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最惊世的遇见】
日暮里,藕花深处,鸥鹭惊起时,遇见易安……
繁华的汴京中,二八芳华的她心中有的是天真、烂漫,还有那“却把青梅嗅”的青涩。待字闺中,遇见良人,“半笺娇恨寄幽怀”。天赐良缘,与其夫赵明诚情投意合。《减字木兰花》的撒娇,瘦若黄花的两处闲愁,良好的家境,堪称完美的爱情,这时才下了眉头又上心头的,是她的思罢了。这愁是秋的愁,却不是她的愁。
易安的才华,也许被上天瞧见,如此良才上天又怎会让她仅做一个闺中才女。于是战火的硝烟在历史中点燃,于三千飘渺中又遇易安。
都说易安婉约,可饱读诗书的女子,又岂是一般期期艾艾的闺中女子。她也有她的豪迈,她也有她的气概,金人砸碎了琼楼玉苑,掠走皇帝。为官的赵明诚,在叛乱中,却是逃走。在那时,又有谁明白她心中不是滋味的滋味。夫妻二人,也不同往日,于乌江,她吟诵:“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其夫羞愧,回京任职,却不料不幸去世。她的愁遇见了她。
躲避战乱,漂泊无依。如今是物是人非,留她一女子孤苦在这世上。她是有才华没错,可她也只是一个普通女子,于是她再婚了。却不料这次的姻,没有爱。为保明诚与自己的心血,她不惜只身进牢,只为离开张汝舟。
为君者只为私利,不念国家。可她念着,想着将文物捐给国库,可谁知金人太残酷,她所有的心血化为灰烬,融入尘土。她的心碎了,三更绵雨点滴,愁损了北人。第二次流离到了金华,友人邀易安游景,易安摇摇头回绝了。憔悴的女子,独坐在窗边,手扶着残缺的心,眼角泪光闪闪,饮一杯绿蚁,入喉,轻叹道:“载不动许多愁。”
她为国愁,为民愁,为情愁。这样的女子有着跨越千年的气质,那句“才藻非女子事也”怕是让她遍体鳞伤。世人叹她错生在那个纷乱的时代,可若是不在那段故事中,又怎会生养出此情此景的女子。乱世在磨砺她,坎坷在锤炼她,是那样的历史遇见这样的易安,才能够创造出惊世神话。命中注定她该出现在这时代,也必须出现在这时代。
“看遍三十三宫阙,最高不过离恨天。尝遍四百四病难,最苦不过长牵念。”她的幸,她的悲,她的喜,她的愁,都是她与时代擦肩时迸出的火花。这是一场最悲愁的遇见,是一场旷世奇遇!她的悲是世人不明她的愁,可自有后人来解她的忧。只是那时,美人骨已化尘,只余片缕未化青烟的执魂,留于俗世,聆听。
也许又到了春草青的时节,看着些子梅花又绽放,可易安却再也生不出留晓梦的心境了。萧萧两鬓已生华,易安倚门闭眼,当初玉手纤纤,提裙,弄梅,抚簪……心,绞痛,任朱砂泪浸透苍容,散化于风中……
庭院深深深几许。只是寻觅中,冷清里,凄惨悲戚。孤飞的大雁再未带回谁的信,苦涩淡酒中,遇见易安……
【篇二:醉在书卷飘香里】
夕阳压山,淡红色的晚霞涌现出来,堆着微笑,露出了恬静的黄昏。正是读书的好时节,我一手书卷,一手香茗,醉在书卷飘香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种精神,令我思考;迟暮之年的曹操那“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气魄,令我钦佩;李白那“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令我心折;李清照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哀,令我心碎……
懵懂年代,总喜欢趴在外婆的膝间,听她读唐诗。短小的诗自充斥在淡淡的方言之中。那里,听得最多的便是“三李”的诗,慢慢就喜欢上了他们。李白傲视权贵,张扬自我,可谓飞扬跋扈;李商隐耽于梦境,迷离惝怳;李贺兀兀不平乃遁入鬼域,奇崛而诡异。三个人个性很不相同,共通的地方方唯是倾注内心,富于主观色彩。
再大一些,又沉迷于王维的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仅十个字,便生动地将美丽的自然景色融入诗中,成了如诗如画的惊世不出的绝句,连苏轼这般的大文豪也被其文采折服,给出“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样的盛誉。
等上了初中,学了《论语》,又欣赏起了颜回。一竹?饭,一飘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是自得其乐。连孔夫子也夸他“贤哉回也”,我将自己一对比,顿感羞愧难当,决心今后定要不畏艰难,刻苦向上,以颜回为榜样,学习他身上的优秀品质。
从孩提时代到少年,变得是时间,不变的是我那颗对书坚贞不渝的心。我徜徉在这氤氲着书香的成长路上,享受着书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