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初中作文 初二作文 那道精神的丰碑
那道精神的丰碑
发布时间: 2023-11-22 16:00
阅读:

【篇一:那道精神的丰碑】

莫要荒废了心中那肥沃的土地,去耕耘,去经营,拔光杂草,屹立于沃野千里的中央,呼喊出:“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题记

四百多年前的一天,他走了。正直果敢、心系社稷与苍生的他,不惜前途得失,以礼制法统为重,仗义执言,终究得罪了“议礼”权臣张璁,迫不得已而出走了。

在那个蛮荒的福建,他痛苦地反思着他的内心信念和所作所为,为何一心为国却落得如此下场?到底是自己错了还是这个世界错了?……终于,他切身参悟出了想要干一番救国救民的大事业,就必须做到“从光明走向黑暗,再从黑暗回到光明”的道理。黑暗只是迫不得已的手段,光明才是心中永远的追求。

历经磨难,他终于回来了,带着大展宏图的雄心回来了。可是脚跟尚未立稳,一个噩耗随之传来——母亲病逝了。以孝当先的他不得不又一次走了。这次他走得虽义无反顾却难免有失落之感。

然而,机会总是留给有抱负和有准备的人的。为母亲守孝期满后,他又来了。在经历了少年得志、壮年遭贬后,多谋多智的他被任命为“内阁首辅”,终于走到了大明王朝权利的核心舞台。

他,就是大明王朝最杰出的的政治家——徐阶。就是他,以自己的无畏无惧,最终让大明朝的严嵩退出了历史舞台;就是他,以自己的刚正不阿,用“一条鞭法”抽得贪官污吏抬不起头;就是他,以自己的赤胆忠心,挽救大明于狂澜之中。

孟老夫子有言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皮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句话用在徐阶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历史早已远逝了,徐阶也随着历史的远逝而远逝了,但他用智慧正气和浩然正气筑成的精神丰碑历久弥香。

【篇二:盛放吧,精神之花】

柏拉图曾说:“人防止生病的最好方法是精神和肉体的平衡,成功的捷径亦在于此。”是啊,精神不应被精神取代,精神更加不应该被所谓的功利所取代,成功永远不会以金钱作为垫脚石,一种崇高的精神和价值观才是成功的捷径。

反观新中国成立64年,毋庸置疑,中国的GDP早就跻身在世界的前三位,但过快的经济增长亦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教授因频频被揭发出上网抄袭论文去评职称而受到了社会的声讨。在二线城市举办的学术论坛就知识为了参与者的与会费用,却从来没有探讨过真理……这些看似平凡的现象都在反映着同一个本质,我们的时代呼唤精神,我们的时代需要精神至上的人们。盛开吧,精神之花!

中华民族作为占领了华夏大地5000年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虽说在近代没有出过什么什么大哲学家,但是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还是孕育了许多名垂千古的圣人。孔子就是其中的一位出类拔萃的英雄。在那个物质生活并不多样化的年代,也正或许是这种人类自然社会淳朴的氛围,使他的精神境界达到了一个无人能及的高度。孔子通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考察,提出了“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的仁爱思想;通过体察军民之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滚西,要求了统治者要体惜民情爱惜民众…就是一种种淡泊名利的探索精神才造就了中国古代乃至现在最为优秀的一位大学者。容我们回头看看经济快速发展的十年,科技上去了,财富上去了,但人们的思想却越显得疲惫和空虚,他们只将思想与金钱处在一个不平等的地位上,金钱早已成为操纵思想的罗盘,这样氛围之下,人们怎能一心地思索着自己的生活?思矣,思矣!

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化,一种文化的形成不仅在于一种社会制度和个人的纯粹的存在,更在于二者能不能有机的结合。古希腊是个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国都。但是在充斥着铜钱味的小岛上,人性对于精神的探讨却从来没有因此而消磨殆尽。他们有了智者运动,启蒙运动,它们珍惜从文化遗产中提炼出时代的精神,提倡从文化中吸取营养再来影响文化,于是亚里士多德产生了,柏拉图来了,米开朗琪罗也开始创造着一个又一个雕塑界的神话。一种又一种新的思想随着人们的运动油然而生,可是却没有使得社会的制度土崩瓦解,反而促使了意大利和希腊成为了辉煌一时的世界霸主。

我们的时代缺少爱,所以新一代的我们呼唤永恒而真正的爱;我们的科技需要探索,就要呼唤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人类存在的自然社会,不可能没有一种精神力量的存在。金钱终究是一沓纸币,它能换来的知识枯燥的劳动产品,我们呼唤精神,我们需要精神。

盛开吧,精神之花!

【篇三:雷锋精神代代传颂】

阳春三月,正是万物复苏的日子,祖国大地洋溢着浓浓的春意。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也迎来了第53个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

雷锋,他出身贫苦,但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于革命。他感人肺腑的事迹妇孺皆知,他高尚的品质人人赞扬。身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更应该去学习这种精神。我们学校也开展了“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活动,我们人人响应号召,参与其中,这其中也涌现出了许多学习雷锋的好人好事。

学习雷锋——珍惜每一粒粮食

在班主任的号召下,我们班的住校生,决定从珍惜每一粒粮食开始学雷锋。他们每天吃饭,都买适量的饭菜。他们吃饭时不允许一粒米,一片菜掉在地上。他们吃过饭后,碗里不会有剩余的米粒,自觉清洗碗筷。他们觉得这样做很高兴,这样不仅珍惜了粮食,也是学雷锋的具体表现。

学习雷锋——做一颗不生锈的螺丝钉

我们班的王广胜,他虽然学习成绩差了一点,但是他在学雷锋的活动中也没有甘于落后,他每天下了晚自习后,等到同学们陆续走完后,他便拿起扫帚打扫教室,还会把黑板和教桌擦的干干净净,明明亮亮。并且他还做好事不张扬,不告诉同学们。他让我们的教室干净、整洁,让我们非常感动,人们都称他为“小小活雷锋”。

学习雷锋——从身边小事做起

我们在班长的带动下,每天都会帮助父母做家务,并且还会去街上捡垃圾。我们每个人看到废纸都会随手捡起来,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也时时刻刻遵守交通规则,做到让家长放心,让老师放心,让交警省心。

这样的事迹数不胜数,让我们一起学习雷锋那种高尚品质;让我们把有限的生命用在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让我们一起弘扬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代代传颂!

【篇四:人要有突破的精神】

在茫茫人世中浮沉的我们,往往会困扰于自己所处的现状。这时,我们就需要有一种突破的精神,要有一种创新精神,突破现状,打破现状的困扰,不要满足于现在安逸的生活。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就是由于不满足于现状,勇于突破,才使他们的人生变得丰富起来,才会有我们现在多姿多彩的世界。

两千多年前,西汉王朝为了打破与周边国家和少数民族的僵峙局面,派张骞作为汉朝大使,去与那些国家和民族建立友好关系。张骞出使西域后的几百年里,古代商贾们不满足于中原商品市场,他们沿着张骞西行所走的路线图,毅然领着商队,向西出发,终于打通了一条“黄金之道”——丝绸之路。由于商贾们的突破精神,开辟了丝绸之路,才使中国商品流向欧洲市场,也使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加强了亚欧地区的联系。

中华民族,曾经被人凌辱了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里,人们生活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中,他们为了摆脱被人统治的命运,进行了无数次的斗争。虽然这些斗争大多都失败了,但是人们并没有放弃努力,而是表现出一种坚忍不拔的突破精神。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广大中国民众进行了艰苦卓绝八年抗战,并最终取得了胜利。这都是由于人们不甘安于现状,勇于突破,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科学技术还处于相当落后的地位。为了赢得国际威望,增强国力,科技人员日以继夜工作,不断取得突破,终于成功研制出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在生物技术方面,中国科学家发扬敢于突破的精神,成功地用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20世纪70年代末,面对中国经济落后的现状,国家领导人决定进行经济改革,实施对外开放。正因为有这些突破性的改革措施,中国才迎来了现在经济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人应该有突破精神,只有突破现状,才能迎接明天更美好的生活。

【篇五:精神贵在传承】

有一个人,做好事不留名;有一种行为,温暖而又感人;有一种精神,平凡中透露着伟大。这个人就是雷锋,这种行为就是助人为乐,这种精神就是雷锋精神。

今天,雷锋精神就如蒲公英的种子一般,随风飘散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就如骆驼刺一般深深扎人我们的心房;就如野花一般,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雷锋叔叔用行动体现了热爱祖国为荣,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辛勤劳动为荣,他的精神不知影响了多少人啊!

雷锋叔叔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们要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不错,毛爷爷也曾说过:“为人民服务。”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要传承这种美德。乐于助人,无私奉献是雷锋叔叔的代言词,他那种精神深深烙印在13亿中国人民的心中,成为亘古不变的永恒。

在当今社会中,有人会觉得这样做不值得,反而有人“把好心当作驴肝肺”,诬陷你,就因为这种社会现状,好心人越来越少,社会风气也越来越污浊,但也不乏那些在人有困难时伸出援手,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

那颗屹立在路旁的大树,任凭风吹雨打,烈日暴晒,他们都屹然不动,他们就如交警一般,无论天气多么恶劣,他们都风雨无阻,在那宽阔的马路上维持交通秩序,兢兢业业只为人们来往通畅。清洁工们也同样,为了我们共同的家,他们时时刻刻打扫环境,创建美好家园。他们不怕辛苦,不怕脏也不怕累,努力保持环境的清洁,他们这是为了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这么做只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我们的母亲,他们这么做也是因为他们身上具备着雷锋的精神——无私奉献。

雷锋精神我们应该传承,作为祖国儿女,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时时刻刻具备着这种精神,随时伸出援手帮助他人,让社会变得更和谐,让国家变得更美好。

让我们大家一起行动吧!让雷锋精神永驻人间!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