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初中作文 初一作文 重拾那杆秤
重拾那杆秤
发布时间: 2024-01-04 12:35
阅读:

【篇一:重拾那杆秤】

刘老汉是一位菜农,多年在市场上卖菜,连手头常用的那杆秤也充满了岁月沉甸甸的分量。

这天,刘老汉刚摆好摊位,白菜、青菜、南瓜、土豆……随口吆喝一声:“有机蔬菜,纯天然,无污染……”一位顾客来到菜摊前挑拣了半天,双手在白菜上扒拉几下,又在青菜上扒拉几下,狐疑地问道:“你这菜真是有机的?”刘老汉呆了一下,随即不容置喙地说:“那当然,这还有假!这里所有的菜可都是咱自家种的,绝对没有撒农药。”“哦——”顾客好像信了,开始挑拣着往袋子里装。

顾客终于将挑好的一袋子青菜递给刘老汉,刘老汉摸过手边一杆油光水滑的称就勾了起来。刘老汉眯着一双眼看着,说:“翘得高高的。”客人见了,又不禁疑惑起来,“这真的没多称?”刘老汉一听,脸顿时拉了下来,语气不善,道:“我这杆秤用了多少年了,还是头一次有人说我这杆秤不准嘞!”客人也不说话,只付了钱就走。

刘老汉眯着眼坐在椅子上又哼起歌来,手上握着那杆秤,秤尾虽然光滑却似乎少了一截。刘老汉看着远处正在给别人称菜的青年,嘲笑起来:“这秤尾这么长,怎么好挣钱呢?”嘴上这样说着,又想起多年前的自己,那时候自己也像青年一样,手中握着的也是一把长尾秤,老实本分,从不作假。

青年似乎察觉了刘老汉的目光,走了过来,热情地说:“您就是刘大爷吧?我妈常在您跟前在买菜,说整个市场您的秤最准,生意最火。有一次,我跟妈妈在别人跟前买的菜感觉不够称,还用您的秤称来着,您还记得吗?可能您记不清我了,我那时才十岁多,”青年说着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我当时我就觉得,您的称准得很,从不作假,顾客信得过。现在我也卖菜,学您,生意就没差过。”听罢这一席话,刘老汉一时僵在了原地,脸上表情有点古怪,他那一双眯着的眼睛显得更小了。难怪这几年的生意越来越差啊,症结在这里。一会儿,刘老汉的眼睛慢慢睁大了,逐渐变得清明起来,他一拍脑袋叫道:“咳,咳,糊涂啊!”又朗声道:“小伙子,谢谢啊!”青年虽然有点不明就里,却也憨憨地笑了。

后来的顾客只要在刘老汉这里买菜,总能看见刘老手中那把崭新的长尾秤,就如多年前的长尾秤一样。刘老汉终于重拾了这杆秤,也拾回心中的那杆秤,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日子越过越舒心了。

【篇二:重拾情感的行囊】

多少次,泛舟在记忆的江河上;多少次,徜徉在心灵的苗圃里……只为剪辑下那一幕幕难忘的景致,珍藏在心中。

曾记否,在那个黑白胶片的年代里,我们对着那几张为数不多却弥足珍贵的照片,一次又一次地翻看。照片日渐泛黄,而我们的内心的记忆与情感却不断被唤起。那些岁月深处的色彩,已成了我们内心永不褪色的风景。

情感是在记忆中被唤醒了的花朵,在心灵的夜色中无声绽放。

然而是在什么时候,那些生命里值得珍惜的“点滴”在我们的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被稀释,那些过去珍藏的情感如今委落如尘埃?科技不断地进步,数码技术的时代来临,照片变多了,而我们的情感却在流失。

诚然,科技的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可与此同时,我们的身心在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中日渐麻木。难道我们不应该去重拾起那份情感的行囊吗?

当诗人站在海边的沙堤上,举杯望月,高歌一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孤鸿与海月齐飞,殷红的情怀,如楼边月下的一缕箫声。酒杯里融尽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思念,盛入了满满一杯的月华,小啜一口,就醉了千年的月色。

时光若水,送远了一叶扁舟。时光不老,再来一壶浊酒,看江水漫如春潮。

呼啸了千年的海风,张九龄的海风,盘旋过岁月的头顶,在历史的风尘中洒下一阵如烟的轻雨。

纵使远隔了千山万水,那深切的祝福与思念却能超越时空的距离,最终成为文化史上醉人的永恒。然而在今天,虽有快捷方便的传递,人与人之间却少了彼此深切的牵念,变得木然。正如当下一句流行的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和你肩并肩坐着,而你却在玩手机!”

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感伤在七彩霓虹的逼视下无所遁形;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明快怡人被鼎沸的人声抛到九霄云外;当“念去去,千里烟波”的深情被汽船的鸣笛声掩盖成听不见的叹息……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遗失了情感,也遗失了自我,遗失了灵魂。

让我们重拾起情感的行囊,去静静倾听时光从洪荒而来的脚步,让生活中珍贵的点滴在脑海中绵延成温馨的画卷,让生命被层层涌起的感动填满。

前尘影事,长山远水,伴随着那珍贵的回忆,岂是几张照片就能全部承载的?我们更需要的,是心灵的遥想与情感的涤荡!

【篇三:重拾被忽略的汉字文化】

打开中华文化的历史画卷,可以看到层出不穷的文化奇迹,从先秦时期老子的《道德经》,到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诸葛亮的《出师表》,隋唐五代白居易的《琵琶行》,宋代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西游记》,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红楼梦》……一直到近现代,中华文化延续不绝,广产精品。但是,近几年来,她去哪了?

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以及一系列外来文化的入侵,导致中华文化传承的中断,甚至于汉字书写意识越来越淡薄,英语的学习比汉语还重要,疑难字很多人都不认识……中华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远得我们都找不到她了。

但是,仍有些人在发展之路上不断重拾中华文化。2013年8月16日晚7时许,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退休语文老师夏老师在观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发现电视屏幕上打出的句子有语病;为确认自己的判断,夏老师通过网络回看《新闻联播》,结果证实自己没有看错。随后,夏老师在自己的QQ空间发帖,对发现的《新闻联播》中的语病做了详尽的阐述,并对此做了严厉的批评,认为中央电视台代表中国的形象,是不应该出错的。夏老师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深思,去学习。

还有,近年在央视电视台播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华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对危机,文化要么在沉默中爆发,要么在沉默中死亡。因此,央视果断采取措施,通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口号“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呼吁我们要正视中华文化传统正在断流的危机。不论是个人、团体,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要时刻提醒自己中华文化正面临着危机,当然更需要很多挽救中华文化的英雄。

一杯清茶,一盏青灯,数十本厚厚的史书,“最美浙江人”吴海京穷尽十年光阴为《资治通鉴》续记;西安“关中大书房”的老板,魏红建在时代洪流中执着坚守……他们都为之付出了行动,甚至倾尽自己的一生,是当之无愧的中华“英雄”。

我坚信,在时代的发展中,国人一定会重拾山河,找回我们的“文化之母”。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