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相关作文

【篇一:北京女子图鉴观后感】

《北京女子图鉴》是2018年我看的第一部电视剧。

看到最近关于《北京女子图鉴》热火朝天的评论,我决定用它来打发我待在家里的这几天无聊时光。全剧只有20集,刚好适应我的急性子。我用两天时间看完了这部剧,有很多话想说……

都说这部剧是北漂一族的真实写照,看哭了很多北漂女子。我却不以为然。我不是北漂,所以我看这部剧并没有很多情感带入。全剧可以用陈可与她的八个男友的故事,间接穿插她的职场生活来概括。

一、陈可与杨大赫

陈可与杨大赫是大学情侣。毕业后约定好一起去北京奋斗,只不过杨大赫因为要照顾他瘫痪的母亲,不得已与陈可分手。所有大学期间美好的誓言,终究抵不过现实。孤身一人的陈可在北京街头没有住处,没有零钱买玉米,又遭遇了分手。我知道这部剧想要极力表现现实,但是太刻意了。难道在北京街头,一个夜晚,一个女孩子真的一块钱买不到原价两块的玉米吗?北京,真的是这样冷漠吗?我没有在北京生活过,这个答案无从得知。

二、陈可与张超

陈可是一个充满欲望的女人。她不会满足于现实的吃饱穿暖,她想要过上一种更高一层的生活,一种LV随便买的日子。以前,我把这种想法定义为虚荣。现在,我认为这是她的欲望,我不能以我的价值观去评判。或许是虚荣,或许是要强吧。而张超是一个追求安稳生活的人,剧中他有一句话:“能省一点是一点。”让我一下就明白了他俩的结局。陈可想要的是不用考虑价钱的买买买,不在意花钱多少,是否被坑,这都无所谓,只要自己喜欢就好。而张超是精打细算能省一点是一点的男人。张超想要回答西安过安稳的生活,而陈可却只想要留在北京过上珠光宝气的生活。所以,在一顿金钱豹之后,陈可毅然决然地转身离开。说实话,这一点,我很佩服陈可。但并不真实。一段感情,真的就可以这么轻而易举地放下?我怕大多数人不同意吧。

三、陈可与于扬

于扬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贵公子。他可以给陈可买很多大牌,却唯独不愿意对外宣布陈可是他女朋友。一个不愿意承认你身份的男人,无非是对你还不确定。陈可请她妈来北京催婚,没想到于扬却避而不见。顾映真告诉了她真相:他不是不想结婚,只是不想和你结婚。对于这样一个不确定的人,年近30的陈可确实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她又一次离开了。

四、陈可与黄越彬

黄越彬是一个导演。他身上的艺术细胞以及他对艺术的热爱深深吸引了陈可。但他们本来就不是一路人。陈可为了黄越彬改变了自己,这已经就是不幸福的开始。两个人在一起,就是要最丑的样子对方都可以接受。如果为了对方,失去了自己,那本身就是一种束缚。

五、陈可与魏奇

魏奇,是一个大帅哥。在这个看脸的时代,我很期待他与陈可在一起。只是,在陈可需要的时候,他并不能待在身边。晓芸还说,魏奇非常喜欢陈可。难道所谓的非常喜欢就是在搬家后一个电话没打通就放弃了追求?这能定义为“非常喜欢”?编剧怕是没遇到过真爱吧。陈可与魏奇也就不了了之了。

六、陈可与何志

第14集一开篇,陈可已经称呼何志为老公……我以为自己错过了上一集他俩结婚,还退回上一集看了一下,并没有。这剧也太匆忙了吧。难道陈可结婚都不带看脸的吗?居然找了全剧中最丑的一个男人结婚,就因为他是北京人?可能编剧这么写是要突出北京人的身份大于一切?原谅我还年少,不懂北京户口意味着多大的好处。我只知道,如果是我,也不会忍受一个每天打麻将的老公。陈可的离婚是对的。但我很纳闷,我不知道离婚后陈可还有什么可悲哀的?在我看来,离开这么一个人,完全应该欣喜。

七、陈可与朱朝阳

朱朝阳是典型的九零后。他敢爱敢恨,无所谓年龄差距。他身上更多的表现了九零后的初生牛犊不怕虎。而陈可已经是30岁的中年妇女,她和九零后的生活格格不入,光光有爱是不够的。生活是要过日子的,两个人思想上的差距以后很难让他们对一件事物有相同的看法。随之而来就会是不断的争吵……陈可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于是有了她的第N次决绝。

八、陈可与许医生

记不得许医生的名字,也不知道剧中有没有提到。许医生是一个稳重的中年男子,也有自己的一腔抱负,关键是也有北京梦。这与陈可不谋而合。而年龄的相仿,也决定了两人在思想上不会有过大的差距。这么看来,许医生是陈可最好的选择。而故事也到这里戛然而止。

我并不觉得这部剧多么真实:1。陈可作为一个女人,可以几次撒手自己的恋情说走就走,太假了,这根本不是女人,即便是女强人也不可能作出这种事情。2。陈可的工作是吴总介绍的。我很难相信一个大老板会无缘无故帮助陌生人介绍工作。也不相信就因为她递给了顾映真创可贴,就可以得到一份工作。更不相信在酒吧里加了微信认识的朋友以后就成了她的闺蜜。

这部剧,剧情太匆忙,人物刻画太刻意,距离现实还是很远,总体来说还是很假。差评。

【篇二:长沙和小吃】

小时候,过年对我来说其实很简单。回长沙了,便过年了。

作为北漂一族,五个月大的我就被父母带去了北京,在那里长成少女。如今马上就要十七岁的我,有十四年是在北京度过的。这十四年里,只有两年过年没有回长沙,没有和家人团聚。

所以,与我而言,长沙城,便是一种年味。

儿时过年回长沙一住便是两三个月。哪怕是很小的时候,据我妈说,我每次回来都会吵着要吃一些东西。我总惦记着沙水米粉店的酸菜和剁辣椒,惦记着南门口成师傅臭豆腐的婆婆是否还有体力继续炸入口爆汁的臭豆腐,惦记着火宫殿里Q弹软糯萌萌哒的糖油粑粑,惦记着双燕楼酸爽的酸汤馄饨,惦记着小花片、酱板鸭和外公秘制的卤味。北漂十四年,年年不变的年味,早已刻入灵魂。

当然,年味不止吃食。整个长沙城都是我的年味。我经常和表妹一起去白沙井折竹叶小船,再放到洗手的泉水里任其顺流而下;有时还会掰一些笋子为午餐加道菜。我会陪外公外婆去天心阁,我和外婆散步,外公则和旧友打几轮麻将。我会陪着爸爸和奶奶在烈士公园的湖边散步,不过奶奶死的早,我已不太记得她的模样。曾经,长沙的一切,都是我的年味。长沙的一草一木,一街一巷,都散发着过年的气息。因为,我只有过年时,才能回到这座城。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看橘子洲的烟花,也是过年期间,在贺龙体育馆上远远的观望。烟火很惊艳,我便问我们什么时候还能再看到。那时长沙还是每周都会放烟花,于是下一周周六我们一家过河到河西又细细看了一回。而这一回到河西,是我第一次到师大附中,那是我还是初一,还从未想过自己高中会回到这所高中上学。

我们家在湖南的亲友特别多,每次拜年至少要上五家的门。姑姑家在湘阴,每次去都吃的超好;大姨奶奶那边好大一家子,还有舅爷爷一家都在株洲;还有伯伯一家和伯伯的岳父一家,都算比较亲,通常和他们一起吃一顿“年午饭”,都是两三桌。大家一团和气,小孩拜年要红包,多的都是两千,少的也有五百,过一次年钱袋都装的满满的,满载而归,银行卡里也多出几千块。这也是过年的一大乐趣,然后三个月内手头都极其宽裕。

只是我的年龄比较尴尬,出来表妹和我年龄相近以外,表哥堂姐都比我大十几岁,堂弟表弟比我小十岁左右,还有一个比我小一轮的侄女,倒是没什么玩伴,所以和他们在一起的趣味反不如自己一个人玩来得多。但是整个长沙可看的东西太多,因为总要在这里过年,我爱上了这座城。

过年,便会让我想到长沙,这座年味十足的城,我的故乡。

【篇三:我的田和手】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歌词里有什么含义,如果没有经历这七年,恐怕我是不会明白了,而且还会像愣头青一样嘲笑:“什么有钱没钱,没钱就别回家了!”

火车里,人们各有所思,虽然很挤,但却安静。人们从不同的地方来,目的地却是同一个,那就是家,家里有屋,有田,有父亲……“哦,父亲,我的父亲!……”

“儿啊,大道理我不晓得,我晓得种田。不管好田差田,只要这双手勤快,就能种出好田。儿啊,屋里没什么东西。儿啊,到外面要勤快,天不会让勤快的人饿死。儿——”“够得,够得,什么好田坏田,赚到钱就是好人!”想起七年前的那个傍晚,我夺门而出,恨恨地疾步快行,赶上晚班车,成了一名“北漂”。这一出门,就是七年。

和大多数“北漂”一样,脑子里都是钱,生活是方便面、大桥、“蜗居”,什么都没有的日子里,就躺在桥洞里睡觉,有一次一个路过的人扔给我一块钱,那时心里真不是滋味。因为文化低,我到工地搬砖,到路边摆摊;因为是“流动人口”,经常被警察查,罚款……七年的生活又像电影般在眼前浮现。我收回望着窗外的目光,紧了紧衣服,这天其实挺好的,有阳光,下火车要买件衣服了。旁边坐着位中年人,大概五十来岁吧,我看着他,他也倒和气,问我是哪里人,我们就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了一阵子。他说,他已经7年没回家了,儿子今年考上了大学,他得趁过年回家办个酒席,请亲戚老师吃酒,像我如果接着念书,现在早就大学毕业了,唉……

转了几次车,快到家门口了,过了些年,家乡也有了些变化。一路上和乡亲们打招呼,过了会儿才反应过来,还朝我家喊:“爱生,你龙龙归来得!”我推门进去,父亲正弯腰拍裤腿上的灰,见着我,立刻起身迎过来,但腰却不如以前一样直了。抓着我的手,上下看看“归来得啊——”“嗯……爸爸,我不是好崽……”“饭熟得,吃饭吃饭。……”

我已经打算好回家种田了,村里撂了不少荒,我要用这双手,种出好田来。

【篇四:现在只是优秀的起点】

最近网上流行这样的一段话:“90后闯荡社会,不喝清晨的粥,只干最烈的酒”,言辞里透露着属于90后的种种心塞,殊不知无论现实的世界如何残酷,不妥协一直是我们90后的标签。

“佛系”、“不思进取”、“颓废”等等,似乎所有的贬义词都可以用来形容90后的年轻人,世界好像对我们充满着恶意。当然,我们也明白,说这些话的也只是些许人,大部分的人还是在默默地支持着我们。世界如此美好,支持我们的人如此可爱,我们又怎能让他们感到失望,于是你看到了他们:90后企业家杨磊、聚美优品陈欧、自主创业成功的付文杰等等,在他们的身上你有看到90后的闪光点吗?其实,他们只是90后年轻人中成功的人,那些现在还奋斗在工作岗位的不妥协青年们,他们忙于工作疲惫不堪的背影也是那么的帅气、他们凌晨两点的泡面也是那么的可口、他们彻夜不眠早上起来挤公交时片刻的休息也是那么的幸福,他们只坚信:比你优秀的人都比你努力,你还有什么理由选择安逸?

社会对90后的不看好、物质生活的逐步提高、房贷的重负似乎快把90后压得喘不过气,但是90后是一群热爱生活的大好青年,即使北漂,面对深不见底的未来,他们也从不把糟糕的心情表现在脸上,如果在工作中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也是不可小觑的,一顿大餐、一场电影、一次朋友聚会、大哭一场,这些事足以让他们迅速变成元气满满的圣斗士。

我坚信,90后的年轻人定能摆脱那些流言蜚语,“一鸣惊人”的90后,你们拭目以待吧!

【篇五:小乡人蛮好】

着一袭春装,漫步在山坡上,我是一个小乡人,生长在这片土地上。草萌了芽,散着淡淡的清香,我与隐绿相抱,与自然相抱。小乡人,蛮好。

坐在窗前,手上翻看着《那些年》,恍惚中,浮现了那些年的清影。那些年的北漂,那些年的小乡人……

北漂的浪儿捧着自己的毕业证书,在北京的高楼中穿梭。他是异乡人,却为了北京户口在异地拼搏,却为了成为北京人,改掉了陪伴他二十多年的口音。北漂的浪儿,你是否真的忘了你生长的家乡,是否真的忘了你是个小乡人。你爱嬉耍在巷前巷后,听着古朴的老人唱着雨巷,待到那天落雨的日子,你便在檐下接雨,滴滴答答,享受着一曲曲雨巷。这里空气清新,你呼吸着它们成长,你说,你不会离开小巷。而当你真正长大后,你一脚踢开了雨巷,飞奔去了那黄尘满天的都市,你——当了一名实实在在的北漂。

那夜,我目睹你在灯光下彻夜未眠,冻僵的手顾不上暖一暖水袋,键盘敲打着字符,只看见电脑屏幕换了一面又一面。我多想,多想呼唤你归来,归来找回那些年的小乡人,可我没有权利。我只能为你沏一盏清茶,一盏小乡里的茶,悄悄地放在桌前。我离去,不知你是否会被小乡的味道所感动,是否能牵起你与小乡的那根相思线。

我在雨巷等你回家,盼得故人归时,希望我能感受到你生活的味道,这份小乡的味道。

我不愿意你当一个忙碌的北漂,我希望你回到你的小乡,因为我们是一个幸福的小乡人,我们与古韵相息。古镇连坡,坡上茶香四溢,经春雨滋润过的茶更一份清香。

我是一个平凡的小乡人,我与世无争,尊老,爱小,勤作,微笑。小乡人没有烦恼,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紧紧守护这片小乡。

我是一个小乡人,小乡人,蛮好。我走在这片山坡上,远远望着北方,北漂浪儿何时归来归来,佳人在此山等你……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