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作文体裁 读后感 在黑暗中心生光明——读《呼兰河传》有感
在黑暗中心生光明——读《呼兰河传》有感
发布时间: 2024-02-11 16:18
阅读:

【篇一:在黑暗中心生光明——读《呼兰河传》有感】

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萧红的《小城三月》,她自然的笔触与轻松的语气可谓是独树一帜,如行云流水,畅快淋漓。她的文字,读起来就如同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不会浓墨重彩的雕饰什么,只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原原本本还给了书外的读者,但你却觉得这朴实的描述是如此自由轻盈,仿佛抽出了灰头土脸的山村中最朦胧的一缕魂,等你仔细去寻找究竟文章传神在何处,那一丝精华也消失不见。也许萧红就是这样一个天才般的作家,无论其他人怎样亦步亦趋终让人难得要领。

无疑萧红的语言风格和她对于文字的把握是自觉的,是自成一派的,无论是春夏秋冬哪一个季节,无论喜怒哀乐那一种情感,在萧红的描摹下都附带起了民国时东北小城似淡非淡的大红大绿,这得益于她从小生活的城镇——呼兰古城。

书的前几章给人的感觉慢悠悠的,生活在这一方终年清冷的黑土地上的男女老少,都是一样的淳朴而愚昧,他们可以逆来顺受,却也会冷眼旁观,有时麻木,有时又因为种种产生一些丰富的情愫,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农民,却也是抒情最朴素的源头,跳大神、扭秧歌、放河灯、大荒院子、粉条、扎彩铺,这样的风物画是另一幅单薄了些的清明上河图,虽然人声和高墙可以勉强填补空白的画面,但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再怎样的欢脱,也不过是这些生命苦短的人另一种形式的荒凉,声音越高亢,就越发觉得夜的寂寥,这种道理是相通的。

可是在后来作者干脆把美好撕碎了给你看,一个年轻、黑乎乎的、活泼的、大大方方的团圆媳妇,在自己的家人邻里的“治疗”下丧失了自己本该美好的生命,作者对于这个团圆姑娘肯定有着无限的同情和喜爱,在呼兰小城的人看来,团圆媳妇就应该低三下四,就应该走路畏畏缩缩,这是因为他们自己内心的阴暗受不了团圆媳妇所表现出来的亮堂光明,小团圆媳妇成了婆婆的出气筒,所谓的虐待居然挂上了管教出一个好人来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更令人气愤的是这种虐待已经成为呼兰小城中的习俗传统,以至于在变态的思想观念中淫浸的妇女——这些受害者也觉得不以为然,反倒自愿成为这种体制的帮凶,其实小团圆媳妇的死亡可以说是她的悲哀。但这种悲哀又不能算得上是真实的悲哀,当然,也绝不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但是从现在看来,无论团圆媳妇在生前受过多少“善良”的折磨,她死后总算有一个魂灵,幻化成一只白兔,总还是存在回家的愿景,而与她同时代的农村妇女,甚至于农民,甚至于整个中国,能够有愿景、心中有希望的人又有多少。大部分的人还没有开化,还在面朝黄土背朝天,还在一片黑暗中浑浑噩噩的活着。

在后文中有二伯的故事和冯歪嘴子的故事更是令读者看到了讽刺与罪恶,在那个年代人们究竟过着怎样麻木与苦难的生活。一个出身低微缺不甘心于低微,长着一颗一碰就碎的玻璃心的人,摒弃人性的善良与同情去讽刺团圆媳妇。冯歪嘴子只不过是成了家,媳妇却被有二伯说三道四,绫罗绸缎看不上却偏偏嫁给冯歪嘴,我们不禁去思考,为什么平凡人不能有平凡人的幸福,为什么你有二伯处在奴隶阶级却心有不甘拥有主子的思想?

太多太多的社会弊病从这本书里呼之欲出,我们只能对过去秉持敬畏却又无可奈何,感谢萧红,将那个时代还原。萧红说过,她自己这一生的所有悲剧都只因她是个女人,可是,换一种角度来看,如果萧红是个男人,他又会幸福到哪里去?在当时一片墨黑的中国,又怎会容忍的下这片叛逆的光明?

是的,故事到这里结束了,那个年代挣扎着想要破土的光明已经在当今得到了延续和保护,我们庆幸着自己的幸运和机遇,希望未来,一切都好。

【篇二:假如只有三天光明】

假如只有三天光明,你会做什么呢?著名盲聋作家海伦·凯勒这样写道:

我多么渴望看看这世界的一切。……奇怪的是明眼人对这一切如此淡漠!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的事物在他们看来是那么平常。也许有人就是这样,有了的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西又一味追求。

我常常在想:假如只有三天光明,除了亲情、友情,我还想永远留在记忆中的是什么?——高山大海、蓝天碧水,还有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它们有那样炫目的色彩,和那样顽强的生命力,它们是一幅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画,让我向往!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有了绿色,世界就生机勃勃,人类就会健康快乐地在地球上生活!

然而央视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双目失明的小姑娘,本来对世界充满希望,可是在眼睛治好了以后,却伤心地发现,这不是她想象中的世界!没有了蓝天碧水,到处是灰蒙蒙的一片……

我们的世界真的在变吗?

又到了麦收时节,漫天飞扬的烟尘好像一个巨大怪兽,肆意地无孔不入,人们不能呼吸。想象着小时候爸爸妈妈带着我去田里收麦子的情景,那就是童话里的生活啊,闻着淡淡的麦香就像享受着妈妈的爱抚,到处是金黄的麦穗,随处有自由飞翔的小鸟,那种惬意的心情现在到哪里去寻找呢?

漫步河边,水波不惊的湖面偶尔有小鱼游过,我想问:小鱼儿,你快乐吗?小鱼儿没有回答,我却听到了小草的哭泣,看到了小花的惊恐,它们说:“你看,你看,那边的大树伯伯不见了!明天,或是后天,是不是我们都会消失呢?”

我的心不由得一紧,由于人类的乱砍乱伐,动植物们都过着担惊受怕的生活,环境污染就是定时炸弹,好像随时都能爆炸。我们应该保护生态,植树造林!同学们,绿色行动就在我们身边啊!

我仿佛看见花草都枯萎了,仿佛听见树木在哭诉:“人类啊,我用我的身体为你们吸附了那么多灰尘,你们用我的躯干做家具,用我们来赚钱,难道钱就那么重要吗?如果世界上没有我们,到处风沙肆虐,空气质量下降,到处一片荒凉,到时你们后悔都来不及呢!”

与其将来后悔,为什么不从现在行动呢!低碳减排,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

我要植树、栽花、种草;我要节约每一滴水,珍惜每一度电;拒绝一次性用品,拒绝使用塑料袋;我会劝妈妈不要骑电动车、摩托车,要改骑自行车;我要告诉所有的人,不要乱扔垃圾,要防止污染,要变废为宝……

假如只有三天光明,第一天,我会将最美的绿水青山定格在心中;第二天,我会用实际行动来倡导低碳环保;第三天,我会向全世界大声宣布:让我们一起来保护大自然,珍惜我们有限的生存空间!

【篇三:光明离我有多远】

人世间的是是非非难以分辨,人世间的对对错错难以抗衡,人世间的沟沟坎坎终要跨过。有人说,世界是光明的,事实也确是如此,不过那光明也只是太阳光照下罢。

无忧无虑的童年已经离我们远去,我却似乎由光明大道走入阴暗隧道,光明已在我背后,黑暗扑面而来,我漫无目的走着,看周围黑压压的一片,连一丝光也透不进来,我心中的希望之火欲灭。不由得想起了鲁迅先生的那间黑屋子,而我是否就在其中了呢?也许是吧,周围空荡荡的,也许只有我一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到底是谁与谁的错,驻成了此错,而又是谁让此错让我深陷迷途?使光明残留下的一温存也消失,湮灭在黑暗里。

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景面时时上映,我也做了一回又一回的陪衬者,陪衬那无常的世事和那被寒舍的黑暗吞噬的人心。迷茫黑暗的十字路口,不知道前方的路会在何方,前途的狰狞在呼吸,我嘶声竭力地喊,呼喊光明,照亮黑暗。我分不清,哪里是我的归宿。迷途无法归返,只是沉默,永生的沉默,可那深沉的沉默究竟是爆发,还是灭亡。我始终走不出小屋的黑暗,所谓的光明离我究竟有多远。路漫漫,人生若兮,天又怎能诠释这时代的风霜,路上有点伤。

这人世的迷茫,尘世的荒凉,又有几人懂我的心伤,呼唤着这一切的希望,不是破灭就是飞翔,光明远离的世界黑暗笼罩一切,那一丝丝细微的光辉可望不可及。人啊,太无赖也太虚伪,披着狼皮的羊。这个世界太会说谎,不觉那点点的光辉也泯灭!

不!不行!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得逃出车载斗量,勇往直前。可是,光明,离我究竟有多远?也许走着走着过程中结局会明朗。

【篇四: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十九世纪有两奇人,一个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题记

在书中,海伦说:“知识给人以爱,给人光明,给人智慧,应该说知识本就是幸福。因为有了知识,就是触摸到了人类的活动的脉搏,否则,就不能懂得人类生命的音乐!”的确,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知识使海伦创造了这些人间奇迹!

海伦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也许正是因为知识才使得海伦如此幸运,也许正是因为莎莉文老师才使海伦如此幸运。“水”是海伦认识的第一个字,在这之前她的生活是枯燥的,世界是黑色的。但她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用心感觉,感觉到了知识的魅力,此后就开始了对知识的汲取,后来的后来她奇迹般的掌握了英,法,德等语言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

海伦最终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而有的人呢?每天懒懒的生活,懒懒的工作,遇到困难就怨天尤人,抱怨上天的不公。而我们学生总是觉得时间太短,不够,但鲁迅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现代社会,人要靠知识才能生存。没有知识的人是不可能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的。所以珍惜一切,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篇五: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最近我读了一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深有感触。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写的,她是美国作家、教育家、十九世纪最杰出的人物之一。这本书主要写海伦?凯勒黑暗的一生:她出生十九个月时不幸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以此告诫人们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读完这本书,我很受启发:海伦?凯勒遇到这么大的困难都能成为一位震撼全世界的人,我们为什么不行呢?海伦·凯勒是一位又聋、又哑、又盲的女子都能这么成功,我们又为什么不行呢?我们也要像海伦?凯勒那样,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一定能敲开成功的大门!

“善用你们的眼睛吧,就像明天你将会失去它一样地珍惜它。同样你也应该善待其他的感官。”这是海伦?凯勒在书中写到的一段话。读完这段话我学会了:我们幸运的得到健全的四肢和器官,我们就应该好好珍惜、利用它们。

听了我的叙述,你是不是也想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了?快去拿一本读读吧,相信你也会很受启发!

【篇六:黑暗尽头的光明】

经典犹太籍《塔木德》中说:人的眼睛是由黑白两个部分组成,可是神为什么要让我们透过黑的部分去看东西呢?那是因为,人必须透过黑暗才能看见光明。只有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磨练,才能取得成功,收获扑鼻花香。

人生,便是一场在黑暗中行进的旅程。生活中不乏在困难面前畏首畏尾的人和只知临渊羡鱼而不知退而结网的。他们从未在黑暗中等待、寻觅,从未在长夜中忍受难耐的寂寞,没有对光明炽热的追求,便会错失一段美丽的邂逅。而如果让自己完全淹没在其中,执著地向前,坦然接受上天给你的考验,纵然暗淡了身影,浸湿了双眸,也拥有对梦想的偏执和对光明的追求,向深处前行,走到尽头,一刹那,万丈光芒会为你加冕,你终会成为强者,傲然屹立于世界岿然不动。

这是一道最亮丽的人生风景线,这一声坚强的生命足音。史铁生,当他被命运的缰绳勒住时,他的世界黑暗了,但在轮椅上煎熬的岁月里,他依旧内心光明。命运给了他独特的生活,苦难磨砺了他刚毅的内心,他用黑暗的宁静和满腔的热情连缀出一篇篇感人的文章,洗涤着一个个浮躁的心灵。他用不屈的品格和直面困难的坦荡警醒世人沉睡的坚毅,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仰。史铁生从泥淖内奋起,于是命运也给予他宽容,驱散他心头的阴云,融化他眉宇间的愁苦,指引他来到充满阳光情趣盎然的生活里。

生命的画卷并不是只有轰轰烈烈的故事才能为其增色,一段静默的岁月、一段无人问津的旅程,依旧能够勾勒出生命的华美,在惊涛骇浪的时代,一代文豪鲁迅,笔锋犀利,总是一针见血地击穿敌人的胸膛,可曾想,他在无数个夜晚中奋笔疾书?无人理会他独自前行的苦楚,亦无人懂得他内心的坚定。黑暗造就了他勃发的锐气和敏锐的洞察力,他标榜了一个时代,在黑暗的尽头邂逅了光明,他是睿智而幸福的。

“取火莫如取燧,汲水莫若凿井。”我们应直面黑暗,用双手去创造辉煌。置身于命途的艰辛,若没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的豁达,“身世浮尘雨打萍”的文天祥怎能“留取丹心照汗青”?若没有看淡祸福、坚持真理的坚毅,达尔文的进化论如何得到推广?若没有“芒鞋踏破岭头云”的奋斗,又怎能在回首之时笑看风云变幻、拈来梅花清香?

霜雪欺梅,梅却绽放在苦寒之地。它的香气氤氲整个寒冬,沁人心脾。当你被世界抛弃,陷入深渊暗无天日,“尽日寻春不见春”时,请坦然接受这一切,因为那是你离光明最近的地方。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