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舌尖上的无锡】
汪曾祺爷爷说:“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中国的许多菜品,所用原料本不起眼,但经过一番‘讲究’之后,便成了人间至味。”我觉得以此作为开篇,再合适不过了。
到了无锡,必须得吃蟹黄小笼包,不过吃也很讲究。我第一次吃蟹黄小笼包时,张嘴便咬,结果蟹黄小笼包送了我一个特别的见面礼——里面的汤汁喷了我一身,连嘴唇都给烫肿了。婆婆告诉我:心急可吃不了小笼包。这下,我学聪明了,小心翼翼地夹起小笼包放入小碗中,先用筷子在小笼包的头上“开窗”,那汤汁如同小溪流水一样缓缓流出,我拿起小碗吮吸着这小笼包的“甘露”,哇!味道咸咸又甜甜,还夹杂着蟹黄的鲜味,真是口齿生津啊!接下来,我要大开杀戒了,连肉带皮一口便送进嘴里,嫩嫩的皮和鲜美的肉掺揉在一起,越嚼越香,越嚼越舍不得吞咽腹中,令人回味无穷……
说到无锡,大家一定会想到太湖。“太湖三白”就是无锡的名菜了,分别是银鱼、白虾和白鱼。也许你会疑惑:为什么“三白”中有“银鱼”呢?原来银鱼通体透明,色泽清亮,一捕捞上岸,颜色便会变成白色,故为一白,实在神奇。在清康熙年间,银鱼还被列为贡品呢!银鱼可以烹饪出各种佳肴,可以做银鱼羹等。我最喜欢吃的是银鱼炒蛋,蛋香中透露着几分银鱼的鲜味,那味道真是妙不可言。至于太湖白虾,有诗云:“太湖白虾甲天下,熟时色泽仍洁白。”我们福建的虾,煮熟便成了红色,娇艳得很。而太湖的白虾却纯得可爱,令人舍不得吃。白虾壳薄肉鲜,特别是做“醉虾”,虾还可以蹦跳。白虾壳好剥,几秒钟解决一只,一吃便停不下来,让人吃得非常过瘾。再来说说太湖的白鱼吧。白鱼的嘴并不大,你很难想象它是食肉鱼吧。无锡人会先将白鱼腌制后再清蒸,吃起来鱼肉细腻鲜嫩,鳞下脂肪多,特别好吃。白鱼是长江下游上等名贵鱼,以前也是贡品,因此被人们夸为无锡“第一鱼”。
中国人是最会吃的,在以前,民以食为天,而如今,我们在美食中寻找的是一分欢愉,更是一分情意。熊熊烈火烧的是人间美味,道道美食品的是人间情味。清风徐来,有美食相伴,亦有好友共享!
【篇二:舌尖上的年味】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到了,今年外公外婆在这边过年,所以我们大家一起包饺子。
首先,外公把面粉和好后搓成面粉条,再用刀把面粉条切成小面团。我们在桌子上先洒了点干面粉,再把小面团放在上面用擀面杖擀成一个圆圆的、薄薄的面皮。然后把面皮放在手掌的四个手指上托起,接着把之前准备好的馅放在面皮的中间,再把面皮的前后两个对边对折捏紧,然后把左右两个边往里压,又把左右两边后面的角捏紧,最后再把两边前面的角往里压紧,就这样一个饺子就包好了。不一会儿我们就包了几十个。
接着就是煮饺子了,先把水烧开,再轻轻的把饺子一个一个的放进锅里。在煮的过程中先后加了三次冷水,每次都要等水烧开几分钟,直到把饺子煮熟,再捞上来就可以吃了。
我咬了一口自己做的饺子十分美味,因为是自己动手做的,所以还多吃了几个呢!
【篇三:舌尖上的美食】
每个人都有自己舌尖上的美食吧!今天我就要介绍一下我舌尖上的美食——香喷喷的粽子。
我呀,只要一看到和粽子有关的广告,就会馋的直流口水。有句古诗说得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感觉这句古诗就是在说我那细细长长的“哈喇子”。你们是不是在奇怪我为啥一见粽子就发神经,现在我来给你解开这个谜题。
首先第一点,是因为我小时候在幼儿园的加餐吃过它。第二点,是因为我一闻到棕子那缕缕清香,嘴巴便情不自尽的流口水,大脑就会对我发出一道命令——吃掉它!可我怎么也完成不了,因为粽子在电视屏幕上,要吃我就得把这电视和屏幕一块吃掉。我吃掉会变成啥样……还是不要了,那成什么样!最后我只能纸上谈兵,把这项任务在我的画中完成了。从此,粽子就成了我舌尖上的美食。
昨天,妈妈给我煮了粽子。我先剥开了绿色的粽叶,然后吃到了香香的糯米,最后吃到了美味的肉肉。突然,我有一个想法,如果我有一个粽子房子,可以随时随地吃粽子,那该多好呀!
粽子——我舌尖上的美食!
【篇四:舌尖上的中国文化】
如果把中国文化比作汪洋大海,那麽饮食便是承载我们在海上进行奇幻漂流的船隻。有人开玩笑说,中国文化只剩下“吃”了。如果以为这个“吃”是为了中国人的胃,那就错了。这个“吃”,是中国人情感的结晶,散落在民间的无数颗“微粒”映射出丰富的文化。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华民族是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把这种“和谐”的思想渗透到饮食中。远近闻名的安徽毛豆腐,就是豆腐与微生物“和谐相处”的结果。微生物在豆腐的雪白肌肤上默默无闻地耕耘,夜以继日地为豆腐编织出一件“绒毛大衣”。每当人们烹饪时,各种调味料就会在毛豆腐的身体里悄悄蔓延开来,酸、甜、苦、辣,和谐而又完美地挑逗了味蕾的神经,与此同时,一股诱人的芳香如氤氲般在空气中弥漫。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抺总相宜。”中华美食中也有这样一道风景——饺子。饺子谐音“交子”,有吉祥团圆之意。每年的除夕子时,人们就会围著热腾腾的火炉,把浓浓的思念与祝福包进那薄薄的饺子皮中。盛上饺子,也盛出了人们对明年的美好期望,饺子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西安饺子宴是对远方客人的一种独特的问候,宴桌上各具风味的饺子馅传递著独特的寓意:芹菜馅是人们对勤劳与务实的寄託,白菜馅祝福新人白头到老,韭菜馅祈福天长地久……这些怎能让人不惊歎中华美食这朵奇葩呢?
每逢佳节,内心不免泛起,“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情愫。对于一颗漂泊的心来说,中华美食的魅力之大更在于回味。那是故乡的味道,亦或是父母的味道。我有一位叔叔在国外生活,对中国餐馆情有独钟。有时为了在一家中国餐馆进餐而放弃当天的行程。他总说:“坐在中国餐馆里,嚼著中国菜,就像回到故乡一样。”离开根的叶,总想在泥土里找回花的芬芳。军训期间,我有一回在功能表上瞟到“茄子肉丝”的字样,内心窃喜。这是平日里我最爱的一道菜,也是老爸的拿手绝活。正当我满意地夹一口放进嘴里咀嚼时,表情霎时凝固。这道菜无法与老爸的佳作相提并论,我竟有些怀念老爸的手艺了。所以说,思乡这个东西,就是思饮食,思饮食的氛围,思饮食的过程,更思饮食传递出的浓浓亲情。
可以说,中国是一个站在舌尖上跳舞的国家。浓厚的饮食文化,虽然在文雅上略输儒家思想,在美感上稍逊琴棋书画,在风韵上也无法与诗句曲赋相媲美。但它像万有引力般亘古不变,如陈年老酒般香醇。它融汇了万千世界的纯淨与激灵,把大自然的真善美都融入了国人的美好祝愿中。一个华丽的转身,情感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这就是舌尖上的中国文化。
【篇五:舌尖上的饸烙面】
提起我的家乡—河北,很多人都会翘指盛赞。美丽的山水、诱人的美食、淳朴的人们都是家乡“招牌”。作为吃货的我自然对家乡的美食如数家珍,赵县的缸炉烧饼、河间的驴肉火烧、保定酱菜、正定八大碗等等都令人垂涎欲滴,现在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在姥姥家吃饸烙面的情景吧!
姥姥家是一个大大的院子,院外有棵葡萄树,虽然只有一棵,可是藤蔓已经覆盖了半个院子,夏天藤荫下非常凉爽,坐在藤蔓下,吃着姥姥亲手为我做的饸烙面,绿叶相映,香气四溢,深深地吸一口,感觉整个身体都沉浸在饸烙面浓郁的香气之中,口水已经忍不住滑了下来,姥姥在一旁笑盈盈地看着我那小馋样儿,让我赶紧吃,解解馋。面做得十分劲道,因为面煮熟后,过了一遍冷冷的井水,吃起来温度正合适,而且有股井水的香甜,赶紧夹上一筷子,塞入口中大嚼起来,有一根面漏在嘴外,“滋溜”一声被我吸进嘴里,汤汁儿溅了我一脸,吃饱了,心满意足地舔了舔嘴巴,真的好过瘾。
怎么样?你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听听这美味的饸烙面的由来了吧?姥姥对我说,饸烙面在河北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她从小也最爱吃饸烙面,饸烙面是用荞麦面,高粱面混在一起和的面,然后把和好的面揉均匀、光滑,再用一个专门的工具压出来,这样面就做好了,接着是做饸烙面的汤,酱汤是在水里放上花椒,大料,酱油,醋煮开,待饸烙面下锅煮好后,过一遍凉水,这也是很关键的哦,可以让饸烙面吃起来不粘牙,而且口感好,又滑又劲道,将过了凉水的面盛到碗里,放上香油,葱花,黄瓜丝,豆芽,浇上酱汤,一碗香气扑鼻的饸烙面就做好了,简单吧?此时如果你在,准会被厨房里的香气吸引过去!大家可以跟我一起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有没有感觉到有一股浓郁的香气隐隐地传来!
说到这里,你一定被馋得流口水了吧?那还等什么,赶快来我们美丽的河北品尝吧,让我们共同体验美食带来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