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怀揣敬畏之心】
从在古城墙刻下“到此一游”破坏文物,再有新婚夫妇在寺庙前大拍婚纱照忽视传统内涵,再到四男子穿二战日军制服合影于抗日遗址侮辱国家尊严……不堪入目的事件比比皆是,这究竟是何原因?
是他们对我国历史文明没有怀揣敬畏之心。在这样的和平年代,人们已不再对国家历史、底蕴建立的不易感受深刻。对于历史见证,有些人毫不在乎;对于那孕育五千年之久的中国文明,有些人更是不屑置顾。这样的人,为社会进步拷上沉重累赘,使国家特色不再显赫,使中华文明无法传承和强大。他们,对祖国历史文明毫无敬畏。
对于先人,我们应敬畏。最近,一位笔名为“步非烟”的北大女研究生放言要“革金庸的命”,要超越前辈的武侠小说。众人对此议论纷纷,一种批评她“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的看法使我十分赞同。有自信,有追求值得大为提倡,但当这自信中少了对前辈的敬畏之心,就成了自大,也许经典在审视下无法十全十美,但作者却于当时思想先进自由,是武侠小说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是推动文学甚至时代发展的“巨力”,是永恒不灭的经典!且不说他们作品中的奇思妙想,时代风貌和时代变迁是“步非烟”作品中无从体现的,单凭她对前辈的不敬畏,就不可能“革武侠小说的命”,更别说什么革金庸的命了。她的这种狂妄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新一代不了解先人的新青年,使他们轻视先人成就,不敬畏先人,自大自负,对社会和文明造成危害,不只是文学,开拓历史的先驱们的伟大成就,值得我们永不忘却,永远敬畏。
对于风俗,我们应敬畏。辟如神秘的藏族风俗,自《狼图腾》中为大多数人熟知,但许多人却不理解,不敬畏。藏族的人民视万物为神灵,对万物抱有敬畏,故有藏族风俗“天葬”。许多人认为这不人道,太残酷,但这种想法是自私的,是为人类为本的想法。我们取之于万物,用之于万物,为何不能死后将自己归还自然而报以感恩呢?这是一个民族的风俗,一个民族的信仰,我们要报以敬畏之心对待,质疑、压迫、不敬都是不英该的。在西藏游玩的旅游团在藏族人民眼中的“圣洁之地”大声喧哗,东瞧瞧西摸摸,开着闪光灯为了让照片更加美好,但他们的行为都破坏了当地的美好安详。这种不尊重当地风俗的行为在别处也是如此,小了说顶多受到区地人民的白眼不欢迎和不尊重,但往大了说这不仅会影响民族间交流与和睦,更会使人民对国家的治理产生怀疑甚至厌恶,从而破坏国家民心团结,并且会影响外国友人对我们的看法,影响中外合作,这后果不堪设想。
有一颗敬畏之心是一个人人格魅力的体现,是一个人内涵修养的反应,怀抱敬畏待人处事,会在人生路上更为顺畅愉快,使生活更加美好。
【篇二:我敬畏,我们的语言文字】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出了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汉字。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发展,这种奇妙的文字语言也在世界各地绽放光芒,与其他各国的拼音文字相比,这种方块般的文字个性鲜明,独树一帜。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逐渐学会了认字,读字,写字,认识到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从此,我对汉语言文字深怀敬畏之心。
汉字形象生动,是拼音文字所不可比拟的。一个“火”字如同热烈燃烧的火焰在跳动;”田”字正如分割平等,方方正正的田野;“川”字则像奔腾的河流流向四方。看着书上一个一个方块字就仿佛在看一幅一幅的图画一般美妙。
汉语平仄分明,抑扬顿挫,是其他语言无法复制的。“水”字的轻柔平缓,“国”字的庄严肃穆,还有“奋”字的激动人心,在朗读篇篇文章时,我感受到了它们当中所蕴含的不同情感,就好像在与他们对话一般的奇幻。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还体现在那古诗词中。“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勾勒出一幅蛙鸣阵阵,细雨绵绵的夏夜之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绘出如同中国话一般素雅清淡的春日美景。古老的诗词如同歌谣一般朗朗上口,优美生动。
如今的国人,对于文字,看的随意普通,肆意改动。大街上错别字比比皆是,比如摩托车广告将成语“其乐无穷”改成了“骑乐无穷”,虽然趣味性以及广告性增强了,可成语本身的美感也被破坏了,变得俗不可耐。对于刚学习说话写字的少年儿童,误导性极高,对他们的学习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我们应以敬畏之心来看到我们的语言文字。他是我们的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他让我们的文化得以传承,他让我们的民族精神得以延续和发展,也为世界认识中国架起沟通的桥梁。中国汉字,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汉语的无穷的魅力正将世界的目光深深吸引,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认真学习我们的汉语言文化!
【篇三:透明世界】
如果太阳失去了乌云的遮挡,他将会更加耀眼,还是会更加刺眼;如果河流冲破了河道的限制,他将会一泻千里,还是会为祸人间;如果宇宙的法则真的如你所说,那么它是弱肉强食还是自相残杀;如果世界真的变得透明,那么在人们的心中,是欺骗自己,还是一片虚无。
我时常会想念在古代,那个“夜不闭户”的大同社会,人人相处和睦,彼此将心比心,因为人对人有一种悲悯之心,有一种仁者之情,不至于因为一些小事就兵戎相见,一个人可以包容另一个人的过失,是因为他相信,自然有某种神奇的力量,让好人重生,让坏人灭亡,那时的世界,还在被一层朦胧的幻想所笼罩,让他们相信能够有仙人在天上看着他们,“人在做,天在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种感受逐渐升格成为一种敬畏之心,是对上天的敬畏,是对逝者的敬畏,是对自然的敬畏,是对明天的敬畏。他们害怕他们的行为不当,会招来天人的惩罚;他们害怕他们的四分五裂,会触犯逝者的灵威;他们害怕他们的滥砍滥伐,会导致神仙的报复;他们害怕他们的好逸恶劳,会影响子孙的生存。由此观之,敬畏之心逐渐变为一种信念,而不光是束缚,它让“人”更像是“人”,因此,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古人们通常是很难理解的。
而在几千年后,生活在文明世界中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还能像我们的先人一样拥有一颗敬畏之心?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思想恐怕早已深入人心了吧,那么要那些陈旧的礼乐又有何用?在这个透明的世界里,恐怕没有什么限制存在人的心中了吧!想法和做法之间的沟壑已经填平,发动一场战争,就好像踩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多杀几只蚂蚁和少杀几只蚂蚁又有什么关系呢?不会在领导者的心中多出几朵乌云。世界大了,人的心自然也就大了。在茫茫的宇宙里,不会再有人杞人忧天,没有人相信因果报应,没有人会有转世轮回,人的心就和茫茫宇宙一样,虚无而缥缈,当找到一个可以依托的方向,就疯狂地追求起来。就好像两次世界大战一样,当人们发现这两次战争带来的只有罪恶时,多少年华流去,生命之花悄然凋谢。可是,在透明世界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一切不还会在向前发展吗?没有谁一手创造历史,历史的大海也依旧淡蓝,不会被几滴鲜血染得绯红,敬畏之心在轰隆隆的炮火中灰飞烟灭。
有时我会想,人是为了什么而活着,或许我应该回到那个不开化的“非文明时代”,去追问古人,这样我就能在心里筑起一道屏障,不至于看得太清,伤的太深。这样我就能明白一个只属于人的法则:不要失去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