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碎片生活,我不破碎】
啪——镜子碎了,一个我成了多个我,无论怎么拼怎么粘终究是多个我。
网络的发达飞快,科技技术水平的发展急速。昨夜我还在笨重的老电视机上了解外面发生了什么,转眼间我已经使用着液晶屏电视上网了,也就这么几年吧!生活也可谓是丰富到赤橙黄绿青蓝紫并存着,然而却显得多了些迷茫、空虚和惆怅,人们内心世界变得越发浮躁起来。开始对事事都只是知道,对事事都无法穷尽好奇心,没有一定的目标,任何事都可行亦可不行,任何事都做不完整,像是缺了一块的拼图,要就这样放弃了吗?为什么?哈!原来我们遇上了碎片化的生活,它仿佛是细菌,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不刻在改变着你。
生活必然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21世纪这个“碎片化时代”产出的碎片化的信息接踵而至。如果问老一辈的人是怎么了解“外面”的,想必获取方式是:白天看报纸,晚上看新闻吧。但现在的媒体传播信息已经不再是还原事实整体的呈现,而是转化为思考“群众想看到什么,群众会被什么吸引,怎么做我才能火”。于是出现了各种标题党,各种歪曲事实,各种假话套话出现在人们眼前,就比如杨绛先生的过事这件事,在诸多悼念文章中,有一段话被传为她的百岁时的感言,一夜之间爆火,结果就在人们沉浸于其中时,有出版社澄清说这段话并非出自先生之手,岂不是笑话,更别说乔任梁事件了,人云亦云,甚至添砖加瓦。所以,人们并不擅长辨别真伪,怕只是看到什么有道理就追随,什么看起来美好就爱戴。而我们应该有的精神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由此看来,即使是出现了大量的虚假信息,但其实碎片化的信息并没有错,错的反而是我们那颗不会思考不会辨真伪不会过滤的心。
信息量丰富,知识也无穷尽。成长中,知识是我们接触最久的东西,而通常它都是以碎片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碎片式知识呢?因为使用度高,并且直接和生活联系。常常是“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所以,彼时的“阳光”,那时的“花朵”,我们都想收留在脑中,只好都记下来。但是在碎片知识的背面是悬崖,它有很大的局限性,它终究只能在知识的表层上闪耀,而无法支撑深入的探索,因为它不够完整、不够精炼。好比逻辑思维的形成,它需要的是一套完整的思考将内容清晰地串联起来,倘若遇上碎片化结点,就又要从头来过。
碎片化的生活,并非坏事,也绝非好事。运用碎片化的工作取代长期的工作来缓解拖延症和焦虑的人不在少数;运用碎片式的锻炼在不知不觉间增强体格;运用碎片式的睡眠来养金蓄锐……其实主要看怎么利用以及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临这样越来越碎片式的生活。
碎片生活虽然经常让人精神精力被消费,像是吃东西,吃的太多太杂,肠胃会无法承担从而引发多种疾病,但如果吃的精吃的单一细嚼慢咽,对肠胃则是极好的帮助与保护。所以何不静下心来慢慢读一本书,充分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午饭之余做做冥想、睡前思考下人生、用几分钟看看窗外风景放松一下。
生活碎片化,即使可能会使注意力浅薄化、思维浅薄化,但镜子即使再破碎,照到的也还是自我,你才是操控者。别让碎片化的信息击碎了原本的生活节奏,别让碎片化的知识打乱了原本的思考,我们才是人生的主导者,拼图就算缺一角,图美是硬道理。
遇上碎片化的生活,但让生活遇上一个完整的内心。
【篇二:碎片化生活的“美”与“忧”】
“碎片化”这个概念在几年前就已经进入了我们的视野,碎片化生活也逐渐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模式。碎片化阅读,碎片化学习,碎片化思维模式,都在各大报社媒体的热烈讨论下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不少人觉得碎片化的生活是“美好”的,就拿碎片化阅读来说,无论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名著还是平时触及不到的知识,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新闻娱乐都可以通过电脑和手机的碎片化阅读迅速获取。比如我退休在家的外婆,总是今天是“养生专家”,明天摇身一变变成“军事评论员”,对于目前最前沿的科技,外婆也能如数家珍。电子化阅读方式使得外婆足不出户就能够获得丰富多样的信息和知识。
对于我而言,碎片化的“美丽”还在于碎片化学习,也就是通过对学习内容或者学习时间进行分割来学习,比如说在吃饭的时候听听英语新闻,去学校路上听听广播历史节目等。我认为它有三大好处:它灵活性高,可以任意掌控学习时间;它针对性更高,可以重点学习某一点内容;它掌握知识率更高,因为它的短时间保障了学习的兴趣。欧阳修曾经在文章里写道:“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这也是碎片化学习在古代里的一个反映。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也有人对碎片化的生活感到担忧。例如碎片化阅读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导致了知识来源的随意性和浅薄化。有学者提出“碎片化”使得我们的精神世界有“一千公里宽,但只有一厘米深”。现代化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有的人把碎片化的时间都花在了用手机阅读一些无关紧要的垃圾信息上,分分钟不愿意错过朋友圈里的动态,这样就反而造成对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有些人甚至在春节回老家,和父母道个新年快乐之后,就谁也不管,只管着做“低头一族”,照此下去,或许我们不再需要常回家看看的天伦之情,也不再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朋友之谊,只要在微信朋友圈里点个赞评论一下就好了。
因此,在碎片化慢慢充斥我们生活的同时,如何利用它的“美”,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就需要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它的两面性。我们必须做一个自我约束和有智慧的人,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现阶段要集中精力做的事做到心知肚明,有选择地吸收信息和知识,合理并高效地计划好碎片化的时间是至关重要的。
是的,生活从来没有碎片化,只是你有没有驾驭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愿我们都能够适应时代的变迁,做生活的强者。
【篇三: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的生活逐渐被碎片化了。碎片化的时间,无时无刻地在影响着我们的心态与认知。
生活碎片化,就是指没有一定的目标。大,因为需求多元化后,其生活在互联网中,“碎片化时间”是指人们乘车,乘地铁时,一些分散的时间,工作所产生的零碎时间段,用手机来看新闻,玩游戏,看电子书等。
碎片化的生活肯定有利有弊。举个例子,碎片化的阅读作为新媒体融合语境下比较突出的一种阅读形式,人们一般会有两种理解:一是指传统的纸质阅读,如看书,看报纸。而另一种是指人们通过手机来看新闻,刷微信朋友圈,看电子书等。在当今快节奏压力大的社会环境下,很少会有人可以闲着看完一本书,因而只能忙里偷闲地利用各种工具来再零碎的时间里阅读。有利在于:1、“碎片化阅读”,有利于实现阅读,全民化,普及化。2、“碎片化阅读”使阅读简易化,轻松化。3、“碎片化阅读”的最大优点就是随时更新和随时皆可阅读。弊端在于:1、正是由于“碎片化阅读”的全民化,普及化,让读者产生了惰性阅读思维。2、长期“碎片化阅读”,会使读者头脑浅薄化和思维碎片化。3、“碎片化阅读”,会降低人们对内容真伪性的辨别能力。
当然,如果可以利用好碎片时间,那么收益也是巨大的,比如说我,我常利用起饭后休息的碎片时间,在网上学英语,和老外对话。在这样坚持了两三年后,现在我的口语表达能力突飞猛进,而这只是一周三到四次,一次也才25分钟左右。但当你聚少成多后,所学的时间可就不得了了。
现在大家明白碎片化的生活是什么了吗?其实碎片化生活的利弊是差不多的,关键看你怎么用好它,如果用好了,那就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今后,我们不只是要把碎片化时间用在学习上,也要灵活运用在生活中,只要加以坚持,就一定会有收益。
最后,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能够利用好“碎片时间”,并坚持下去,最终获得成功的。
【篇四:在碎片里重生】
现代社会犹如高速上飞驰的汽车,生活节奏变快,并被分裂成无数小块。由于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冲进我们的大脑,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犹如杂货铺般。但是,碎片化是科技发展的结果。发展不可能停止,碎片化的生活不可能消失,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适应碎片化的生活;如何有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
我们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无法工作。于是乎许多人都会借此机会打一局游戏,刷一下电视剧,看似满足了一时的欲望,却毫无获得感。不妨在这时进行一下阅读,虽然只是几分钟,几百字,但是久而久之,你就会懂得比别人多许多。正如荀子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只是阅读,还要进行有质量的阅读。有些文章好像开盖即饮的饮料,除了各种添加剂之外,无一益处。在碎片化的生活下,我们的阅读往往是“一千公里宽,但只有一厘米深。”网上的信息很多,但要注意选取自己需要的进行详细的阅读才能得到于自己有用的价值。百川之流归于海,阅读如果没有目标就只是一滩水而不能成为江河。因此,我们可以回归经典,在网上购买电子书,或者携带一本轻便的小书都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既充实了自己的生活。又培养了自己的兴趣,还给了心灵一个温暖的归宿。
以前,人们的沟通交流都是通过书信,一封信从发出到收到往往需要十天半月。人们的感情也常常在这漫长的等待中淡化了。而现在直接在网上发几篇文章,远在千里之外的笔友就可以推心置腹了。此外,我们也可以很容易地与不同地区、不同性格的人通过社交软件进行交流。这种碎片化、广泛的社交可以很大程度上丰富我们的社会经验,提高对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
当然,碎片化的生活也有其弊端,容易导致社会的啰嗦化与浅薄化。人们只知道获取,却不懂得体味;只知道产出却不懂得雕琢。这时我们就要以平静的心应对纷繁的世界;以不变的心应万变的社会。
碎片化只是一种生活的新方式,不是要被他撕碎,而是要把生活的碎片拼起来,拼出一幅属于这个时代的新图画。让生活在碎片里重回它的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