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传承文化之根】
时代迈动脚步,开展新一轮的变迁。幢幢高楼拔地而起,高端科技飞速发展,各种网络新词、怪句汹涌而来。面对来势汹汹的各路“英雄好汉”,中华传承五千年的文化,正一点点沉寂于遗忘之中。
当今时代,高端科技是王道。人们靠其吃饭,靠其赚钱,所以人们拼命去学,拼命去钻。而中华传统文化,于生钱之道似乎“毫无用武之地”,被遗弃,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时至今日,有多少人还记得为人处世基本八字“忠”、“孝”、“礼”、“悌”、“恭”、“敬”、“诚”、“信”;又有多少人还记得问人姓名用“贵姓”,老人年龄用“高寿”,请人保存东西用“惠存”,请人提出建议或批评用“指教”等礼貌用语。
而另一方面,语言文字也受到了网络语言的猛烈冲击。网络语言简单、随意、创新等特点,符合网民的心理与行为需求,也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一定方便。但是,综观网络语言,其中大部分词语以及构建词语的方法,是不符合汉语的规律的,有些甚至让人百思不解。如“果酱”、“竹叶”、“嘎哈”等。网络语言对语言文字的冲击,是中国语言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而人们在网络上对汉语的恶搞行为也充分的体现了如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轻视!
所幸的是,在经历了“端午节被韩国抢先注册,至圣先师孔子成为韩国圣人”等一系列痛楚之后,中国人终于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应该保护并传承了!
近几年来,各种针对文化的保护措施接踵而至。先是制订保护遗迹古城等政策,然后是重视传统节日,在传统节日里开展大量纪念活动,在教学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些措施,对文化传承来说,意义重大,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的文化都不能传承下去,那就是一种文化的沉沦,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当然,传承文化并不是墨守陈规,一些死板与迂腐的文化是应该抛弃的。而一些对文化教育有益的改革与创新,以及外来文化的吸收的行为,是应该被允许甚至鼓励的,有诗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但是,在对文化进行改革与创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接纳时,我们应该将中华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本,是我们之所以被称为中华民族的证明。所以,作为中华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我们每一个中华子民都有义务,将这精彩的中华文化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以及他们的子孙后代还能继续被称之为中国人!
五千年文化,中华传承不能断。我们应该担当起点燃传承之火的责任,让这份文化情结,传递到世界每一个华人的心里,让每一位华人,都成为中华文化的接班人!让我们的文化,在世界发扬光大!
【篇二:网络流行语议论文】
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都很流行网络语言。比如,当你回答别人你知道时,就会说:“偶知道了”还例如“偶好感动”‘你说的是撒子’之类的。
这种流行,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学习中。有时还会在作文中出现。
网络语言已经走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还能随口说出,连有些老人都会说了。可以说这种语言已经“红”遍了大江南北。连老外都时不时说出几句。
有些人,已经连以前怎样说话都忘记了。这种网络语言也进入了考场。这样真的好吗?中华文字博大精深,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它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标志,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它是何等的神圣。汉字是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历史长河中,永不干涸的泉水,是不可侵犯的。
而今的网络语言,已改变了汉字,作文中的错字连篇,日常生活中,听到正常的回答,有些人还有些没反应过来。人们已经慢慢丢失了我们的标志与骄傲。
这种流行好吗?它值得我们放弃五千年的历史瑰宝吗?它能代替汉字在中华民族心中的地位吗?
网络语言它不能,理智告诉我们它不能。汉字是独特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人的DNA都不一样。网络语言无法改变汉字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因为汉字是独一无二的,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这种流行最多是“昙花一现”,怎能取代无穷魅力的汉语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