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碎片时代的文化守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都逐渐碎片化了。碎片化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及生活。
那么,什么是碎片化呢?碎片化,本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也被定义为如今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并导致消费者细分,媒介小众化。
不可否认,碎片化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从只能通过阅读报纸来获取当天所发生的事情,到现如今,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电视,借助互联网第一时间了解到所有最新,最全的大大小小的新闻。
现在,人们利用上班坐车,吃饭等一些间隙时间了解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动向,碎片化的时间更是让我们的休闲时间变得丰富。如果我们能重聚这些零碎的时间,更是能产生巨大的效果。这样看来,碎片化的时间对我们来说也越来越重要。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碎片化阅读,因为它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运用互联网通过一些关键词了解整个新闻或者事件,或是通过关键词选择我是否要继续阅读下去。我们可以更合理的安排时间,来决定自己要不要了解这个新闻,能够阅读自己更喜欢的文章。
俗话说,一个事物,总有好与不好的两个面。同样的这种碎片化的阅读也给我们带来不小的问题。
网络媒体的发展培养了不少读者碎片化阅读的习惯,长篇累牍在很多年轻读者的眼中,成为了不可想象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很难静下心来,抱着一本纸质的厚厚的书籍在家中细细品读,因为我们已经在碎片化阅读的过程中,习惯了只看关键词,通过只言片语了解整个故事。《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作品不再是孩子们抱着阅读的对象,而是抱着手机电视看着那些并没有什么意义的综艺节目。即使需要了解文学作品,他们也是通过观看这些作品翻拍的电视剧进行了解,甚至只是阅读作品简介,并不想把整本书看完。他们会觉得这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这样长此以往,在一定程度上一定会冲击传统阅读及写作的方式,让读者都变得浮躁,同时大家脑子里留下的也不再是完整的记忆,而是零碎的印象,所了解到的虽然是最新但却也是最浅的信息。
所以,在这个还未完全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发挥出碎片化时间真正的作用,更多的追求美感,探求阅读深度,而不是一味的停留在表面,发挥出碎片化的时间更积极的作用,将它的弊端尽可能减小。
碎片化的时代有利也有弊,我们不能改变这个时代,但却能改变自己。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尽可能控制住自己,不被科技“带着跑”。
【篇二:碎片时】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互联网进入中国。时隔三十多年,现在的互联网与从前相比,已经今非昔比了,现在的互联网已然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然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却依旧带来一些缺点,例如:“碎片化”。
“碎片化”,原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的零快。而现在则是讲人们的生活被很多的碎片切分,为什么说我们的生活被切分了呢?那就拿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阅读来说吧!
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只要到看书时便会开始犯困。就算好不容易在大脑的强制性的要求下拿起了书,却无法提起精神来看,又或者心中会涌起一阵强烈的烦躁感让你不得不放下书,将注意力放在其他的地方上。然后就再也不会想拿那本书来看了。
其实这就是一种“碎片化”的表现,因为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所接触的网络的文章太多,而那些文章大多的缺乏内涵。仅仅只是一些事实的集合,没有逻辑感。发消息者只是为了博人眼球,增加收藏率,与收看率而写,其目的并非是要帮助我们,回答我们的问题。大家可能也不知道这些信息,消息与文章就是那些被人们称为的“文字垃圾”。长此以久的生活在这些“文字垃圾”的熏陶下的结果,就如同刚刚的例子中的结果一样:对文章会失去兴趣,心中也会不由自主的对所有的文章产生烦躁感与厌恶感。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碎片阅读”。
我不知道如果精卫没有填海,如果孙悟空没有随唐僧取经,贾宝玉没有喜欢林黛玉,中国古代故事中的美丽之处消失了,人们的生活会不会由此而改变。但是我们若是依旧在碎片化的环境中生活,我可以清晰的知道,我们的生活一定不会美好。你可以设想一下,若是在纳兰容若那时就有手机的话,那么在卢氏死后就可以在微信中向朋友诉苦,也就不会写出“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消魂”这么美的诗句了。
若是朱自清的时代也有手机,那么在他看到小草等植物从土里冒出来的时候,就会马上刷朋友圈说:今天我见到小草从底下冒了出来再附张图,世界上也就不会有《春》这样优美的散文了。
虽然时代不同,但是结果却是相同的,而这个结果就是我们一定不能在碎片化的时代好好的成长。所以我相信,人们也是时候来反思自己了。
并不是所有的发展都一定会是好的,也并不是所有的行为,习惯都能值得我们学习的,关键时候我们还是得适当的学会“取益避害”!
【篇三:碎片难填灵魂之厚】
时代的齿轮缓慢运转,但人们却活在加速的生活里,为了活得像个人样,他们开始充实自己。快速的生活节奏,不断往前奔跑的步伐,却没谁选择按下暂停键,效率至上的选择“强迫”他们走上了碎片化的生活。
“碎片化的生活”这一概念渗入人心,成了一条最佳的捷径。因为它巧妙地让你认为在更少的时间做了更多的事情学了更多知识,也许所有人都在为自己实现了效率而沾沾自喜。
鲁迅曾言,时间如同海绵中的水挤一挤总还是有的,而今人却一味地走向极端,只追究挤好海绵,却用了那些水浅薄化了知识。如同一滴水中的油,只能看宽度,却没有什么深度。而这一切的原因并非碎片化的生活,反而是在于人。人的追求改变了,这才使得鲁迅的话出现变质,那些高效后留出的时间不用来探究灵魂的深度,却是企图以一张张碎片遮掩空洞的丑态,期翼于融进各式圈子,以拥有更多虚无来展现自我,满足自我。
凉风微起,碎片离乱,丑态依旧。于是人们寄托于用更多碎片式的方式,逐渐分离自我来达到充实自己虚无的幻想。为何?其一在于碎片式生活的渗入,这已经成了一条定理,从众的心理促使着人们于加速的现实中不断模仿他人的生活方式,他们认为碎片化生活有着无限大的好处。石黑一雄于“浮世画家”中告诫着读者,永远不要随波逐流,要超越我们周围那些低级和颓废的影。从众并非同流合污,更加不可能是深陷泥潭不愿动弹!
其二在于一个更加悲哀的现实,人们自动放弃了对精神的投喂,他们安逸于金钱至上的社会,成了躯壳的奴仆。物质如雾障目,我们盲了心看不见现实与灵魂分离的矛盾。
而碎片化生活不应该再成为人们被物质所役使的借口了,这一张遮羞布应被扯下,让我们去直面精神与灵魂的呐喊!时间的齿轮再慢也不会停下,也许,是按下我们自身的暂停键的时候了,用海绵中的水去完整自己,增厚灵魂,莫再囚于物质了!
停下吧,一分钟也好。…
【篇四:在碎片时代中撷英而行】
若把当今社会比作一个集体,那世上,我们这样千千万万个个体每天都在接受碎片化的信息,他们湍急地向我们涌来,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却也让如此渺小的我们应接不暇。
碎片化时代让我们的生活覆盖了谎言与真实,暴力与善良。
2017年初始,新浪微博,这样全球化的社交平台,提出了用户实名制政策以抵制近年来不断横行的网络暴力事件。人们看待事物那些或负面或正面的观点被琐碎地语言无形扩大,有力而强硬地抨击着他人,在碎片般的文字中,有人选择直面对抗,也有人因此黯然沉默,甚至放弃生命。言论的虚假与真实我们无从考证,但在当今碎片化的时代中,倘若不采取任何措施,就会有更多人或事成为时代发展的牺牲品。
在众人悲怆前行的碎片时代,碎片化趋势日益严重,可虽然这样,我仍然坚定地相信:碎片化时代的发展依旧掌握在我们手中。在纷繁且忙碌的社会里,我们应该去思考:什么才是碎片化的根源?
碎片化时代,让我们集萃信息,撷英而行。时代的快速变迁,让我们不顾一切去接纳所有被给予的事物,但在这过程中,集萃与提炼的能力却渐渐模糊于脑海。即使这样,我依旧认为:每个人一定会在一次偶然的翻阅或偶然的浏览中,找到触动灵魂的碎片,那些碎片如寒冬中的温暖,如盛夏里的微凉,它们可以是一篇文章,一句话,是一个词,甚至是一个字。学者麦家曾说:“文字与心灵、灵魂有关。”这些碎片,让我们这些孤独的个体,在时代中找到群体感。当我们携手撷英而行,才不至于让那些文化之美被淹没于碎片化时代。
除了集萃信息价值,我们也应当从自身做起,从自身去保护碎片化时代的向善发展。
学者费勇说:“我不排斥碎片时代,但在碎片时代中,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把自己变得更完善。”事在人为,实以为人,一切自在人心,我们不用刻意地去为时代改变什么,而是坚持做好自己的本分来改变时代的种种弊端,以“真善美”作为标准来衡量自己心中永恒的道德律,从而不使自己迷失于碎片时代。
在以光速发展的时代中,传统时代与新兴时代仍旧能相依相存,出于人类对于文化的敬畏以及对于初心的追求,使真相不会被大量信息而埋没,使人心不会被繁乱舆论而泯灭。碎片时代依旧有诗与远方值得我们不断向前,在前进的旅途中,让我们携手做自我并不惧前方的撷英而行。
【篇五:守望文化净土】
春花秋谢,雁阵南移。或许,那些古老的生活方式早已被历史的潮流冲洗掉。那么,负载在其上的中华民族灿烂而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否也一去不复返呢?
——题记
推开历史沉重的大门,穿梭于历史长河中,我看到了先秦时期各家学派思想的相互碰撞,儒家的“仁”、道家的“无为”等;我看到了盛唐时代人们饮酒作诗、舞榭歌台的场景;我看到了宋朝各种民间艺术的表演。唐宋元明清,文化都有各自的精彩。这些来自人民智慧的传统文化,是历史长河中的的亮点,是中国文化宝库的瑰宝。
然而,时至今日,远去刀光剑影,逝去了艰苦岁月,安宁的太平盛世似乎成了传统文化的守墓者和终结者。传统文化中良好的诚信道德,被现代人抛之脑后,“三聚氰胺”、“彩色馒头”问题层出不穷;欧美风格舞蹈的传入,传统的古典歌舞被逐渐抛弃;洋气的钢琴、小提琴的传入,中国的古筝、琵琶正逐渐退出人们的世界。尤其在经济全球化之后,麦当劳、肯德基文化在神州大地泛滥;法兰西香水让多少中国少女梦寐以求;英美的流行音乐疯狂席卷乐坛;日本动漫充斥中国文化市场,国产大片票房冷淡……传统节日的意义似乎也渐渐淡化,那情人节的玫瑰花朵,比七夕动人的故事更令人着迷,也比中秋的团圆之月更美丽。难道,孕育了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已不重要了吗?如果真是那样,在传统文化被遗忘之日,就是华夏民族灭亡之时。这并不是耸人听闻,因为一个民族的立足点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血液的精髓,是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失去优良文化支撑的民族是一个没有信仰的种群,那么,作为中华子女,我们如何拯救我们正在失去的优秀传统文化呢?拯救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是用实际行动,切忌空口说白话。近年来,兴起的国学热、各种古典文化的综艺节目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沉沦在历史长河中的经典文化逐渐浮现于人们眼前。同时,拯救传统文化不是复古,也不是排外,而是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外来文化先进的内容汲取借鉴,是传统文化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
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好好地保护它。莫等失去了才发现它的好。保护传统文化,是你我的责任。让我们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守望我们的文化净土,共同腾飞。
【篇六:碎片时代】
一八五七年,狄更斯开始写《双城记》。开篇第一句话,他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好像永不过时。
我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科技空前发达,一切科幻好像都迟早有实现的可能。医疗技术帮我们熬过很多伤病,通讯技术让我们不再“望穿秋水”,这是古人眼中的理想国。
我们生活在最坏的时代,电子设备的消息提示音、资讯软件里无穷无尽的有意义或者没意义的最新热点组成了现代生活中永远无法消失的背景音。
平静被我们失却了。
虽然现代生活并不必然带来被分割得零零散散的时间,但我们大多数人都没能抵制住这么做的诱惑。那些热点、新闻要比架子上那些百年前的古书更有吸引力,要比两个人之间的聊天更热闹——于是我们放任他们肆无忌惮地入侵、撕碎我们的生活。
我们总是用一句老生常谈的话总结这个现象,我们说——“这是科技发展的双刃剑。”我们坚信只要逼迫自己扔掉手机和电脑,就能短暂地捡回信息时代前流畅的生活。
但并没有这么简单。科技或许是诱因,但摈除科技已不是一个方案。扔掉电子设备之后我们还是会用惊人的速度更换手头的活儿,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已经变成了三分钟热度、及时行乐的动物——我们追求永不停息的冲击,因为我们麻木。
因为我们在一个如此喧闹的社会里成长生活。一九三一年赫胥黎笔下只有幸福没有思想的美丽新世界正在一点点成形,旧时代的平静已与它格格不入。你掌间摩挲着的那个小小的嘈杂的屏幕,不过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但我们就要束手无策了吗?就要一边像守旧的古董一样谴责着科技的弊端,一边一头扎进这波涛汹涌永不平息的生活了吗?不。我以为,人类思想真正的意义,在此才真正应该体现。我们没有在一个十字路口被严重过载的信息击倒,因为我们的大脑会过滤和选择,那么我们也不应该放任自己在一个时代里被严重过载的刺激打碎,因为我们会过滤和选择。
思想,它可以锐利如刀,也可以细巧如丝线。在碎片化的生活前,我们大可用它缝起我们思维的碎片,我们可以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到底被切碎多少,又留下多少。
这是最坏的时代,如果你放任自己的生活被打得粉碎。这是最好的时代,如果你能学会不让接踵而至的刺激切碎你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