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创客与创新】
创新在现代已不是什么新奇的事了。人人都可以创新,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大家做不到的。为什么人们会在选择困难或感到疑惑时抛出问题,向“广大群众”求解?只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思想,他们想法新奇,脑洞大开,总会有让大家啼笑皆非的答案。当然会有些人喜欢实践,把脑袋里的奇思妙想转变为现实,从而创造出一些新奇的,或者有利于人的新兴产品。这就是创新,这也就有了创客。很多人不会理解创客到底是什么。创客,顾名思义就是坚守创新,持续实践,乐于分享并且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简单地说就是:玩创新的一群人。
汪冬冬这样说过:从“创客”到创业,别让创意死在脑子里。“车主去洗车店洗车时经常要排队,浪费大量的时间。”2012年,汪冬冬还在东华理工大学读大四时,就敏锐地发现了这个商机,准备推出上门洗车服务。一位吉安老板得知他的创意后很认可,决定投资。“我们在吉安已经有20辆电动三轮车,洗车设备就安装在电动车上,接到客户的电话,我们就上门洗车。”汪冬冬说,上门洗车服务运营两年多以来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并且他还设计了上门洗车的APP,为大众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不得不说,汪冬冬的目光还是挺独特精准的。
还记得那个发明防作弊器的高中女学生吗?她以面试满分被清华大学相中,并且在之前,她还发明了一种考场手机定位监测系统。这套系统制作成本低廉,功能强大,一秒钟内就能监测到手机信号,让手机作弊行为立马现形,并会自动把作弊者座位号与个人信息报告给监考老师。这个发明为学校和社会提供了不小帮助,总之,让人不得不佩服!为此,有些网友还发了学霸何苦为难学渣,这样的感慨,让人哭笑不得。
所以,时代在进步,人们也纷纷在创新,大家都可以是创客。只要你想了就可以去做,别让你的创意死在脑子里。那样就太得不偿失了。
【篇二:“创新意识”随想】
从“诗言志”到”文载道”,从“古玩瓷器”到“四大发明”,国人依偎在旁,“自豪无比”,“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荑以通有无”足见国民思维的“持久力”。忽然记起鲁迅先生的名句:“不为最先,不为祸始,甚至不为福先。”
历史长河汩汩流淌,滔滔巨浪拍击着长期“巍巍然站立,纹丝不动”的国度。终于,再走近21世纪时,闸门打开,一股无法抗拒的“创新意识”之流蜂拥而入。
“创新意识”,对于封闭多年的中国人而言,起初犹如潘多拉魔盒中逃出的“怪物”,又如何能与“少有敢单身鏖战,少有韧性反抗,少有敢抚哭叛徒”的民族相融合呢?
抵制,旁观,跃跃欲试;参与接受,欢呼雀跃……过程复杂而艰难,终于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让我们再回望一下“创新意识”带给我们什么。梵高,正因为他狂放不羁的用色和汪洋恣肆的激情,结合着他古典绘画的功底,才作出了撼世流芳的《向日葵》;毕加索,正是凭着自己敏锐的感知,才步出传统油画的道路,而成为不朽的立体派大师;当音乐学府的老教授们面对电声乐器,大叹“世风日下”的时候,理查德·克莱德曼却大胆的把所学的巴赫和肖邦重新配器组合,才有了如此深邃宜人的《星空》。
工业大革命时,人们不局限于仅仅用手工劳作,才去发明了机器;人们不局限于仅仅在路上行走,才去研制了飞机;人们不局限于仅仅用煤炭作能源,才去探索电力的奥妙……如今,人类已可以遨游太空,而无数科学家却仍在努力地探索者,在研究、发展新的、更科学更普遍的规律,使人类不断前进。
“创新意识”最需要的是一种“恒力”。想起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老人竭尽一切努力,将一条大鱼拖回来,但只剩一副鱼骨。想到这一故事,没有人会嘲笑老人的行为,只会为他的伟大的人格力量所震撼,因此“创新意识”不要淹没在旁观者的蜚短流长中,不要夭折在无聊看客的谈资中。
鲁迅先生有言:“前面是坟,也要走过去。”江山代需有创新,才能“江山代有才人出”。
【篇三:学会创新】
有许多人,都喜欢将某种物品或者某些事情当做一种潮流,而一些不知道的人就会觉得这是一种潮流、是一种时尚,甚至放弃做最真实的自己,而去模仿某个明星或者网红。宁愿当别人的复制品,也不愿去做那个可能不完美但却很真实的自己。创新就是唯一能打破这种不良风气——跟风。用创新才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不是一味的去跟风模仿,也不是去只能在外面看到的人或事都是一模一样,毫无新鲜感,让生活不再有原来的乐趣,变得无聊乏味。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毛泽东主席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曾经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体现出了鲁迅坚韧的战斗精神,也让我懂得了要学会创新,开创新的生活。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成为别人的复制品,生活本是有许多的道路,通往成功是属于你自己的成功,但却因为世界上有一种跟风的不良风气,它便被人们把这种风气变成了一台复印机。每个人都像一颗金色的星星,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会闪烁着光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魅力,没有必要去模仿别人的外貌动作,行为和语言,更没有必要去改变自己。世界上没有两片纹路一模一样的树叶,人也是一样,就算是双胞胎性格特点也不会一样,我们活在世上就要活的精彩、活的独特,让创新充满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我们都要在心中铭记一个道理:不能盲目的去追求时尚和潮流。我们每个人都散发着独特耀眼的光芒,我们厌倦了千篇一律的故事,厌烦了大同小异的电影,那么我们更不能去和别人一样。千篇一律的人或事,总会让人厌烦,让我们学会大胆勇敢创新。
【篇四:创新文化之我见】
各个国家都有自己国家的文化,但是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是各具特性的,它们都存在着差异,所以我们想要去改变一个国家和一个群体的文化,是不可能的,只能将自己的文化融合到其他文化中去,或者将其他文化吸纳到自己的文化中来,使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共存,彼此完善。所以我认为:文化共存是可以实现的。
可能很多人会说:“文化共存,这么高大上的词语,应该离我们很遥远吧?”其实,文化共存并不离我们很远,它就存在于我们现实生活当中。
放眼望去,现在满大街的人都穿耐克、阿迪达斯的鞋子、衣服;中国的饺子、北京烤鸭这些传统美食也流传到世界各地,中国的国粹——京剧被世界人民所熟知,中国功夫的武馆也开遍了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去旅游,而在中国的告状也随处可见很多外国人;街道上我们可以看到飞奔的汽车,可能发动机、轮胎、外壳都是分别采用不同国家的技术……这种种生活现象,都是不同文化的相互吸纳、相互完善的文化共存。目前全世界已经逐步走向多元化,不管什么文化,只有采取开放的姿态,接纳吸取其他先进文化,去除自己糟粕的文化,才能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但是当今世界上也曾存在许多文化冲突现象。就像古代欧洲的基督教和西亚异教徒因为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而对异教徒进行杀戮,最后导致两败俱伤。这是一场因宗教文化冲突而引发的战争。而中国却奇迹般地呈现道教、儒教、佛教、回教以及不同地域不同层面的各种神教的共存状态,这是中国文化对世界贡献的永恒价值。
其实,文化的冲突不必是一种文化消灭另一种文化,相反,两种文化可能吸取对方的优秀文化后,彼此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完善。如罗素所说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所以文化共存才是人类的出路,世界应该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世界上各种文化,只有共存,才能听取对方身上的精华,来填补自己身上的不足,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价值。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文化共存呢?
我想,如果每种文化都既有自己的特色,又有普遍存在的特性,才有可能如此。每种文化在流传到世界各地的时候,既要保留自己的本色,又去学习其他文化优秀的地方,完善自我,追求更高的理想,让全世界都认可这种文化,而不是像基督教与袋伊斯兰教一样用一种文化消灭另一种文化,那样只会在民众心里产生对异于自己文化根深蒂固的厌恶。这样多种文化才可以交融在一起,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才能创造出精彩纷呈的世界文化。
文化共存,是包容,是汲取,更是一中积极的创新。
【篇五:创客空间创想无限】
作家歌德说过:“要成长,你必须独创才行。”的确,一个人要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必须需要创新。是的,假如没有创新,世界就不会丰富多彩;假如没有创新,社会就不会发展进步。
什么是创客?创客或许在一年前离我还很遥远,导致我对这个新名词过于陌生。在一年前的榕园开放日上,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现在这个新名词不再是陌生的,而是化为我们成长道路上的一个标杆。我们不断向前跑,向着标杆前进。一年前的榕园开放日,我以小学毕业生的身份来到榕园。见榕树飘飘的髯须,向下钻研的藤根,小而密的叶子。我想,老榕树是个大创客,小新叶正随着历练而成长吧!榕园榕树生机,创客创想天地。创客是指新时代勇于创新,憧憬未来和有科学创新精神,努力将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的人,创客与其说是一种称呼,不如说是一种信仰,而创客是愿用自我的大脑开辟一片新的空间。创客是用行动做出来的,而不是用语言吹出来的。
立体的科技让人惊讶万分。当你发现书写可以从二维变成三维的时候,这是个历史性的飞跃,我们可以在空气中书写出立体造型,仿佛人人都成了神笔马良。3D打印笔是我尝试的第一个项目,刚开始虽然十分不顺,画出来的画是弯弯曲曲十分不平整的,无法自如地掌控打印笔,使作品无法展现出十分立体的样子,可一个作品下来之后渐渐顺手了,超科技原来这么简单,只是发明者换了一种角度和思维。
在校本课程上,郑士华老师向我们展现了创新思维和思想。只有学好了知识,我们才能利用所学知识不断进取,去创造与发明。曾经以为申请那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他人万难企及,现在才知道发明源于生活,发明可以贴近生活,便于生活,我们中学生同样可以申请专利,成为小小发明家。
这一次的创客文化节,是小创客们在学校里大显神威的时刻,有趣却带有略微难度的项目,是在挑战我们的耐心和毅力,是在挖掘我们未知的潜能。以创客为主体的榕园则成了创客文化的载体。
我们可能无法立刻让创客成为信仰,但我们可以让创想种子播种进我们的心田。创客空间,创想无限。现在,让我们从榕出发,向阳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