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们的江阴】
那座江南小城,依偎在时空角落,留得一片干净明朗。
在长江边散尽了凡尘,又成为了一颗长江心口的朱砂痣,海的一粒眉痣。它好像是不小心踏入世俗的女子,总定定站着,一句不吭,却又双目含情,泛红的脸颊漾起了浅浅羞涩,低眸一笑,嘴角是说不尽的意味。转身,又走远了,渐行渐远的背影是坚贞,是友情,只是它留给这个世界的唯一背影。
这是我们的江阴,长江格外宠它,不过是把三鲜全给了他。无论是舌间余香,还是齿间美味,总能留给每一个人一个难以忘记的感觉,再也停不下了,那江阴独特的味道。
这是我们的江阴,大地格外念它。不过把那地资全给了他罢。可以站在黄山炮台上缅怀,可以走在那茂林中放松,可以踏在江边怀念,可以依坐在那条江南小河边……
当你走在林间,听远处传来的鸟鸣,眯起眼望被树遮去的阳光,再用手接住一滴不知哪儿来的露珠,那一刻,你会不会庆幸自己生活于江阴?
当你庄重地站在曾经的炮火边,心中涌起一丝悲切,一股惋惜,一腔自豪。那一刻,你会不会为是江阴人而感到自豪?
当你踏在江边,踢着小石子,看江浪一次又一次冲刷彩石,看江的尽头,你心中一定会涌起舒展开的快意吧。
这是我们的江阴,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创建文明城市愈发人性化,路上随处可见的“小蓝车”齐刷刷地摆在那儿,更让人欣喜的是,只要刷一下市民卡,即可免费骑行一小时。而人与人之间更是坦诚友好。出门时,邻里之间会说声:“早上好!”灯、水、煤气没关,邻居总会在你关门那一刹那提醒你。夜晚,楼道里突然亮起的手电,和站在你身边,举着手机的邻居,还有晚上彼此一句“晚上好。”都那么珍贵。
这是我们的江阴。啊!它有知识,有内涵。从古到今,已走出数百位名人。听,刘天华琴声悠扬;望,徐霞客脚步坚定;念,刘半农书声朗朗;赏,上官云珠台词铿锵。
但你曾知道,刘天华不顾时代约束,硬是练起了二胡,从不放弃,日日月月从不间断。你知道吗,徐霞客游历四方,吃过苦,受过挫,却从没停下脚步。你知道吗,刘半农躺于晒台,只为文化。你知道吗,上官云珠虽为女子,一生也受了不少苦难,每部戏,都把自己带入得轻而易举,因为有感情。
不痴于名利,不念于失得,不分于你我。它没有多么突出,多么有名,可是它总能给你一种安全感,在你失落时,一声不吭把你揽入怀中,轻声告诉你,它一直在。
我喜欢你!因为你是我们的江阴,独一无二,最好的江阴。
【篇二:我是校园小导游】
大家好!我们现在来到的是韵园。说到“韵”,我们的脑海中仿佛闪现无数的音符在自由自在地舞蹈。
首先,“韵”字向我们诉说着学校与音乐深厚的渊源。多年来,我校致力于民乐之韵的研究与推广。我们澄江中心小学由“二胡”鼻祖刘天华的父亲于1904年创办,而刘天华本人是从我校毕业的第一批学生,是我们的前辈呢!所以,继承和发扬“二胡”乐器成为学校的传统,四年前我们学校更是开展了二胡班,每年新生入学,都有专业的老师进行选拔,所以我们的二胡班几乎人人拉二胡、个个能表演!在每年江阴市的二胡汇报演出上,我们二胡班都能展示精彩的演出,厉害吧?我们还经常走出校门去表演,在老年公寓,我们给那里的爷爷奶奶带来笑声;万达广场、市大剧院、甚至上海的大剧院都能看到我们表演的身影哦!另外,“葫芦丝”也是我们每一位同学喜爱的民族乐器,葫芦丝胖胖的、白白的,特别可爱,我们悄悄给他起了一个绰号“萝卜丝”。在音乐课上,我们能够学习吹奏葫芦丝,可开心了!
其次,“韵”字本指和谐悦耳的声音。来,请大家把目光聚焦到园中的这些音符上,这些音符构成了校歌中的一个旋律。丝竹之韵,情满校园。凭着这份执着,我们开展了民乐相关课程。
这个课程分为二胡和葫芦丝两个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二胡和葫芦丝,了解了他们名字的由来和发展,知道了他们的构造,还探究了他们俩的小秘密,二胡组的小伙伴学习了演奏二胡的小诀窍,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刘天华故居;葫芦丝的同学更是动手画了自己心中最美的葫芦丝,把自己的葫芦丝打扮的美美的,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还尝试手工制作葫芦丝呢!现在,“韵园”已成为我们澄江一张灵动优美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