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寻根】
是浪,拍打着堤岸,碎成朵朵雪花。岸上步履蹒跚而精神矍铄的老人张望着,心急如焚。
是啊,盼了几十年,总算可以回家了。想到这,不免叹一口气。想当年,一样的位置,一样的张望,却感慨着,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亲人、甚至自己的家,为何仅隔一沟海峡,却似远在天边?
“这是哪里?”这还是他的故乡吗?不对,那条充满回忆的泥泞道路,没了。
老人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了他离开家时定格在记忆里的最后一幕:妻子站在那半人高的芦苇坡上向自己挥手……
哦,对了,芦苇呢?他记得芦苇间有条小路,一下雨就会很泥泞,到处是水洼,顺着那条蜿蜒的小路就可以到家了。而如今,芦苇没了,那家呢?
被迫离开家的游子,急切的寻找着家,然而他发现,家乡再也不是离家前那些自己所熟识的记忆了。
眼前显然不再是从杂草丛中蜿蜒而出的羊肠小道,也不再是陈旧低矮的茅屋土房子,而是换上了整洁宽阔的柏油道路和错落有秩的高楼新房。
老人缓步走上街头,置身于人海车流,这样的喧闹岂是离家前能体会得到的?
“老爷爷,你找人么?”一个小女孩好奇的看着徘徊在自家门前的老人。
“小妹妹,这里是古镇吗?这里变化好大,爷爷我都快不认识了。”老人移开迷蒙的目光,轻轻的蹲在女孩面前。
“是啊,爷爷。我们这里可漂亮了,你看看那个大喷泉”,孩子骄傲的指着老人后面的巨雕,继续说,“那个大喷泉啊,晚上就会从里面喷出很高很高的水柱。好看极了。还有,你看,人好多,很热闹的。到了晚上,街灯都亮了起来,五彩缤纷,很好看的。”
“哦,真的吗?”老人欣慰的笑着,不为别的,只为女孩自豪的口气,然后开心着,女孩热爱着也属于她的家乡……
一阵轻风微送,把街头的彩幅吹动,那鲜活醒目的字眼“海西”深深的震荡着老人的眼球,恍如站在芦苇坡上的妻子在向他喜迎招手着……多少年了,流淌在心里的梦,渐渐的清晰起来了。
“老爷爷,你怎么了?”小女孩的清脆童音打断了已陷入沉思的老人。
“爷爷找不着家了。”
“没关系的,爷爷,我就生活在这里,我带你去找好不好?”小女孩拉起老人的手,用稚嫩的口气坚定地说着。
老人欣然的笑着,任小女孩拉着,突然瞥见院门前那簇簇的株迎春花,随春意悄悄的绽放着清香,伴老人寻向那家的所在……
【篇二:寻根祭祖大槐树】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被广为传唱的民谣背后,牵引着的是无数槐乡后裔的心,指引他们跨过千山万水来到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人们因何而往,请看下文——
“根雕大门”是大槐树的正门,其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云,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穿过根雕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根字影壁”,那金闪闪的“根”字的最后一笔,倒着看像一只脚,道尽了百姓不愿离开故土家园的款款深情。
绕过“根字影壁”便能看见三座石桥,从左到右依次是莲馨桥、槐香桥、鹳鸣桥,架于“同源渠”之上,细细水流提醒着过往游客饮水思源,不忘先祖。站在桥上,眼前一座宏伟的全木结构的建筑便是“献殿”。慢步下桥,来到殿内,整整齐齐的陈列着祭祀时的贡品,种类繁多,庄严古朴。
出了“献殿”,顺着台阶往下走,站在殿前,宽阔的“祭祖广场”顿时令人视野开阔,行走其间,两侧花团锦簇,旌旗飘扬。沿着广场的中轴线径直向前,不足百步,拾阶而上便来到了“祭殿”,殿内的祭祖堂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来到这里焚香祭拜先祖的游人络绎不绝。
还有栩栩如生的移民浮雕图、设有移民签发处的广济寺、洪洞名字由来的洪崖古洞、独具特色的民俗村……每一处景观都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寄托深深的乡土情谊。
水流千里总有源头,人处四海难忘故土。远方的亲人,欢迎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