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祸不等于福】
祸不等于福?但从辩证观来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与福是相通的。
德国有一个24岁的青年亨利·芬克患上精神病有14年之久,他的行为怪诞,无法自制。由于不能忍受病魔的缠绕,竟开枪自杀,不料这一枪却没有夺去他的生命,反而歪打正着,医好了他脑部的顽疾。射入脑部的子弹至今仍留在他的头内,却使他变成一个正常人。
故事里的那个德国青年,才24岁,这应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应该是“福”。可他在人生最好的青春年华患上了一种精神病,这是“祸”。他长期受病痛的折磨,达到痛不欲生的地步了,于是他掏出枪向自己头部开枪。但殊不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他居然治好了自己的顽疾。
美国前总统林肯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苦难,22岁时经商失败,23岁时恋人去世,27岁竟选州议长失败,47岁时竞选副总统失败,49岁竞选参议员失败,但他最后却当上了美国总统。
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失败是成功之母”。祸与福是紧密相连的,祸可以转化为福,福亦可转化为祸,祸福是不可分开的。同样一件事,你从这个方面去看,他可以是祸,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他可以是福。林肯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正是这种祸做基础,他吸取了教训,最终换来了福。当上了美国总统。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时不幸而感到绝望,也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兴奋不已。
从现实生活实例看:福不等于祸。这是因为有些人经受不了祸的打击,在祸的面前当了逃兵,他们没有勇气去面对祸,所以他们就把所有的祸当成永远的祸了。要想将祸转化成福,这就取决于我们对待苦难的态度。在灾难面前,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就一定可以看到灾难之后的希望。
总之,祸与福是相依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但祸能不能等于福,这还是一个未知数,还需要人的意志去决定的。
【篇二:人类不等于人工智能】
苹果手机总裁库克曾说过:“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
这段正是说出现在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可能会使人类越来越迷失自我,他们不愿意去思考,一切都相信网络,相信人工智能,将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不断随着网络的变化而变化。当然这只是最糟糕的一种情况。
那么,人工智能的出现到底对人类有什么影响,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又夺去了人类的什么呢?
首先,人工智能的出现当然标志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科技的愈渐成熟。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让人类的生活更便捷和方便,比如:当你很累时,只需拿出手机,便可叫到车,立刻送你回家;当你身边没有带钱却急需某样东西时,只需打开微信便可完成支付。当然,这些已经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又有许多其他的人工智能。例如:机器人,以及家中的等等智能设备。
其次,人工智能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不希望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做许多浪费时间的事情,那么,这些事情就交给那些人工智能好了,这样就可以省下许多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情了。
可是,如此美好的一个科技是否完全被人类恰当地使用了,人类是否因为这项科技而变得越来越明智。答案或许是否定的。
就拿中学生最喜爱的游戏来举例:前几年非常火的一款蓝鲸游戏就是通过计算机来定时向玩家发送指令,而这些指令无不是恐怖、血腥甚至于是变态的,但是那些玩家依旧一个个地往陷阱中跳,认为只要做了这些指令就能摆脱痛苦,可是最后迎接他们的却无一例外是死亡。这款游戏的发起者只是通过计算机的一个功能就导致了许许多多青少年的死亡,而那些玩家就是一味地相信计算机中的内容在逐渐地失去了价值观,他们就像电脑完成人类的指令一样完成电脑发出的指令。这就是人类因为完全相信计算机而导致严重后果的一个经典的例子。虽然绝大部分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但是由于人工智能而导致的人类不愿意去思考,凡事都希望通过百度一下来解决的事例却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希望人工智能可以不断发展,而人类对于自身的要求也不能不断提高,不要让人类变得像人工智能那样失去价值观和同情心,没有思考,只有接受指令和完成指令
人类之所以称之为人类,便是因为人类的大脑自己独特的思考和对事情不同的见解,而所谓的人工智能,也只是根据人类的大脑去想出来的指令去完成。所以,从根本意义上说,人工智能能够等于人类的行为方式一点也不奇怪,但是人类是决不可能等于人工智能的,人类对自己的指令会根据许许多多的因素而改变,会不断提高,不断进步。
因此,人类不等于人工智能,人类也不能等于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