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爱的多项式】
爱,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含情脉脉,深情流露;可以是絮絮叨叨,呵护至极;也可以是相濡以沫,矢志不渝……总之,爱,是一个多项式。
读完《朝花夕拾》,在我的记忆深处刻画得最深的当数长妈妈。长妈妈是一个不幸却渴望一生平安的中国普通妇女。她相信命运,遭遇了守寡的不幸,对生活但求“一年到头,顺顺溜溜”,但她憧憬着希望,推崇好人一生平安。她没文化,平时总爱絮叨,却又在不经意间折射出一个江南平凡朴实妇女最浓、最深的爱!这份爱,没有美颜的虚假,没有天花乱坠的幻影,每一句絮叨后都是一颗质朴赤诚的心。
文中有一个细节让我感触颇深,长妈妈知道年幼的鲁迅喜欢《山海经》,便趁着“假期”到处寻找,从不怨苦、怨累。为此,她也是鲁迅最怀念的人之一。
长妈妈只是鲁迅的保姆,在她身上除了有母亲的真爱外,还有普通劳动妇女的真情。长妈妈还是生活中慈爱无私的母亲的缩影,为了孩子,她倾注了全部心血,从不求回报。
母亲,总把自己的笑容洋溢在脸上,把艰辛深埋在心底,默默支持、鼓励着我们前行。在母亲眼里,爱是一份责任,也是一股力量,它足以支撑着自己与儿女们,走过生活的坎坎坷坷,迎接一道道升起的朝阳。
在母亲眼里,自己就是女儿的标杆,注视着儿女们一点点成长,一步步走向成熟。当有朝一日女儿成为母亲时,儿女们也会像当年的母亲一样,将自己美丽的翅膀,化作无边无际爱的力量,呵护着自己的儿女们,让人间真爱绵绵流长。
鲁迅对长妈妈的爱则是隐晦的、深切的,在《阿长与山海经》最后,鲁迅写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表达了自己对长妈妈的真情,以及无法拯救她于“封建火海”的无奈。对于先生的这份爱,同样让我久久难以忘却。
爱,是一个多项式。爱的多项式,需要你用心去解……
【篇二:中秋节】
夜色来临,天上皎洁的月亮变得越来越圆,可地上的人们却没有团圆。
幼儿园时,我经常会和家人回老家看望外婆。外婆告诉我,隔壁有一个和她年岁差不多的奶奶,每到中秋节,那个老人做好饭菜后,总是站在门口焦急的等待着,时不时张望一下四周。后来,我才得知老人有一对儿女。他们会在中秋节这天回来看望老人。每到中秋节的夜晚,老人的屋里总有一盏灯在轻轻地闪烁,那个灯光下的身影并不高大,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注视着屋里的一切。在我们两家相对的窗口,她对我露出了一个无比幸福开心的笑容。
小学时,老人也会在中秋节这天,一如既往地做好饭菜,在家门口坐着静静地等待着,焦急地盼着归家的儿女们。在吃团圆饭时,儿女们总是不停地接电话,打电话;孙子孙女们眼都不眨一下地盯着眼前手机的屏幕,看都不看一眼面前已经凉透了的饭菜。不知什么时候起,那个灯光下的身影,脸上那笑容慢慢地变成一个提线木偶般的僵硬笑容。在对着的窗口,她对我挤出了一个僵硬的笑容。
现在,我还会在中秋节这天回家看望外婆。那位老人还会做饭菜,然后坐在门前上等待着儿女们的归来。可等来的却是儿女们邮寄回来的月饼。屋里昏暗的灯光把老人孤寂的身影拉的很长很长,老人看着别人家的欢聚一堂,再看看自己空荡荡的家里,只有那个被邮寄回来的月饼孤单地伫立在饭桌上。此时,我透过窗口,不经意间又看到老人那孤寂的身影,她的脸上早已没有了往日幸福的笑容。她站在窗口,眼神空洞地望着我,用她那干枯的手悄悄地抹眼泪。我的心情因为她而沉重起来。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希望每个老人都有幸福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