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读懂了你】
远方,有一条古驿道。驿道这头是一座破败不堪的小旅馆,驿道那头是一艘常年不回家的船。杨降先生,每天都要从驿道一头走向驿道另一头,去追寻先生钱钟书和女儿钱瑗的足迹。
《我们仨》这本书,我读了不下三遍,在这之前,我一直不明白杨降先生为何每天都去船里照顾钱钟书,也不明白钱钟书为何不回旅店去。现在我明白了,这驿道不仅仅是指杨降先生所走之路。
这驿道上,发生了许多事情,就像放电影一般,杨降先生梦见自己从这头飘到了那头,周末还要钱瑗的陪伴。可到头来,却是钱瑗先笑着和他们说再见,没多久,丈夫钱钟书也随之而去,只留下杨降一人化作羽毛在原地打转。我明白了,这是条爱的驿道。
其实,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条驿道充满爱的颜色,驿道那头是你今生最牵挂的人,你可能从未发现。
当我第三遍读完这本书时,我躺在床上,闭上眼睛,眼前出现了一条驿道,这条驿道是由无数块砖块砌成的,有的完整,有的残缺,每一块砖上都烙着每天关于自己发生的事情,我走向前去,两旁出现了树木,每棵树上都挂着姓名牌,我惊喜地发现,平常我不以为意的人在我心中竟有如此份量,为了看到驿道尽头的人,我加快了脚步,原先的友情道甩在了后面,剩下一条亲情道(爱情道还未开发)。其实我早就知道这驿道的最后一定是父母,但我总以为时常冷战嘛,说不定位置就有所变动,就像今天,结果……驿道的最后是两个不倒翁形的物体,分别写着父亲和母亲的名字,不管怎样摇,总倒不下去。
我猛得把自己从驿道上拉回现实,看着手中那章“我们仨失散了”的字样,心中五味杂陈,酸、甜、苦、辣、咸如不可阻挡的恶势力冲上脑袋,我知道,这中间有惊讶、有感动。
杨降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驿道,在90多岁时撰写了《我们仨》,接着随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远去,她留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对爱的理解。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驿道,每个人爱的驿道是不尽相同的,每当我们迷茫时,我们可以用心走上驿道,去寻找方向。
【篇二:人生没有单纯的快乐】
“绛”这个字,我喜欢了好久,起先是《聊斋》里的绛雪,然后是杨绛。
杨绛这个名字,我知晓得很晚。大概就是学《老王》的时候知道的,然后读了她的《我们仨》,才算真正识得了她。只是我见识颇有些狭隘,总觉得她像是一个耄耋之年的孤寂的老人,坐在靠椅上怀念自己的亲人。
我静坐在桌旁,用手拈着薄薄的书页,看着杨绛和丈夫去散步探险、在家试验做饭,还有“媛媛”在看识字书。然后蓦地,杨绛匆匆地来往于丈夫和女儿的医院间,钱瑗让保姆支着板子,自己在那里写回忆录。最后,不停地在路上奔波的杨绛停下了步子,微喘着,左顾右盼,却发现自己身在茫茫大道上。钱瑗和钱钟书都不见了,天地苍茫,一片灰蒙蒙,她那万里长梦,此时醒了。
我想,杨绛一定是一个乐观的人。旁人不敢回忆的事,她却将它一笔一笔地写下来,她觉得一生很满足。尽管“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尽管现在只有她一人生活在那曾经被她当成家的“客栈”。
果真是人生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背后总要有一些清寂。可是当你年老之时,回想起自己从前快乐的一生时,你是否会像杨绛那样满足呢?
看到人生这个词,就莫名觉得有些苍凉,便转而想到了我读书时的一些感受。看书时总觉得普通小说讲述的是平常人间烟火;散文、人生启示,让人看后低头沉思;思考人生类的文章,让我莫名有些惧畏。
我想做个俗人,让自己带上些烟火味儿,偶尔琢磨一些哲学问题,偶尔拜读一下大家之作。活得大大咧咧却又情思细腻,会为一朵花哭泣,会为一棵草欣喜。生命这种问题,我深思过,却发现思考生命对自己毫无用处:自己是谁?为什么活着?不过自己到底是谁,又有谁知道呢。如此前思后想忧虑焦躁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只想庸庸碌碌地过一段简简单单的生活,顺便留下些生命的印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