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作文体裁 议论文 数字化时代的阅读
数字化时代的阅读
发布时间: 2024-01-25 23:11
阅读:

【篇一:数字化时代的阅读】

两三年前,在大学稳定下来,接触到了电子媒介阅读方式,瞬时一发不可收拾。下载了许多经典著述到电脑、平板中。以往慢慢读书的习惯也渐渐被部分代之以电子化的浏览。以往的一首诗,或许会费上一个下午反复背诵、揣摩。有了电子媒介,对于文本材料的记忆似乎退居二线,太多新内容目不暇接,许多好的文章看了一遍,收藏起来,几乎没有看过第二遍。

数字时代的阅读,最被诟病的一点似乎是“浅阅读”,即人们阅读的内容越来越肤浅化。对此我倒是另有看法。

愿意看有深度的文本的人,自然会在网络上寻找有深度的资源。

互联网只是提供了一个信息来源,同时也成为了一个存储平台。能想到的阅读文本资源,当下基本上都能在互联网的大数据库中找到。

阅读,以前所未有的开放、自由的形态,融入了每个人的生活。

君不见车站、公交之上,多少人低头摆弄手机,其中有不少是在阅读文本。对于其阅读的内容暂且悬置,我们可以发现:至少,当下的科技,已经能够满足人们随时随地、方便地阅读文字的需要了。固然,带一本书上地铁也是一种阅读样态。但毕竟,纸质书携带起来不如手机、平板或电子书阅读器那样方便。

数字化时代的阅读有其利弊。

其利在于方便,在于互联,在于海量资源随时获取。但是,数字化阅读的低廉转换成本,使得人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于一本书上——或许看了几十页,就不耐烦,进而换成另一本书阅读,最终哪一本书都没有真正读好。当然,传统的阅读不是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譬如对于“坐拥书城”,在家中书房阅读书籍的人们来说,也可以在一个时间段里,交替阅读几本书籍。而这样的对于阅读材料的转换,毕竟没有超链接与搜索按钮带来的那样“任意武断”。

更好的一个态度是,在数字化阅读与纸媒阅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电子化阅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实现博尔赫斯《沙之书》中描绘的那种阅读的“无限性”。这种无限性是由超链接与海量文本加以支持的。

以往的阅读,往往在一个时段内针对一本书的文本加以细读。而有了超链接,书籍的对比阅读、延伸阅读、交叉阅读都要更加方便。如是,在海量信息的基点下,我们完全可以建构属于自身的完善的知识体系。

某种意义上,超文本链接,也带来了学科间的交互。

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其一就是信息与人的互联。在这一点上,人获取信息的成本不断降低,有人指出,边际成本甚至会趋近于零。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好好阅读吧。基于正确的取舍原则,好好阅读,想不成才都难。

【篇二:阅读使我快乐】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的,书可以提高人的修养,使人生变得亮丽。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可以使人的气质得到升华,最终成为一个博学的人。

书的好,我说不清楚,道不明白,所以,就让我摘取一朵令我记忆犹新的小花,同大家分享吧。

我很喜欢泰戈尔,他的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但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

我很喜欢他的文字魅力,他总是从细处落笔,摘取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在一个唯美的意境中,引发出诗的情思,在精美流畅的言辞中,闪耀出智慧的光芒。

泰戈尔有一首诗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如今,记忆最深的只有那么几段了,同大家分享一下: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无法再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树枝无法再风中相依,而是相互瞭望的星星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而是纵然轨迹交汇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翱翔天际,一个却深潜海底。

是啊,不正是这样吗,看似这距离并不遥远,但只有深入其中,才能发现这距离竟是如此遥远。正如近在咫尺的人们,谁能说他们的心灵是近的呢?

这令人感伤的诗句,每每读至此处,我总会忍不住落泪。

通过读诗,让我和泰戈尔产生了思想共鸣,这不就是读书的快乐嘛!

【篇三:我爱阅读】

“没有一艘船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诚然,读书是一种心灵的净化,读书是我们翱翔的翅膀。

很小的时候,我便被书吸引住了,不仅是因为那曲折优美的情节,也不只是因为纸浆与油墨混合在一起那淡淡的墨香。更是因为那白纸上的黑字,活生生的一个个小精灵将我的魂给勾了去。

每次写作业,看着书架上的书,我总是按捺不住心底的“原始的冲动”,拿起一本书随手翻阅后便将作业丢到一边去了。

我曾沉醉于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与主人公一起上山劈柴,生活做饭;我曾经沉浸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被那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对峙与烽火连天的战争吓得提心吊胆;我曾经钟情于《福尔摩斯探案集》,跟着夏洛克的步伐一点点发现蛛丝马迹,找出幕后真凶……曲径通幽处,读书,你会发现世界原有的颜色。

我曾经屹立于泰山之巅,将魂魄放飞,将思绪放空,体会杜甫那“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我曾闲游于世外仙境,把身心舒缓,把美酒当歌,欣赏陶渊明那“桑竹美池”的桃花秘源;我曾独坐于西塞山顶,眺望白鹭远去,桃花水流,感受张志和那“斜风细雨”的诗情画意……落霞山云舞,读书,你会找回真正的自己。

读书时,我的神游万仞,从罗贯中到柯南-道尔,有泰山之巅到桃花秘源……如果没有浆,船依然有帆的导引;如果没有了花,草依然青葱茂盛;但如果人不读书,他就会无所适从,停滞不前,他的心灵,就会变得暗淡无光。

所以,朋友,读书吧!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篇四:阅读,使我和谐成长】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它,不但给我带来快乐,还可以让我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使我和谐成长。

只要有空余时间,我都会捧着课外书来读,看到入迷的时候,每次妈妈叫我做家务,我只好爱不释手地让书休息一会。因为爱看课外书,妈妈总是称呼我书呆子。其实我并不是真正的书呆子,因为我从书上学到了很丰富的知识。如:读了《狼来了》的故事,让我懂得了撒谎带来的后果;《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使我看到了人间的美丑善恶,使我懂得了做人应该具有的品质;《十万个为什么》使我掌握了一些人们束手无策的生活小常识……

有一次,妈妈煲汤时由于健忘,在汤里重复放了盐,当她尝了一口时,马上把舌头吐了出来,原来汤太咸了,正当妈妈准备把汤倒掉时,我大声地把她叫停了。我记起了《十万个为什么》里介绍过如何处理太咸的汤,我叫妈妈把1个鸡蛋打在汤里,均匀搅拌。妈妈半信半疑地照着做,然后再尝尝。然后妈妈一边点头一边笑着对我说:“这个办法真管用,看来我家的书呆子也不呆呀!”

记得我读三年级的时候,妈妈经常叫我多看一些优秀作文集,看的时间长了,我的脑子里积累了很多好词好句,所以我的写作不断进步,学习成绩也比较优秀,看着家里墙壁上整齐地贴着一张张奖状,更激发了我阅读的兴趣,这些都是我平时爱阅读的结果。

书是我的良师益友,我爱阅读,因为阅读让我快乐;阅读使我和谐成长。

【篇五:当阅读遇上“碎片化”时代】

随着科技的发达,互联网的普及,人类已正式进入“大数据”时代。随之而来的,是海量信息铺天盖地袭来,人们天天焦灼于对信息的筛选,对大篇文章的断章取义现象层出不穷。阅读,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正面临着被碎片化的命运。

信息爆炸带来的好处自然是有的,而碎片化的阅读也并非一无是处。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网络的普及让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多元化,便利化。列如,若是某中学生想了解世界第一次大战过程与结果,在以前,他需要前往图书馆查找资料以了解,而这项活动要耗费的时间是漫长且不可控的,他需要在相关时间段的史实中寻找有用资料,其中便阅读了很多无关信息。对时间的不可控与搜寻的低效率,往往会花费一个人更多的精力。而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借助网络他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有用的资料。尤其是当所需要的资料并不多时,这样简洁明了的方式优点更为突显。阅读在此情况下显然是被碎片化的,但它的优点却让更多的人愿意这样做。

其次,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碎片化的阅读保证了信息的时效性。由于网络的发达,某地发生的事可以在不久后就被全世界各地的人们知道,而其中人们要的信息也很明显了。相比隔天再出的报纸,这样的方式更利于人们快速了解社会各地的情况。

碎片化阅读似乎有足够多的优点,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正如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碎片化阅读也有其特殊的缺点。

以上文举的第一个列子为例,查阅大量资料确实费时费力,但正如古人说的那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花的时间不会被浪费,多花的力气不会毫无用处,在这过程中,通过完整的阅读,他增长的学识与他花的时间与力气不说成正比,至少是有相关性的。这就比单单在百度搜索框中输入“一站的简要过程与结果”,以跳出的内容为答案要更有收获一些。这些收获不是显而易见的,但也是潜移默化的,或许它们并不会派上用处,但对个人的作用却更为重要。

同以这个例子而言,由于网络是虚拟世界的载体,上面呈现的内容并非完全正确,而查阅史料,你会有自己的见解,并非完全借鉴他人的想法,这对培养一个人的主见也有这至关重要的作用。

阅读纸质书籍带来的,是一种与作者渐渐产生共鸣的过程。当你翻开下一页,你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这样一个书看世界,并非是碎片化的阅读能够取代的。

综上,当阅读遇上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更应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在这个时代中迷茫地团团转,一味跟风。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