱棣一直到明英宗朱祁镇复位这段历史中间发生的事情,如编纂《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土木堡之变等。明成祖朱棣生于兵荒马乱的元末,却并未死于刀剑之下。他一生立下无数军功,却驾崩于征讨蒙古归来的途中。他真可谓是“生于战火,死于征途。”明仁宗朱高炽与明宣宗朱瞻基开创了盛世,却未能长寿,明英宗朱祁镇一生犯下两个大错,但他是一位好人,也是一个可怜的人。他先是当了十四年的皇帝,又当了一年瓦剌的俘虏,接着当了七年明代宗朱祁钰的囚徒,最后才又当了八年的皇帝。说他不可怜,鬼都不信。
这本书之所以让我难忘,是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写历史的书都是十分枯燥、看着让人哈欠连天的。而这本书却不一样,它写得十分精彩,十分好看,让人兴趣盎然,看了前面的内容就想接着往下看,大有不看完誓不罢休之势。
另外,作者还用上了一些幽默的语言,比如“要你命三板斧系统”、“如果你对这一推论感到不满,也请不要向我丢砖头”“马哈木同志就不要哭了,毕竟事情已经过去了”“其威力实在堪比现在街头斗殴时使用的王牌武器——三棱刮刀。”等。此外,这本书中的各种描写都十分细致,让读者觉得仿佛身临其境。
我认为明成祖朱棣是一位文武兼备的英雄,他上马能打仗,下马能治国,是一位好皇帝。但他不是一个好人,对于忠于建帝的大臣,他全部处以了残忍的极刑,尤其是方孝孺,不仅被处以凌迟,还被灭了十族。之后继位的明仁宗朱高炽心地善良,不仅赦免了已经被朱棣处死的建文帝旧臣的罪名,还把他们的家属也赦免了,并发给他们土地。他死了之后,他的儿子明宣宗朱瞻基当上了皇帝。他首先处死了一直想造反的他的叔叔朱高煦,然后又把自己的票拟权给了内阁,批红权给了司礼监,接下来的那位明英宗朱祁镇是一个好人,却不是一个好皇帝,他宠信王振,结果吃了败仗,成了瓦剌的俘虏,而那位拯救大明王朝的于谦,是一个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奇才。他既能把朱高煦骂得狗血喷头,又能带兵击退了也先的军队,正说明了这一点。
这样的一本好书,我相信没有人会不喜欢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