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逃避自由】
在宇宙中,人生而孤独。为了摆脱这种孤独感,许多个体宁愿放弃宝贵的自由,而组成或大或小的团体。此谓:逃避自由。
在叔本华眼中,脱离人群的天才,是具有强大的心力的。
有时候,身处一个群体久了,难免放弃一些自身的价值观——有的时候是时间打磨了性格的棱角,有时这纯粹是为了适应集体化的生活。好比一个新兵,总是要受到欺负;而等到新兵熬成老兵,也觉得理所应当去欺负后来的新兵。
群体化的力量,有的时候很可怕。群体,有时是酝酿“平庸之恶”的场所;群体,有的时候是没有逻辑的。
为了一份安全感,多少人逃避自由,选择群体,而最终却走向了安全感的异化。群体的反面是个体,作为群体的一员,很容易将自己的情绪与少数的个体对立起来。如此,很多时候,群体依托着安全感的基石,为外界带去了不稳定因素,给少数派造成了不安全的感受,从而使得群体自身走向了安全感与自由的反面。此谓“安全感的异化”。
在逃避自由的同时,进入群体,意味着接受某种标签。接受标签,意味着接受分类,意味着接受社会伦理价值体系的“规训”。
在波普文化语境下,工业大生产带来了千人一面的社会化平庸。接受规训,从某种程度上,是个体走向波普文化的一种退让。
个人让渡出了自身的某些自由权利,换取一份安全感。某种意义上,这很类似于个人将自由权让渡给国家。只是前者的让渡,更加充斥着一种表面上的“民主”——因为接受个人权利让渡的,是集体,而作为集体一部分的个体,是拥有部分个人权利分摊的。更何况,群体下的个体,也会接受他人的那份权利让渡的平均数。看似民主公平。但是这样的权利大杂烩,带来的势必是个体意识的泯灭。看似拥有很大自主权利与掌控权的个体,实则是集体主义机器的一颗螺丝钉。
如是,汉娜·阿伦特意义上的“平庸之恶”,便成为了可能。
这,就是逃避自由的风险。集体行动的逻辑,从来是暗流汹涌的。
【篇二:阳光鸭子自由】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小动物,我也特别喜欢。这几天学校门口来了几个卖鸭子的老人,我掩饰不住内心的欢喜,也挤进了人群买了一只金黄金黄的毛绒绒的鸭子回去玩。
回到家里,心有灵犀的发现,妈妈买回来了一只洁白如雪的兔子。于是,我准备了两个大桶子做它们的“家”。“家里”还用毛巾打底,生怕它们不舒服。兔子的家里放了几根青菜,鸭子的家里放了一盆水。当一切准备就绪,我小心翼翼去抱鸭子时,它不让我抱,我一碰它,它就乱跑,我追了几间房子才追到它的。兔子却顺从得多,我把手一伸,它就乖乖向我扑来,像个久别重逢的朋友。天黑了。我刚上床,鸭子就一阵乱叫。我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想下床去看看它,妈妈拦住我,说:“你下去会惊扰了它,等会儿它会安静睡觉的。”听了妈妈的话,我也安心睡了。一觉醒来。我隐约听到碰撞声,我没当回事,又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早上,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了窗帘时,我迫不及待地下床看我心爱的鸭子,见它静静地睡的沉沉的。忍不住摸摸它,它却一动不动,原来它为了自由献身了。多么可怜的鸭子啊!之前,我以为动物都只是“机器人”。今天,我终于明白:自由是一切生物的本能。就像它-这只在阳光下,灵魂已经自由的鸭子。
【篇三:我们年少需要自由】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这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美妙和谐的景象,人人向往!有了自由,人类才有了更辽阔的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
如果没有自由,鹰就好像失去了翱翔的翅膀;如果没有自由,鱼就好像失去了掌握平衡和控制方向的鳍;如果没有自由,人就好像失去了发展自我的动力。
可见,自由是多么的重要!然而,作为初中生的我们却常常因为学习上的重重压力,因为同学之间的残酷竞争,因为老师的叮咛嘱咐,因为家长的殷殷期待而渐渐失去了自由。我们就像笼中的鸟一样被束缚着。
一天下午,放学回到家,发现家里静悄悄的,空无一人。我全身的毛孔都高兴得舒展开来,这下可自由了!耳边没有了妈妈的唠叨,也没有了爸爸的训斥,我终于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亲切,连电视都似乎在向我眨着调皮的眼睛。我下意识的想去看电视,可是,我不能被诱惑,我想起了还没有完成的作业,就按奈住激动的心情开始认真写作业。写完作业,我顾不上收拾东西,就打开了电视机。
在我看得津津有味时,爸爸回来了。他先是站了一小会儿,皱了皱眉头,冷着脸责问我:“你,作业写完了?”我赶紧回答:“完成了。”“那,你拿过来,让我看看。”这次爸爸的语气明显温和了许多。我没办法只好关掉电视,去拿作业。“作业检查了吗?”爸爸继续盘问我。我说还没有。没想到爸爸的脸一下了阴了下来,没好气地说:“什么习惯!”说完看也不看就把我的作业扔在了书桌上。我鼻子一酸,只好自己检查作业,当我检查完了确信没有问题了,就恭敬地把我的作业交给爸爸,满以为爸爸会对我说可以玩了,谁知爸爸却说:“都什么时候了,快期末考试了,别老看电视,去复习功课吧。”这句话犹若晴天霹雳一样,我心里满是委屈,再怎么紧张也让应该让人休息一下,劳逸结合啊!
我多想对爸爸说,请不要像设计盆景一样来设计我的生活,我已经上八年级了,平时在学校功课紧,压力大,在家里,您就给我一些自由安排,自有发展,自由生活的空间吧!因为我需要自由!自由使鱼儿遨游万里;自由使马儿日行千里;自由使鹰儿展翅高飞。有了自由,我才会飞得更高更远!
【篇四:坚守本心方能自由翱翔】
蜡烛舍弃了自己的躯壳,以烟的形态飘散于空中,悠游自在、无拘无束。它能够乘着风肆意飞翔,与云彩相融;也能源源不断地在空气中升腾,给人带来飘逸的美感。余以为,这并非真正的自由,与其舍弃肉躯来换取短暂的轻松欢愉,不如坚守本心,做一束小小的火苗,虽然十分渺小,却能给人带来光和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好一个“心远地自偏”!所谓自由,在陶渊明的眼里,已非李太白吟诵于壮美精致,走马策剑览河山之随性洒脱,而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朴素宁静、超凡脱俗。做一个隐士可好!世俗名利、官场沉浮充耳不闻,给我一间茅屋、一块地,虽躬耕于世俗胜似居于桃源仙境,岂不妙哉?我没有舍弃肉身,炼丹成仙的通天法力;也没有叱咤风云,指点江山的魄力,只能大隐隐于市,于凡尘中悟道觅自由。我之自由,非锦帽衣裘,朝喧弦管,暮列笙琶,仅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我之自由,非名传天下,仅求一地以安身立命;我之自由,亦非从顺逆随,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
任天地衍化,世道变迁,我不问谁主沉浮,更不会杞人忧天,纵使茅屋为秋风所破,我自屹然不动。庄周梦蝶,太过瑰丽;太白抱月而终,太过率性;杜甫困苦病死,太过悲凉;李煜国破流亡,太过凄怆。它们何时追寻到了自由?只不过是雾里看花,昙花一现罢了。真正的流星,是不会短暂现于眼前,只不过是我们没有慧眼,看不透苍茫的宇宙。真正的坚守是不会随时光的消磨而退缩,只不过是人心太脆弱、生命太短暂。苏武的扼叹,在大漠随风消散;张骞的足迹,已被后人的步履所覆盖……他们都曾坚守过,它们都曾迷茫悲惋,但他们都相信终有一天会等到自由,等到黑暗中的光芒,足矣!何必去问流星旅行的终程、坚守持续的结果?只要扎下了根,就算再荒芜,有能奈我何?
于是,我决定做一截树根,把自己深深埋入大地。只要能看到黑夜中繁星闪烁,我就不再孤单迷茫。天宇之空荡、飘行之摇晃让我害怕迷失,也许只有守望才是最好的归宿。“仰望星空,先脚踏实地”,坚守是从零到有,从少到多,聚沙成塔的过程。罗布泊里曾有一群热衷科学梦想的年轻人在坚守,于是我们有了两弹一星;南海岛礁上有千百战士在坚守,于是我们能骄傲地在地图上指出中国的万里海疆;工作岗位上时时刻刻有亿万人在坚守,于是有了社会的飞速发展……归根结底,若是没有坚守这颗星球,我们或许会化为宇宙中漂浮的粒子尘埃。
哦,透过夜色的阴翳,我放弃了失去引力的自由,选择扎根地层,成为提供绿茵的“大伞”,在那天宇飘行的流星上面,悄然绽放出一抹生机盎然的绿色……
【篇五:归隐也是一种逃避】
陶渊明,号潜,字元亮,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所以自号五柳先生,但也称他为靖节先生。他是东晋著名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写了许多优美的诗,流传百世。
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鼻祖,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陶渊明做过几年小官,因看不惯世俗险恶,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他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许多自然景色,表露出陶渊明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感情。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逃避。
陶渊明是一个隐士,众所周知。说得好听,就是说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但说得不好听的,他这是一种逃避,不愿与险恶的世俗作斗争。一个国家,肯定会有贪官以及品行不正的官,这是不可避免的,人都是自私的。陶渊明在做官期间,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他对这种社会,不愿屈身逢迎,并且辞官,成为一名隐士。在山水间,过着质朴、美好的生活,却没有在官场上勇敢地向黑暗的社会发起挑战。虽然很难,但也要去尝试,尝试了便好。
世上固然有黑暗的东西,但我认为还是要努力地去改变一下。世界那么大,生命那么长,面对望而不得,总得努力一下,即使不能破茧成蝶,变成飞蛾晃花人眼也是好的。何况,命运那张一本正经的脸,偶尔也会有不适宜的趣味表情。陶渊明放弃与世俗斗争,而来到田园,过着朴素、自由的田园生活,陶渊明也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供世人品味。
看海天一色,听风起雨落。这应该就是陶渊明想要的生活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陶渊明那超然世外的处世态度与志向情趣;“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写出陶渊明对“桃花源”里生活的渴望与向往。最后,陶渊明也如愿以偿。历史上十分著名的商鞅变法,那个时代的社会也有黑暗,但商鞅敢于提出自己的改革想法,即使损害了许多人的利益,并且有许多困难,但是商鞅并不怕,而且还越战越勇,最终形成了十分有名的商鞅变法。
陶渊明的归隐,在我看来也是一种逃避,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选择,每一条路,都有它不得不去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陶渊明的归隐,也给世人留下了优美的诗篇,虽然他归隐是一种逃避,但他这样做亦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