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岁月的痕迹】
岁月无情,会带走一切东西,不会留下任何流逝的痕迹;岁月有情,总是会在带去一样东西后,给人留下一些纪念,勾起内心深处那块最容易动情的最软弱的一部分。
在一块新换的玻璃下,那早已生满了红锈的钟摆,正一步步艰难的向两边颤颤巍巍地摆动着。那令人起鸡皮疙瘩的“吱呀”声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沧桑的往事。
展示在眼前的秒针也累得几乎走不动了,是啊,他们工作了太久,人也会一样累得走不动了。就在外祖父年轻的时候,他也曾经辉煌过,可是现在,人老了,钟摆也老了……
每当阳光明媚的下午,外祖父就和我讲起那钟摆的来历,和那“颤颤巍巍的老人”所经历过的往事:
那时,外祖父的故乡河洪水泛滥。他每次看到下游的人不是被淹死,就是狼狈地逃到上游,心里如刀绞一般。于是,他毅然报名去参加修建堤坝的苦工。
他每天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修建堤坝的工作当中。他身先士卒,每次都在洪水第一前线修坝,每天干到深夜。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外祖父的任劳任怨得到了乡政府的赞扬,得到了当时的富有人家才有的“贵重物品”——一台摆钟,这台摆钟除前面外的另外五面,都雕塑着精致的龙凤嬉戏图。
那时这台摆钟“年轻有力”,总是雄赳赳,气昂昂地走着,从来不停歇,从来不脱发条。每一声“嘀哒”,都是美妙的音乐,都像出征时那响亮的口号。
那时间的冷风,让这位“老人”仿佛下一秒就不动了。那些年来,它走过了多少个十二点,钟摆摆动了多少下……
【篇二:勤劳之风三代传】
家风是一座铸造子女成才的熔炉、家风是一棵枝叶如盖的百年大树、家风是一本鲜活多彩的教科书…。家风伴随着每一个孩子健康地成长。
我们家三代相传,代代勤劳!
先说奶奶吧。我奶奶一把年纪,也是忙个不停。
早晨,奶奶很早地起来给我们准备好早餐,就开始干其他活儿。瞧,奶奶又在拖地了。她缓慢地着拖来拖去,时而皱紧眉头,时而摇摇头,时而拿来洗洁精,拖而再,再而拖。奶奶,为我们付出这么多,我们都心疼你,感激你!
再说妈妈。妈妈也是一位勤勉的人,白天在单位认真工作,每年都被评为“优秀”。下班后,我总能听到她匆匆的脚步声和气喘吁吁声。妈妈一手提着包,一手提着菜。晚饭后,妈妈一不看电视,二不倒头睡,而是做家务。白天奶奶干,晚上妈妈抢着干,真是……
一次深夜,模模糊糊中,我看见书房里闪着微弱的灯光,一看是妈妈在收拾书架!左边擦擦,右边理理,……豆大的汗珠,一滴一滴……。妈妈的背微微驼着,曾经引以自豪的直背,今儿怎么有些驼呢?妈妈不愧是我们的勤劳榜样!
耳濡目染下,我也学会了勤劳。一次,老师布置作业,很少但要认真完成。一项是常规作业,另一项是作文。那次我写了两个小时,作文写了五面,而且非常认真哦,被老师“隆重”地表扬一番,那可是勤劳的结果呀!
著名法国作家罗兰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我们家的勤劳之风,伴着我、促着我、帮着我不断成长。愿它常驻我家,愿它走进千家万户!
【篇三:做陶泥】
今天又到了一个星期当中我最期待的一个日子——陶泥课。
我们三五成群的来到教室,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就等老师发陶泥了。等人都来全了,老师开始发陶泥。我拿到陶泥,在想一个做一个什么?我左思右想,哈哈,想到啦,我要做一个大色子!对,就是大色子!
我拿起陶泥,我把它搓成一个圆,然后,把它拿起来,我把它举过头顶,往桌子上用力一摔“呀!不好用力过猛!”我大尖叫起来。把老师都吓了一跳,最后我又把头给低了下去,看来,得控制自己的力度,我暗下决心。然后我把那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陶泥拿了起来,还是一样,把它放在手心搓成了一个圆,润滑湿润的陶土在我手指间摩擦。我可不敢像上次一样那样莽撞了,俗话说得好,一回生二回熟嘛。我把陶泥握在两指之间,在桌子上轻轻的敲动,不时的翻面,用水抹平凹凸的地方。哈,一面已经成型了,如镜子一样平,一点都不粗糙,很光滑,在人的手指间很舒服,很凉。
接着我又把它翻了个面继续对着桌角子轻轻敲打,直到它其他五个面都一样,我才把它给翻了个个。当其他五面都好了之后这个色子也就完成一大半了,我又问老师借了一个专门雕刻陶土的一个长条状椭圆形,一头较粗,渐渐变细,似锥形,我握起,用那个较粗的一面对着我的色子戳了一个洞,在另外一个地方出了两个洞,虽说洞的大小不一样,可还是比较工整的。
不一会儿,我的大色子就完成了。
看着自己亲手的劳动结果,有种喜悦感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