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又见小巷】
绵柔的夏风吹过大陆,也吹过水面;吹醒我懵懂迷茫的心,也吹醒我闭紧的眼,踏上行程,又见小巷。
天气燥热,将呼出的气息进行了加热,闷温,扑面而来,在那个远离桎梏的地方,那个岔路口有个新新之地,黑墙黛瓦青砖,焕然一新,是啊,这就是小巷。
抬手举指间,轻触那用块块黑砖砌成的实墙,感受的是历史沧桑的洗礼,品味的是我从前留下的倚着墙砖蹲在芳草中为年老的奶奶们唱歌的喜悦,这砖砖块块上早已布满了青苔,由一束阳光的莞尔一笑,沉浸在青涩的颜面上。风的轻柔澄静,雨的缠绵悱恻,我幻想着永远的追逐它们的倩影,穿梭于小巷,却总会因他们悄无声息的消失而失落。想想当年的幼稚,即使现在也可以放下那高贵的年龄,重回美好与童真。
只是,现在的小巷,就似李咸用所说“人稀古巷深”,倒却依旧有芳草与古味。
记忆随着岁月逾行逾远,逾远逾模糊,却永不忘时间之表停留于五年前的那刻,我便在那刻与小巷初遇。
“来一份杂粮吧!”这喊声勾引起心中的馋欲,寻着声音走进那“传说”中的巷子。这家杂粮店似乎很受欢迎,门前走时站着一个小巷子里的人。这家店的杂粮让人吃上去如处仙境,如梦如幻,这家店主的脸上总是春风般微笑,配上些阳光的灿烂金色,更使人如痴如醉于此。这温暖是不刚烈的火,又是璀璨不柔弱的雪,火与雪交织,相融,结合为愉醉与完美。
这里的每一个人总是随身散发着一种着迷的自信,老人们即使两鬓苍苍十指黑,却依旧用自己的汗水雕刻余下的人生……在这些老人的眼里,手艺是爱好,更是生命,也是为华夏名族的传统艺术的贡献。我的心中对他们充满怀念,敬佩与羡慕,即使素不相识,却令我一生感动。
最美不过初相见,最恨莫过终离别。
此刻的小巷经受过风的爱抚,雨的润露,光的暖照,虽人去,楼却未空,小巷定是在人们的如火的热情中坚定了信念,而狂风不侵,暴雨不蚀,这缝隙中的芳草也长得更具姿态,流露出当年的风味。
又见小巷,早已是物是人非之时,却难忘先前的初见点滴,完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啊!
【篇二:家乡】
家乡,像春雨随风悄然入夜,却又如春笋般急速生长、变化着。
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奔涌而来,进入千家万户。昔日的瓦房已消失不见,一座座楼房平地而起。人们的衣着,也在简单朴素中,融入了时尚的气息。但从围坐在一起的男女老少的嬉笑声中,依然听得到那种农民的质朴和欢乐。更让我心喜的是,走在路上,有置身于城市花园的感觉。门前、楼后水泥围成的方形、半圆形等各式各样的园圃中,百花争艳,蜂飞蝶舞,还有新鲜的瓜果蔬菜:直而尖尖的辣椒,红艳如火;黄色的小花下,绿叶掩着长长的丝瓜,挂满了墙头;青翠欲滴的小白菜,经过几道工序后,就能做成美味的菜肴。
村子四周环水,河水清澈见底。偶见一两只小鱼跃出水面,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又落入水中。几片树叶被风吹落在河面,顺着河水缓缓飘流。秋日的鸭子,脱去了褐色的绒毛,换上了雪白的衣裳。公鸡在草丛间悠闲的觅食。垂钓者和池塘边的芦苇融为一体,嵌入秋色的原野。
望着这小河、石桥、还有青石块堆叠的河岸,让我想起小的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挽起裤角衣袖,在河里七手八脚捉鱼的情景。在我们这里最常见的是柳叶般的鲳鱼,还有丰满的草鱼,最让我们兴奋的是能碰到红鳝,要是谁能捉到,就会让别的孩子露出羡慕的眼神。如果你想捉龙虾和螃蟹的话,就要注意河里的砖砖块块了,因为那是它们的秘密藏所。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我的父老乡亲,因为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建了这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