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高中作文 高一作文 用心倾听抒情
用心倾听抒情
发布时间: 2024-02-27 17:02
阅读:

【篇一:用心倾听抒情】

当落叶从树上飘落下时,你听到了它无声的叹息吗?当花儿绽放美丽时,你听到了它喜悦的笑声吗?当我们在这个转角说再见时,你听到了我落泪的快乐吗?

——题记

重新回到那个我已离去了一年的小学,不禁感受到了许多不一样的情愫。那棵已有几百年的老榕树,还是像我刚来学校时一样,尽责尽力的屹立在那里。我看着老榕树,倾听到了曾经我们在这儿的快乐。

犹记得,那时的我们,经常在这颗老榕树下排排坐。嘻嘻哈哈的说笑、吵吵闹闹的举动、开开心心的玩笑,都成为了我们当时不可或缺的标志。

听!风吹来了我们曾经的嬉笑声,是那么的无忧无虑。像是从来没经历过痛苦、挫折与悲伤的天真的笑声。

看!落叶上映出了我们曾经玩耍的片段,是那么的开心、快乐。像是从来没想过未来、考试与分离的孩子们。

念!天空中出现了我们成群结队的背影,是那么的坚强、倔强。像是从来没有思考过认输、失败与顺从的我们。

你听到了吗?你看到了吗?那是曾经的我们啊,曾经不曾经历过分离,以为永远都会快乐的我们啊。那现在呢?我们还是以前的我们吗?

我听到了一个声音在绝望的大叫:不要改变,我不要你们离开我。那是我的声音吗?我以为我们会就这样过一辈子,从来不曾想过,我们要进入不同的学校,去不同的班级,上初中。我不想听、也不想说:再见。因为这两个字太过残忍,太过孤零。

可是,我还是听到了啊。用心听到了啊。可是,我却并不是那么的难以接受,因为那句再见,不再是所谓的再见。而是一种祝福,一种憧憬,一种向往。

我听到了你们的心声、你们的真实想法,你们是想要去追求更加快乐的幸福,所以才不得不对小学这六年说再见。我真的用心听到了,并且微笑的释然了。

毕业、分离并不是残酷的,相反,它是幸福的,因为在离别的那一瞬间,我们都已经长大,已经知道了自己想要的幸福是怎样的,所以才会微笑的念起那两个字:再见。

朋友们,请你们用心的去倾听身边的声音,每句话都有着与其本身不一样的含义,只有用心倾听,才能听懂那其中所蕴含的意义。所以,用心的去倾听每一句话吧,别误会了那些爱你们的人。

朋友们,请用另一种姿态去倾听每一句话的不同含义吧!

【篇二:借景抒情的】

雪花纷纷扬扬地飞舞,寒风冷瑟瑟地咆哮。我静静地坐在梳妆台前,透过满是哈气的窗户望着那纷纷而下的晶莹,不禁想起了那温暖又亲切的名字——姥姥。

冬日的阳光永远盈满了温暖,像姥姥那满是皱纹的脸颊。在这样温情的日子里,姥姥总会带上老花镜,坐在阳台为我织毛衣。阳光透过窗户倾照在姥姥身上,整个人都变得金灿灿的,那白花花的头发愈发变得闪亮。一针一线都在用心缝补着外婆的爱。快乐无忧的童年就在姥姥的针织线中慢慢地缝补……

镜台前,永远都会放着一把木梳,上面的'雕饰以无法认别,但那熟悉的檀香依旧萦绕。

冬日里,纵使寒风雪花在窗外肆意的怒号,阳光总是带着温柔的暖意,踱踱地走近房间。姥姥喜欢用檀香的木梳为我细心的梳理头发。透过镜子,姥姥那沧桑的手轻柔地抚摸着我的头发,阳光强烈模糊了我的视线,却清晰了姥姥的脸庞。木梳从头顶缓缓地向下滑过,每遇到打结处,便放慢速度,一点一点,滑过……

雪花依旧带着它轻盈的舞步飞旋、飘转……“梳头发要有耐心,不能燥。一缕一缕地梳,自然也就顺畅了。生活也是如此……”这是姥姥梳头是最常说的。那时的我似懂非懂,但我知道姥姥一定会把我那齐腰的一头长发整理得顺直柔滑……

放在鼻下,一种檀木的芳香,一阵阳光的香气。从此,我便知道那就是姥姥的味道。

再次坐在梳妆台前,我用那木梳整理凌乱的头发,如姥姥的手,安详、温暖。

冬日的暖阳像极了姥姥那经历沧桑的手,透过玻璃窗洒进房间,讲述了一段难忘的故事!

【篇三:写借景抒情的】

我家有一棵树和一棵银杏树。

那棵树既不开花也不结果。它就像在做一个自我循环,长出它的绿叶;落下它枯黄的叶子,像一张卡片上的记录,年复一年地重复着。

很孤独。

扇子开头的小叶子和外面高大的绿树差别很大,它的树枝不仅像婴儿的胳膊那么粗。像个长不大的小孩子。像一个佝偻着背的老人,看着窗外的车流,我孤独得流下了眼泪.

我妈说它以前种在大院子里,长得茂盛翠绿,夏天会结出像竹竿一样的绿色果实。秋天成熟了,就是美味的银杏。我曾祖父最喜欢的曾祖母炖银杏鸡的时候,那两棵银杏树是我曾祖父娶我曾祖母的时候种的。但是因为曾祖母的去世,他种的银杏树搬到了他的坟墓里。而另一个银杏开始变矮。绿叶变黄,开始枯死。

母亲精心栽培,终于挽救了银杏树。但从那以后,银杏没有结果。

在我的记忆中,我的曾祖母是沉默的,就像那棵没有结果的银杏树。很长一段时间,她会摸着树,谈论自己的现状和生活。仿佛树能听懂她说的话。说着说着,浑浊的泪水就会从眼角流出来。就像回到了曾祖父在世的时候,他们坐在树下谈笑风生,充满了亲情。

烟花漫天飞舞。我为谁而迷人,但我看到花就醉了。

流沙漫天,我为谁憔悴,命运却如水。

那,散落的银杏.

我家有一棵树和一棵银杏树。

【篇四:用心灵去倾听】

世间万物,有时从我们身旁一闪而过,但有时,只要我们静静地,用心灵倾听,会发现它们有一种不一样的美。

汉字,我们一直都离不开的东西,当你匆匆把它写下时,你可曾想过他是怎样演变而来的,你是否想过他身后的一幕幕故事。例如“战”,就像一个人骑着马,手持武器,驰骋沙场。千百年来,部落之间的争夺,民族之间的争夺,国家之间的争夺,都引发其千百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可是正因为有“战”,所以成就了那些无数的军事家。

诗词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代表物,它是我国古代人抒发情感的工具。在现代人的眼里,他很枯燥、无聊,但古人却用它表达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相思情。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体验了陶渊明的淡泊和谐;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出苏轼对兄弟的祝福。更让我们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感受苏轼的豁达,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看出文天祥的生死观。

钟,我们生活钟离不开的东西。人们要靠它来安排一天,而对于它我们总是匆匆一眼飘过。可是直到有一天,当你静静的注视着它时,你可是否赞叹过古人的聪明才智,从日晷到沙漏,再到我们今天所用的石英钟,都经过数百年的磨难才形成现在的样子。

世间万物,在不同时间,不同人眼里,都有不一样的概念。但只有我们用心灵去倾听,他才会展现出他那无与伦比的美,才会向世人揭开它那些神秘的面纱。

用心灵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去感受文人墨客的优雅情操,去体验古人的智慧,就觉得一切很美,一种不一样的美。

【篇五:借景抒情-抒情作文】

有人喜欢天上的繁星,皎洁的月色,费尽心思地把它们画出来,用美丽的语言去赞美它们。然而我却喜欢淡淡的晚霞。

每当傍晚,我都会爬上房顶去观看晚霞。它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它使人忘掉整天的疲劳,完全陶醉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里。

开始,天空是一片深蓝色,太阳慢慢往西坠,几片云染成了淡淡的红色。太阳红红的,放射出五彩的光芒。周围很亮,房屋,树木,家禽和人,都淋浴在夕阳的柔光中。

这时,太阳已落到树梢了。它收起了刺眼的光芒,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露出了红红的脸蛋。周围有一束灿烂的光,一圈圈柔和的圆晕。它旁边的云更红了,象胭脂似的。

过了一会儿,阳光更弱了。可它的脸更红了,像个大火球似的,向着地面,向着群山,向着河流,放出红艳艳的柔光。它旁边的云不断地扩展,更换着华丽的锦衣:红的、粉红的、橙黄的……五光十色变化多端。霎时间,晚霞弥漫了半个天空,像铺开了一幅巨大的,瑰丽的,雄文壮观的天然彩图。

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两条巨龙,在玩着珠子,就像童话中的“二龙戏珠”一样,灵活地蹿来飞去。玩着玩着,就变得模糊起来。

接着又来了一位姑娘,像童话中的仙女,戴着粉红色的长纱和橙黄色的飘带,挎着一篮子,飘飘悠悠地把美丽的花瓣撒向人间。

天空一会儿像动物的世界,珍禽异兽,各种各样,无奇不有;一会儿像高山峻岭,鸟儿飞来扑去,一时恍恍惚惚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我的眼睛真是应接不暇呀,看着看着,眼睛模糊了,什么也看不清了。

太阳完全坠入西边的山后。晚霞也在归巢的鸟声中,人们欢笑声中,收起了最后的一丝光亮。

【篇六:借景抒情-抒情作文】

一般说来,有雾的清晨是很难见到日出的。然而,我地却有幸看到了“雾中日出”这一奇观。

那日,天色迷迷朦朦。雾中的天空可真是狭窄啊,仿佛只能容下我一个人似的。放眼望去,雾气轻悠悠的,就像一席席轻纱萦绕在河桥、楼屋、草木之间。我踱步桥头,犹如凌波仙子漫游在天堂。想不到家乡的晨曦竟会如此美丽:远近的秋虫正在“唧唧”叫着;清淡的花香随着湿润和水气沁人心脾……忽然,正东方,那白雾又披上了一层金纱,金灿灿,白花花的。视线所及,黄白相杂,又别有一番情趣。

这时,雾气骚动起来了,好像是“白姑仙女”要收回那美丽的纱衣。当“薄纱”一缕缕地渐渐消散之际,整个大地也在一分分地显露出来了。

太阳在慢慢地升起来。瞧,红彤彤,亮闪闪的,它仿佛是一只打足了气的大红球,鼓着圆圆的红脸,一耸一耸地向上爬着,看上去好像很努力的样子。我目不转睛地等待着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呵!好样的,跳出来啦!冲出地平线的太阳,终于把家乡大地用极尽的美装点了!这时,河边的芦苇,摇头晃脑,旭日的光芒在亲吻着它;野花叶上的颗颗水珠,闪烁着五彩异色,悄悄地滚落下来,发出轻轻的“嘀嘀”声,似乎在向太阳问好;成片的农家新楼,路边的纤细小草,上班去的自行车流,下田去的扛锄农人,都牵扯着丝丝缕缕地残雾,迎着晨光,吐露着各自的依依情思……

此刻,我想欢呼呐喊,但一时不知该喊些什么。我凝望着太阳,油然感觉到:晨雾后的我又长大了,家乡的一切都在成长,我的祖国正在蒸蒸日上。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