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敢破敢立,与时俱进】
上下5000年的变革铸就了今日泱泱中华之风采,走过原始的泥泞,不断探索革新历史,留给我们的是不忘初心与坚守意识,紧跟时代的变通,敢破敢立,与时俱进,披荆斩棘,创美好途径。
左行右立作为文明行为的标识,以沿用数年,而多年来的案例告诉我们,这样不仅会带来安全问题,还会对电梯带来损害。上海地铁秉持着造福民众的初衷,将左行右立的倡导取消,既表现了其对公众安全的重视,也体现了其敢破敢立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和底气,值得点赞和学习。
回望历史,古有商鞅,王安石力求变法以新法促发展,今有小平同志、习总书记改革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举措,他们没有被前人的思想所束缚,而是与时俱进,敢破敢立,勇立时代潮头不断探索着更有益于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发展之路。
且以探求谋新路,且以勇气焕新颜。君不见伽利略实验推理打破前人旧思想,开启力学新世界。君不见于敏隐姓埋名几十年,研发中国人自己的氢弹武器。君不见程京回国白手起家,打造“中国芯。”千千万万个有志之士成功的原因很多都在于他们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他们敢为人先,他们不是乘时代快车的人,而是时代的助推者。
且以创新谋新路,且以奋斗谋新篇。战争年代若无毛泽东同志确立的新的战略思想,就难有人民的解放,井冈山的颂歌是对英雄的崇尚。发展年代,若无习总书记的一带一路伟大构想就难有中国的飞速发展,丝绸之路的延伸是对改革新时代的自信。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是勇敢者的时代,只有不断创新,敢破敢立,与时俱进确认新方向,才会有长足发展,不会被时代落下。
且以求索谋新路,且以拼搏展风采。嫦娥探月,中继生天,蛟龙入海,天眼落成,这些都是新时代中国的新名片,有成功也会有失败,我国不为历史的沉重大力发展科技培养人才,以科技强国的底气敢为人先的豪迈去打开新时代的大门,为这古老的大地奏响了新节拍。
改革开放40年,五四运动100年,历史在用实证告诉我们破与立的重要性,穷则变,变则通的教导我辈已记在心上,只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才能与新时代同频共振,敢破敢立,与时俱进方可迎来理想的芳草美地!
【篇二:是“与时俱进”,还是“回归”】
近年来各地中小学教材的不断翻新,是教材跟上时代发展脚步的与时俱进,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的重印民国国语课本被买断货的现象,是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回归,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不仅让我思索,现代教育何去何从?
我认为“回归”当与“与时俱进”并重。
从治学角度而言,民国政府注重教育,主张道德教育,以美感教育完成道德,并且当时的名人名士肩负起编纂教材的重任,例如《开明国语课本》便是由叶圣陶主义,丰子恺主图的,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使这些教材成了用心之作,贴近孩子的心灵,在诗意与美中增添了思考与引导,相比现在的课本更使小学生感兴趣,反观现在的教材面目可憎,由于对一些道德的拔高使得一些人物不够鲜活,拔高式的教育内容自然让孩子觉得乏味又深受其害,然而不仅如此,课本常常漏洞百出,令广大教师与学生同呼教材的质量差。种种原因都应归结于全社会对教育的轻视,名人名士不屑于参与编写中小学教材,又因经济原因缩减成本降低教材质量,没有好的教材又怎会有好的教育?现代的作家专家多处于自己的学术文化层面去创作是否也应当继承民国时期名人名士的那种责任的担当,那种爱国情?
从发展角度而言,当今世界形式告诉我们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文化入侵甚至比经济入侵更可怕,更能毁灭一个民族,发展观告诉我们,要发展自然要向前看,但文化的发展当是继承并发扬的。只有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批判继承,推陈出新,才能保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特性,试想若中国教材全是外国的先进思想,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将千年积淀的宝藏抛弃,而去追捧那些外来文化,那将不仅是文化的不幸,更是民族的消亡。恐怕老祖宗都会从坟墓中爬出来咒骂我们这群不肖子孙吧!但若仅仅注重国学,而对时代文化弃之不理的话,毫无疑问是不行的。看日本、韩国、美国,他们重视本国的文化发展,在经济强盛的同时文化产品也在全球涌流,显而易见这是他们把握时代特征同时立足本国文化的结果。
思及去年的鲁迅文章从中小学课本中删除的新闻,对此我很赞同鲁迅的文章具有时代背景,有太多的隐晦是语言是我们当代人难以理解的,还会加重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让他们丧失学习兴趣,也许有些人主张鲁迅文章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但即便如此,学生若是有兴趣完全可以在课外或是时机成熟之时再去进行研究,相比在启蒙式教育中的内容,我觉得兴趣与思考更重要。由此可见“与时俱进”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我认为“与时俱进”还是“回归”不应当只是教材编写者与政府思考的问题,更应是全社会共同讨论的问题。我们应当共同参与国家教育方案的制定,毕竟中国是人民的中国,未来是中国人民的未来。
一本小小的教材折射出的是社会对教育的轻视,对传统文化的弃置。我们应该清楚的意识到立足本国文化并注重创新的重要性。继承自古以来严谨的治学风气与社会责任担当,批判继承,推陈出新,以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