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作文体裁 记叙文 这苦旅,步步践行
这苦旅,步步践行
发布时间: 2023-12-20 19:48
阅读:

【篇一:这苦旅,步步践行】

思考。人正因思考,才成了人。

失去思考的人们,真就成了宏宇中一个微乎其微的生命体。他们缺乏了做人的色彩,缺失了人引以为傲的那点价值观和怜悯心,或许也正与一段来能可贵的人生摩肩而过。他们是失格的。

古人要做君子。其实古往今来,人始终在一条道上走。人们踏上这道,最终又离去匆匆,却在这一来一往里成了无数朝代更迭,成了一次次时代的更进,又促成多少耐人寻味,谱写了多少首颂歌。而这世上又有多少物种像人这般顽强而有趣?是思考,赋予人这般幸运。

这份幸运便是价值观。当人们还在为漫漫前路而生忧愁时,价值观早已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轨迹。沿着这轨迹而上,一探便至两千多年前名垂青史的两位中国哲学家孔子与老子。圣人虽是圣人,两千多年前,他们的人生却也不过是变数不定的平凡人的人生。或许与世相别的最后一刻,他们也只觉得自己不过是怀揣着一份坚定不移的价值观而从容与此世作别。他们在旅途的终点所获的结局便是:在教化的路上从一而终却无果,在顺其自然的寡淡中终了一生。他们的人生是截然不同的人生,都是这世上流光溢彩的人生,却也映射出了万世千秋中无数人的一生。

我知道,这世上无时无刻有人正发问:我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在哪儿?借此机会,我想与他们对话:人活着本没有意义,但人活着,有乐趣。这份乐趣便是实现自己的愿望,践行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既让生命有了各色结局,亦把渺小的生命挺立了起来。这便是价值观在人类社会上扮演着的角色。它无形,却又铸成无数道碑。或鸣于世,或没于世。

我知道自己渺小,亦知道人生命短暂,所以,我迫切地想践行自己的价值观,却也因自己的一点怜悯之心,同情心,我始终难以独自踏上这苦旅,我仿佛一个即行又眷眷的征人,回头向人们喊着“过来,过来!”我既怀希冀又无比渴望,这世上每一个人都能在短暂即逝的寿命里得到善终。我想,这大概也是我履行着的个人价值观中,所在的一条。

偶尔行在这道上,我总忍不住张望沿途经过的人们,想他们要在这路的终点得到什么结局呢?甚至在看到网络上流传的恐慌份子把人一刀刀剐的血肉模糊的视频,我怵目惊心,却又总不禁发问,他们该是在践行怎样的价值观呢?他们秉持着以暴力为第一性的价值观,失去对生命的敬重,亦丧失了对他人有所同情的能力,何尝不是无声地承认了自己就是那生死间一只卑微的蝼蚁。他们举刃为的是至高无上,落刃却刀刀扎在了自己的身上。可怜。

何不缅怀一颗同情心去践行自己的价值观。那样,身上的鲜血开始真真正正地流淌,冰冷的生物躯体才逐渐散出滚烫的热量。

寂寂竞何待,朝朝空白归。人生的道路,从不是光明灿烂的道路,人们满载希望出发,却常一路失望。多少前人来了又返,多少人满载失落而归,又有多少人是真的穷极此道。可我们还是要在这道上走的,未来的人们也将要步入火坑之中。我大概是知晓了面前该是历史的沧桑感,该是漫长、现实、理性的历史比照出的人生的短促,该是清醒的头脑要给我带来的虚无和沮丧。我无法不老,亦无法停滞。

我要在这道上从一而终。

惟有脚触到大地,才让人有了活着的感觉。

【篇二:文化苦旅读后感】

灯光昏黄,茶烟缭绕,盘旋而上,缕缕如丝,光影糅合。持一本《文化苦旅》在手,任茶由热转凉,遗留凄伤于心中。

三十七篇文化散文,一篇自序与后记,文字中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轻松,苍老后的年轻深深地映入眼帘中,刻在脑海里,遗留于内心深处。久久不能忘怀的,唯有凄伤,苍凉与苦涩。

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你离开故乡,抛弃了所有的忧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而你行行走走,到达了莫高窟。那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在夕阳西下,朔风凛冽中,更显得悲凉。当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流泪地被卖到远离故乡的远方。“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一卷又一卷,一箱又一箱,一大车,又一大车。经文书卷被几句现编的童话骗走,“我好恨!甚至想剜心刻骨。”恨未早生一个世纪,决战于敦煌,任千帆过尽,这也只是一抹泡影,时光苍茫,岁月的洪荒里,那些往事已为陈迹。

别离了敦煌莫高窟,你又苏州来了场相遇。“古城门藤葛垂垂,虎丘塔隐入夜空”,美丽的古城中,你遥想苏州的委屈,困惑于苏州的兴衰,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唯有此古城,才能给人一种真正的休憩。纵它背负着种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的罪名,可它依旧默默地端坐着,迎来送往,安分度日。

辞别了古城,兜兜转转,来到了天一阁。偌大的中国只留下一座藏书楼。藏书楼兴起于明代,由范钦所建。此楼被阮元说成:“范氏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海内藏书家,唯此岿然独存。”文化人爱书的思想,收藏书籍的典范也由范钦而来。如此这般惜书爱书,想必范钦本人也被古籍、古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吧!浓厚的书卷气息,古旧的历史书卷,犹如一个历史老人屹立在藏书楼中。那封存已久的文化内涵随天一阁门的开启而奔泻而出。文学者漫游于此,感受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不幸的是天一阁一半图书被盗,那悠久的文化因被偷而丧失于天地之中。

痛心于文籍的丧失,感慨于文人藏书的艰难历程。虽心痛哀伤了许久,然而按耐不住心中对苦旅的探求,我跟随你的脚步,到了笔墨年代。那浓黑的墨挥洒自如于洁白的纸上,浓郁的墨香沁人心脾,惹人心醉。可惜的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的毛笔文化,现在已经无可挽回地消逝了。当近代中国,外国的思想文化流传到中国来的时候,毛笔之于中国人的地位动摇了。毛笔渐渐被碳素笔所取代,流传之久的文化也随之而去了。时代之更迭,文化之兴衰,亦越来越迅速。久久不能自拔的是,我们如今还剩下什么呢?

岁月是场旅行,文化在其中更显艰辛。借问灵山多少路?十万八千有余零。这是风行的距离,也是漫漫文化之旅。

合上书扉,闭目小憩。久久之不能离去的,是心房里被填满的凄凉与苦殇。

【篇三:践行长征精神,筑圆新中国梦】

“红军长征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一只神奇的部队和它的辎重在地球最险峻的地带,实现了一场极具战略的大转移!堪称世界奇迹。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冲破四道封锁线,用智慧夺取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甩开了反动派的爪牙;闯渡口,夺沪定珍藏了他们无畏的身影;三军会师记录着他们创造的神话!这就是一支不惧刀枪火海的红军,这就是一场艰苦艰难的长征!

七十九年前,先辈们在党的号召下举起了鲜艳的旗帜开始了悲壮的长征,他们以“不惧怕一切因难”为旨意前赴后续地举着旗帜最终取得胜利;而七十九年后的今天,作为新世纪朝气蓬勃的太阳,该如何接过这面旗帜,圆新的中国梦呢?

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它不止是红军的善战构成的,更多的是红军们坚定无畏的信念筑成的!正是这种信念垒成了一座新的、坚固的、无懈可击的钢铁城墙,让国民党反动派无可奈何!也正是这种信念深深地印在了每个红军战士心里,支撑着他们血战湘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他们一次次闯出绝地、一番番撕破包抄、一次次看到希望!

今天,我们眼前虽已没有了雪山、草地,但前赴后续的道路依然漫长。改革开放使中国充满了新的动力,使中国焕发无坚不催的力量。构建社会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也是一场在新世纪下的新长征,这场长征更为艰巨、更为伟大。今天,我们作为新的接班人,我们任重今朝,只有依靠这种信念才能打赢这场战斗!

如今,富裕生活的降临,一些人们已失去了中国魂和奋勇拼搏的精神,沉迷于灯红酒绿的生活。但你可曾想到,自己肩上那担重任还在吗?心中的斗志还有吗?在的新的长征路上,我们需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需要继续保持不畏一切因难的气志。这才能圆我们共同的中国梦。

壮哉!十四省关山历历,两万里危途迢迢。真所谓——民族英族多血染,英杰无语涌波涛!新中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真乃霞映天骄、威凛远域。中国复兴,任重今朝!

【篇四:《文化苦旅》读后感】

阅读《文化苦旅》你会发现我们祖国的每一片山水都是“文化山水”,那里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印迹,这就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有文化人往那一站,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奔泻而出。然而,一点点、一点点地品味这山、这水、这人,那深沉的沧桑也演化成长长幽幽的叹息!文化是一种内涵、一种深度,有时也是悲剧的见证。

《酒公墓》记述了张先生一生的无奈叹息:身为状元的后代,留学归来的学者,本有一个不错的教员职位。因故被青帮抓取做了师爷,后因多次出逃而被打断腿;后来又到一所学校教书,然而乡野学生却不能理解他所说的“爱”,只能无奈离开;从此一生沉醉酒的世界,后因品酒水平高二被称为“酒公”,无儿无女、孤独地走完了一生!

读完文章不禁感叹,可悲啊!在那个时代,一个留学归来的学者,本应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应在社会上大有作为。却被一群对文化人没有丝毫敬重的“青帮”头目抓取做装点门面的工具:他们大概觉得占有了文化人就是有文化……但是这种整日打架斗殴、吃喝玩乐的土匪有怎能真正理解文化?理解文化人的内心?最后张先生用自己身体的残疾挣脱了野蛮。这时我想起了那句俗语“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这时张先生的悲哀,也是文化人的悲哀。

后来他又遇上了一群自以为读过书的人,他们生活在落后的农村,他们没有见过世面,他们不能理解“爱情”怎么可以在带大家面前谈论;他们嘲笑他的出格……张先生大概有了深入蛮荒的寂寞和悲苦,他只能选择离开!

张先生寂寞一生,只有酒解其心中之美,只有酒解其心中之苦。他只能以酒公留名于世,想想他有多少的不甘和无奈!

联想到本书的第一篇《道士塔》,敦煌的千年飞天在愚昧的王道士手下一片一片的消失!王道士的眼里那只是一堆模糊不清色彩,牛羊的眼里只有饲料,没有鲜花!随着他一下一下的粉刷,你的心是不是在抽动:愤怒、悲哀、无奈、苦涩……有没有苦涩的泪滴悄悄滑落?

文明不被理解、不被接纳,那是一种怎样的悲苦!

【篇五:文化苦旅】

“高贵的生命要创造文化,必然会经历坎坷。因此,我所说的‘苦旅’并不是旅行之苦,而是指创造之苦。由创造之苦连接成了人生旅途,这便是文化的宿命”

——题记

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中便描写了一种文化:晋商文化。文章描写了晋商文化的起源,鼎盛时期,以及走向衰落的全过程。

文化诞生之初,就带有极其浓重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是“当时”“当地”的历史产物。

晋商文化便是其中的一种,其发展鼎盛时期,创造了“山西海内最富”的辉煌。

其发展之初,正是因为平遥、祁县、太谷一带自然条件不好,没有太多物产。基本生活无法满足,他们可以默默忍耐,忍饥挨饿一生,甚至可以破门入户。总之一切政治性的反抗在我们今天看来都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在这几个县,大多数农民却并没有投入到这些政治性的反抗中,他们不甘受苦,却又毫无政权欲望。他们感觉到了拥挤,却又不愿倾轧乡亲同胞。他们不相信不劳而获,却又不愿将一生的汗水都向一块狭小的泥土上浇灌。

于是,他们便选择了“走西口”,到口外去寻求更大的生命空间。

规模越来越大,变得越来越正规,晋商文化发展更加旺盛,最终达到鼎盛时期,创造了“山西海内最富”的辉煌。

但是,文化的存在,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及其不合理的一面,晋商文化也是如此,当晋商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之后,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加上当时中国动荡的格局,最终使晋商文化走上了末路。

因此,晋商文化便只成为一种适用于当时的文化。

但是,晋商文化中的一部分,在发展现代中国文化过程中也同样适用。例如,山西商人之所以能获得全方位的成功,正与他们的良好的人格素质有关,如目光远大,讲究信义,严于管理等等,如果拿来发展中国现代文化,一定也能获得良好的效益。

因此,为了使中国现代文化获得更长远的发展,便要学会借鉴各个文化中的闪光点,而不是照单全收。只有吸收这些精华,去除必须剥离的糟粕,中国现代文化才能展现其强大的生命力,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变得更纯粹。使文化完成其原有的宿命。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