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关于碎片化文章】
这些天里天天呆在家里,老妈总喜欢拿微信公众号里她那些可怜巴巴的文章来教育我,说实话,我打心底里不太欣赏那些所谓的“好文章”。那些文章其实就是一些简单的心灵鸡汤,外加上一些漂亮的修饰,就包装成了精致的文章来“引导我们”。可是,真正的高尚,不是说几句漂亮话就得了,它需要长期以往的熏陶才能渐渐培养。
碎片化文章,来的快,走得也快,在手指的轻轻敲击之下,信息便得以传递,真的是社会日新月异发展所带来的福音啊,微信现在几乎普遍了全中国,智能手机现在随处可见,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广泛,可是,我想说一句,人们现在正在失去一些关于“情感”的细节。
很火的人工智能,大家都担心它是否会取代人类,我想,这个问题根本就无需提出来,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我有情感,这便是人类与机器最大的不同,关于碎片化文章也是如此,与其拿里面的美其名曰“短短小视频,震撼所有人”、“人一生不得不养成的一些好习惯”……来教育孩子,不如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动去规范孩子,影响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使人格得到提升,这便是情的作用,都说爱的力量超过一切,那么在严谨的科学面前,在复杂的方程面前,爱便是最简单的那一条路,她将所有的事情都简单化,最后能深深感动你的内心,直击你的灵魂深处。
还有一个问题便是碎片化文章与文化素质的关系,通常我是这么认为的,文化素质越高,他涉猎的纸质书越多,而文化素质越低,他就越喜欢拿那些小文章来说事,这么说显得我有一点刻薄,但事实似乎就是如此,我们大可不必被诸多有关“美德”的帽子所阻碍,对某些不恰当的言行有所批判,恰恰需要有思想的青年站出来,所以说的再刻薄一点,碎片化文章纯属这个社会的垃圾产品,它不符合旧时代的潮流,却稳稳的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丑态百出。
说到底,人终究是一个人,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才,与其在大家都盯着手机屏幕的时候窃窃私语,不如掏出一本书,旁若无人的用心阅读,书,看的再多,终究还是有好处的,而新时代的科技产物,有些确实需要谨慎选择。
顺便说一句:情才是人的根本。
【篇二:遇上碎片化的阅读】
在移动互联网大为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逐渐被碎片化了——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购物,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社交……碎片化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心态与认知。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现在的科技十分发达,从读报纸和书改为从手机上看电子书。现在的我们在看一篇很长文章时很少会有人从头读到尾,我们大多会挑自己喜欢内容看,把认为无趣的地方省略掉,这样无法让我们了解到全面的知识。
同时我们也应该高效率。但不能对知识的渴求急不可耐,要用心理解,因为每一本书,每一段话,都是作者们用心写的,这些文章段落中都有作者的思想。不要草草读一遍就好了。麦考利曾经说过:了解一页书,剩余匆促的阅读一卷书。
记得的有那么一次,那天我正打算把一本还未看完的书看完,可刚看了几页的书,妈妈的电话就打了过来,接起电话,原来是妈妈叫我去做几张试卷,好好复习,马上要考试了。听完妈妈的一阵后,我不情愿的放下书,去完成妈妈布置的试卷,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战斗”,终于把妈妈布置的作业做完了。心想:作业做完了可以继续看书了吧!可谁知正看在精彩的地方,这时门铃响了,打开门,原来是送快递的,于是我拿过快递,并且签收了。
一个下午过去了,而我还是没有把那一本书看完。
碎片化的阅读当然也是有利又有弊的。有些人认为碎片化的生活是好的,可以让我们阅读的更轻松,更简易化。可以用零碎的时间来阅读。还有一些人认为碎片化阅读不好,不利于我们思考,会让思维变得浅显。
我认为碎片化的阅读的利与弊,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只要我们有一颗坚定的心,那么一定可以吧碎片化阅读的弊改为利的。
碎片化,让我们的生活选择变得多样化,感受到了互联网的魅力,但我们必须做好选择,认真权衡取舍,不在碎片化中迷失了自我。
【篇三: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早上,我刚刚晕乎乎地爬上车,恍惚中,手机里的英语文章又响起,VOA英语流利的声音从耳畔流入,又飞快地流出,使我不得不竖起耳朵仔细听个分明。遇到不会的单词或者听不出的短语,便赶紧翻出译文,暂停文章的朗读;划出重点词汇,记到APP里的单词本上;第一次没能听清楚的,只要按上复读键,那些在脑海中残缺的印象重新拼完整。
最初想起听VOA,只是为了通过中级口译的考试,提升一下自己的听力水平。虽然有时较快的语速让我跟不上,可久而久之,便也习惯了,每天早上30分钟的车程,我大概能听上十几篇,趁着早上这大好时光,让自己提前沉静下来,也了解到了别人身边发生的事,不亦说乎?
终于,在这碎片化时间练习出的听力能力的“助攻”之下,我顺利地从高手云集的中级口译考试中脱颖而出,一次性通过笔试口试。
在尝到了利用碎片化时间的甜头,取得成绩之后,我颇有些自满得意,便放松了下来。在外上辅导班时,待课间休息,班上总有一大帮人聚在一起打游戏,看视频,弄得我也心里痒。有时,见父母不在后面听课,我也拿出手机,刷微博、动态、朋友圈,看各种孰真孰假的娱乐新闻,一下子,脑海中关于上课内容的储存全被抛到九霄云外,烟消云散。当十分钟过去,老师宣布继续上课时,我才依依不舍地收起手机,看着教材,大脑一片空白。我木然地听着老师讲课,听了下句便忘了上句。满脑子炸开似地想着的,全是手机上鲜亮的图片与一行行令人震惊或轻笑的文字。我感觉自己处在一个大熔炉中,昏昏噩噩,被蒸得发烫发闷。不知不觉,在似听非听中,我就犯起困来,晕乎乎地熬到快下课时,才大梦初醒。可先前没听清楚的课,便已落下了。
我深知这样很容易导致跟不上,就只好回家补救,硬生生地把完成这门课作业时间从一小时拉长到三小时,这大大降低了我的效率。唉,原想趁这点碎片时间休息娱乐一下的,结果反而把大体——上课留下的大脑“内存”占用了,一时无法排空,得不偿失啊。
当然,只要凡事有一个度,不随意地越过,自然是没有问题的。毕竟,只有我们去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我们。面对碎片化生活这一新事物、新形态,合理把握碎片化时间,是我们自如应对它的好方法。相信,我一定能处理好与它的关系!
【篇四:碎片化生活】
随着生活品质,网络的提高人们变得越来越忙碌,属于自己的时间也变少了,只能在休息时抽出空来,做自己喜欢的事。
每天的快节奏和频繁被人打断的生活,没有大块时间可以拿来阅读写作的,而我们也又不能像古代的温仁贤是一样随时都可以退隐江湖归农种田去用来做自己的事。所以我们唯有好好利用我们的碎片化时间。
“碎片”时间,无非就是你在上学,上班,放学,下班回家途中。写完作业写完报告在睡觉前的时间,那从公交车上,地铁上放眼望去,你就知道大多数人碎片时间在干什么了,都是同样的————玩手机。现在的生活充满着科技和网络,早上起来不再是去拿刚到的报纸,而是打开手机,几十条新闻推送标题明了。不夸张的说,光是你刷牙洗脸吃饭的时间你就可以读上几十条新闻,但有一个问题,具体内容呢?
这应该也是一个碎片化时代的现象。只知道大概,过个两三天再去问他,肯定都是呆住,脑子里快速搜索,然后回答你有吗?
遂平化生活是弊大于利的。例如学习,给你一篇文章,正常你需要三十分钟做完,但你只有十分钟就要去做另外一件事情,然后等做完那件事之后再回来又是只有十几分钟,那你又要从头或从中间再看一遍文章。原本三十分钟的事,需要延长到四五十分钟,甚至一个小时才能做完,而每一次都要从中被打断,你的注意力也会受到影响。
再比如说阅读一本书你因为碎片时间,你告诉自己要利用起来,好好学习,要阅读一本和几本好书,兴致勃勃地翻阅着。每天说自己读了多少页,然而你读懂它背后的意思了吗?就完全只是少了一遍,大约知道故事内容就算完成了。
那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呢?例如在上海上学,放学普遍路程一小时,来回两小时,一星期五天就是十个小时,十个小时够看十三集电视剧,两本小说,游戏可以打无数轮。我们本该审视下生活如何把碎片时间也高效利用。
早上能否早起半小时,晚上睡前看看,不影响睡眠的书,再或者为了躲高峰,可以晚点走。这些时间规划起来也是不少的,看书的时候不被手机电视干扰,尽量选择看纸质书。
其实在我们脑海中经常认为上下学时间与周末大块时间相比,它更适合娱乐,让我们觉得不适合学习,然后就顺应着大家,选择玩手机吧。这样的想法其实是不正确的。正是因为你的碎片化时间较短,更应该用这些时间来做你喜欢的事情,我们更应该去珍惜时间。
大家都经历着碎片时间,不同的是你一什么样的方式去经历它。
【篇五:碎片化的生活】
当被问到“碎片化的生活”时,人们总会谈论起手机,电脑的害处,如何如何“偷走”了原本平静的心,众说纷纭,无一不是不好,但在我看来,“碎片化的生活”却是一种选择,正确的利用它,同样也能有所广益。
在长时间行驶的地铁上,在等待公交车的空闲时间里,我总会怀揣一本小书或是杂志,寻一处安静的空间,慢慢品读其细腻的文字,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世间百态的揭露令我唏嘘,爱恨情愁的内心可歌可泣,人生价值的感慨值得沉思。袅袅书香萦绕在身边,抓住这些许时间的阅读使我不得不珍惜。环绕周围,青年女子,就连老人小孩,都常常手机不离手。瞪大的眼球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几百几千字的文章一扫而过,在信息的海洋里遨游,收获到的却大多是无用的垃圾信息,快餐式的阅读方式分割了我们的专注,再不能深层次的读书。有人问我,就这点时间都要读,哪能用心?手机阅读快速方便,为何不用?听到这话,我笑了。在慢节奏和跟进时代的阅读与利用中,我们如何选择。我想我的答案不会改变。随着纸质书的陨落和电子文章的冉冉升起,人们也失去了最原始读书的本质,过度地追求大量的信息,泛泛而读,没有思考,最终只能适得其反,称为时代的“奴隶”。我认为,阅读是逐渐了解自己内心的过程,在心灵的涟漪和波涛中,升华了自己的思想。钱易赚,官位易得,信息易获取,而坚定强大,清明沉静的思想不易有,而读书,正是帮助你接近这一点。阅读慢,但其中能够思考,能够感悟,便是收获:阅读快,但得过且过,草草了事,才是失去。纵使是零零碎碎的记忆,积沙成塔,水滴石穿,终有所成。我捧起了自己的书,在时代的洪流中依旧坚持我心,任其击打我身,有书相伴,足矣。
一个人如果只懂得追求物质生活,而对精神生活一无所知,就不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信息时代的生活方式把安稳的生活打的支离破碎,但我仍能从中寻找适合自己的碎片,拼搭起属于自己的精彩拼图。“碎片化的生活”不仅是一种选择,还是一种态度,是随遇而安,或是坚持自我,全看你自己。
【篇六:小议碎片化阅读】
眼前的真实变为数据代码,手中的笔杆变为智能设备。如今科技不断发展,生活节奏也逐渐加速。人们无暇腾出时间去阅读,碎片化的阅读逐渐变为如今最流行的阅读方式。
我认为碎片化阅读既有利也有弊。
碎片化阅读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在这样信息化的时代,人们都运用手机,电子书来阅读,便于携带,也便于随时随地在简短的时间里看一两页内容。许多人选择短小精简的文章来阅读,缩短了阅读时间,也同时阅读更多种类的文章,得到更多的知识,从而达到拓宽知识面。
碎片化阅读有更多的选择更加便捷。在地铁上,公车中,人们都选择运用手机来阅读,碎片化阅读不同于传统书籍,要去图书馆借阅。而手机直接搜索便可得到想要的书籍,即便捷也可以收藏多样的书籍选择。
万物皆有利弊。碎片化阅读既然有它受欢迎的有利条件,自然也有它的不利方面。
就像郑板桥所写:“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碎片化阅读没有时间去深入了解书中的精华。孔子读书韦编三绝翻阅几百遍才能更加深入了解书中的主旨意义。而碎片化阅读只能是我们了解片面,错失书中藏有的真正的宝藏。
碎片化阅读使人变得急躁。碎片化阅读追求快与短,这样会使人们不会学会放慢自己的脚步。书中文字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不仅仅会使在读书中追求速度没有质量,也会在工作学习中变得焦躁,最终酿成大祸而失利。
碎片化阅读容易遗忘。我时常也去碎片化阅读,偶尔在简短的课余时间内看一两页外国文学。然而,在时间的推移中,碎片化阅读更加容易将看过的内容忘却,再一次要去翻阅这本书时,我早已忘记了之前的内容情节,反而要重新去回顾重温,阅读变得没有效率,没有用处,没有理解。
所以我们在这样被数据冲刷的信息时代,更要学会如何去利用碎片化阅读,剖析碎片化阅读,而不是盲目去跟风去阅读。这样,碎片化阅读才真正有益于生活,让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创造真正有益的碎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