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取精华去糟粕】
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重新唤醒了文明古国的生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腾飞,但是,我国千年的传统也被西方文明冲击地荡然无存,细细想来,传统文化中可留之处已被吹走,应抛之处却还是坚如磐石啊!
书信,一个在现代社会已苟延残喘的通讯方式,以其应不应该留在世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似乎在这个便捷的世界已无用武久地的书信必须被淘汰,请想想,当我们卷入到万事都以快为好的潮流之中,我们还能剩下什么?或许,未来我们已不会被《傅雷家书》中那一句句关怀的话语感动,不能再等待远方的亲人的家书,也再也享受不到打开书信时的那一缕墨香。那些字里行间的感动被一个个冷冰冰的号码代替,谁又能否认这是一种后退?我们固然不能要求人们放弃现代文明,去重新茹毛饮血,飞鸽传书。但在闲暇之余,重新拿起手中的笔给远在他乡的亲人写一封信,让亲人寻找到那早已逝去的感动,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
书信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摇摇欲附,可那些不合理的文化却仍占有一席之地。
提起民俗文化中的丧事办理,我想大部分农村人都先想到的是那一顿丰盛的饭。我曾多次去观看“白事”,也曾仔细地思想它。一个人去世,一家人大办其事,邻里乡亲都来随礼,然后一起吃一顿饭,聊聊家常,就完美地结束了这一天,记得逢周年时,还请来一个戏团唱戏,一唱便是一天,而下面的人则有说有笑,指指点点。待到该哭的人硬是挤下几滴眼泪时,便开饭了。在饭桌上小孩子的嬉笑,大人们的侃侃而谈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这是喜事。纵观从头到尾的一系列活动,全无实质内容,有的只是繁锁的仪式。这样的活动既浪费了大量的物力财力,也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而不知何时,这样的活动也掺杂了一些攀比的味道,使原本简单的事情变得愈加复杂……
这不得不使我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文明诚然发达,但他们仍美丽的田园,仍重视那些乡土生活,在中国我看到的却是越来越少的农村土地和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在西方的葬礼上,倘若你坚持不哭,他们会夸赞你坚强,在中国却被指责为不孝,在西方,没有人会因起时间而去插队,他们都在坚守着看似死板的规定,而在中国却随处可见插队的人……我不是一个奉行全盘西化的人,我想说的是,当我们用天朝上国观念去嘲笑外国人时,是不是暴露了我们的无知?同是现代文明,为何有如此大的差距?当我们接受现代文明时,是不是应该发扬一部分,摒弃一部分呢?
让中华文化在时代的滋润下去除糟粕,流入精华的海洋,支撑民族的信念,成就中华的脊梁!
【篇二:书简,重拾那份精华】
接力数千年的精灵,依然恪守沟通情感的驿站。
——题记
十六年的花季,书简——一直伴我成长。小时候,书简是一个被误解的名词。秋去冬来,鸟儿迁移,雄鹰划过长空,记忆中总会有那么一个傻乎乎的小孩伸长手指,大喊:“书简!书简!”殊不知,那只是一个遥远的梦!但是,我与书简却像相识相知的恋人,今世的我们才得以重逢,那一份情有独钟,横跨千年,烙下深深的印记,重拾书简,静待下一秒情感的升华。
也许通讯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交流方式,许多人不愿或不屑以古老的熊雁佳书送去殷殷祝福以表达心声,也许人类的残酷与杀戮,捏灭了人们捎书的愿望,失去了书简的音讯。失落了书简更失落了一种心情,一种韵味,一种难以表达的感觉。但在这个灯红酒绿的年代,又有多少人能回忆起书简——那份温馨的回忆,重拾那份精华?
柔柔夜色里,轻轻扯起牵挂织成的情绪,绿绿的油桶钱投入墨水录下的情愫。鸿雁逆风而翔。扶着羽翼拨开迷茫飞越千山万水,负载文化情感。
烛光下,手捧泪花与欢笑,沉默装饰点点星光,小心地站在亮处拆封,唯恐长长的指甲戳伤那颗遥寄的心。细细的念着,已把那遥远的关爱,未谋面的笑,温柔如日的注目收藏。
书简,寄托的不仅是一次呼唤,点燃了千里之外的思念;书简——似鲜花,送给孤独朋友,灿烂如春光,如雨珠,无声滋润着亲人干涸的心田;更像和风,缓缓梳理信人的发丝。
书简,缓缓流过心田,唤醒了沉睡多年的梦!我的最爱!沉淀这个深刻的文化。
如果说人生如戏,那么友情便是最动听的一句;如果说生活如画,那么友情便是最精彩的一笔,回眸望世间,唯有友情能灵犀相通,唯有友情能使心桥相接。书简,则是让心灵产生共鸣共振的纽扣。
历史这样告诉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诚挚的问候,温暖心田。即便只有寥寥几笔,都是真情的凝聚;即便只有一块巧克力,都是衷肠的倾诉;即使只有一封简朴的信简,都蕴藏在一个瑰丽的憧憬;即使只有一句温心的祝福,都伴随着一个七彩的梦。
鸿雁展翅高飞,翠羽折射出生活的美好与友情的价值。重拾书简,重拾一个美丽的梦,让这份情感耕耘,播种、生根、发芽,让爱的理由更深厚丰富,让书简走进心灵,重拾书简,重拾那份温馨的回忆,点缀心窗,装饰那深邃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