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低谷时的选择】
所谓低谷,就是人生中最失意的时候,而这个时候,往往面临很多选择:退还是进,怎么退又怎么进?于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人在他们人生低谷中不得已作出了他们的选择,让后人感慨、欣赏、不屑……
三国时的诸葛亮,他的低谷大概是在他自比于管仲、乐毅、却时人莫许吧。他明明想要在这乱世之中留下名字,却只是等,于是,他等到了刘备三顾茅庐,便感谢刘备的知遇之恩,至死都为蜀汉效力。却没有毛遂自荐去当时强盛的魏或是吴。因此赢得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夸赞。
唐朝的柳宗元、宋朝的苏轼,他们在人生中的低谷时,不愿退却不得不退,可是两位大文豪却选择了不同的心态来对待这件事。柳宗元可用“多愁善感”形容,他看着足以沉醉的景象,却还是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对于这样做我只能说我有些不屑。可是苏轼被贬九州却依旧乐观,还有“但少闲人如我两人者耳”的“自豪”,这样的心态,又怎能不让人赞叹、欣赏?
晋朝的陶渊明在政治失意时,选择了退,于是他退居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成为了田园侍派的开山鼻祖,没有了利,却得到了名。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又引得多少人敬佩!
低谷中,也有人选择了进。现实生活中的一位女演员,在她演了一部戏后,就踏入了演艺圈,可是因为她走路时的“外八字”实在不好看,眼见演戏无望,于是在她的这段低谷中,她没有放弃,每天早晨的一刻老树下,就可以看到她练习走路的身影,后来成了名,也让很多人喜欢她。
还有很多人,在低谷时做出来选择:鲁迅决定的弃医从文,是今天整个中国繁荣平等的一部分原因,然而明末皇帝依旧喜欢雕刻,不问政事,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可是南唐后主李淏在灭国之际写诗,而不是复国,使中国诗坛上没有失去一位人才……
选择有很多,可低谷时的选择却足以改变自己的整个人生或是历史的轨迹,所以低谷时的选择一定要慎重,权衡利弊。如果成功走出低谷,那么它便是过去的一道风景线:如果成功走到另一个低谷,那么它就是磨练自己的人生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