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举手投足之间】
体验人生喜怒哀乐,尝遍世间酸甜苦辣,多少悲欢离合反反复复,多少痛苦忧愁来来往往……,在茫茫人海中,在无数个举手投足之间,人性的真善美在我的心田里闪闪发光,人性的丑恶也烙在我的心田里。
去年暑假,我是在繁忙中度过的,每天都要乘公交车去补课,早出晚归,公交车上所发生的事我也记忆深刻,还记得,那天天气很热,我的课补完了,到了下班高峰时期,每个公交车上都“塞”得满满的,为了能早点回家,早点吃到妈妈做的香喷喷的饭菜,我只好挤进了这个“塞”满人的公交车,车子慢慢的行驶,我戴着耳机听着歌,站在我旁边的一位老奶奶突然吐了,还好她是背对着我的,我心里暗想,老奶奶吐个不停,弄得我们周围的乘客都不知所措,老奶奶不小心将吐渣弄到了旁边的一个时髦青年的鞋上,还来不及说对不起,那个青年就破口大骂,说:“你这个老不死的,这么脏,快下车!污染空气……。”吐渣的怪味儿也散开了,许多乘客都在抱怨,都在责骂,却全然不顾正蹲着难受的老奶奶……
我感到很寒心,因为一方面我没座位也没卫生纸;另一方面若我一个小孩为老奶奶打抱不平,定会引起公愤,所以我选择了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整个车厢都充盈着怪味儿,这时,坐在前排靠窗户的一位阿姨走出了座位,蹲下来,递给老奶奶一张纸巾,还为老奶奶拍拍背,说:“老婆婆,您好点了
吗?您坐我那儿吧!我那位置在窗户旁,通风,要舒服一些。”说着,就把老奶奶挽扶到位置上去了,看着老奶奶走过来,有许多人予以白眼,也有人选择了下车,那位阿姨将老奶奶安置好后,就用报纸将吐渣遮盖,我依然保持着沉默……
“贺家墩到了,请乘客带好……”这句话把我惊醒,哦,到站了,于是我便欢快地跳下车,好好地呼吸车外的空气,回家的路上,我又陷入了沉思,为什么面对同一件事,有这么多种做法,在举手投足之间,为什么可以反映出许多人的文明素养,内在美丑,人性的真善美?我不解,但我嗅到了从那位阿姨身上散发的人性的芬芳,也看到了许多人的丑恶,举手投足之间,你的做法就足可体现出你的素质,不是吗?
在这乘公交车的经历中我嗅到了久违的人性芬芳,在这个举手投足之间,人性的真善美再一次在我的心空中闪闪发光,永远朗照我那干枯的心田,给予我阳光,让我提升自我素养!
【篇二:刚与柔之间】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这灵物,无时无刻不在显示它的智慧。“滴水穿石”,何其刚也;“顺流而下”,何其柔也。水的智慧在刚与柔之间彰显。小到个人,大至社会,他们的魅力与精神也同水一样,在这一刚一柔之间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轼:在刚与柔之间彰显人格魅力。“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犹如裘,千骑卷平岗。”有力的双手,一手牵着拼命往前跑的猎狗,一手擎着勇猛的苍鹰,千骑的军队踏起滚滚黄尘,你酝酿着半醉的胸胆,出猎密州。是啊!微霜的双鬓又有何妨?被贬黄州又有何妨?你这铮铮铁汉不是依旧高唱“共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么?这便是苏轼的刚,贬后的他依然豪情万仗,失意的他依旧心怀天下!他有一颗刚强的心,不畏强权,不畏挫折。
苏轼的柔亦是动人心扉。同是一曲《江城子》,《记梦》却为我们展现了曾大笔挥下“大江东去”的豪放词人的柔情一面。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王弗何幸,生得苏轼十年相守,死后亦得词人十年相思。当他为亡妻种下十万株松苗,当他十年后写下这感人肺腑的天下第一悼之词,苏轼便注定以柔情男人名义流传千古。他的柔情抚慰了亡妻的魂灵,他的柔情诠释了文人君子应有的风范。
苏轼在刚与柔之间找寻到了人生的定位,他的人格魅力在刚与柔之间溢满天地!
香港:在刚与柔之间传达香港精神。
还记得菲律宾人质事件吗?香港媒体在这一事件中的表现向世界传达了香港精神。在事件一发生香港媒体就跟踪报道,满足人民的知情权,并谴责菲政府,要求力查真相,严惩真凶。最令人感动的是,当得知香港有仇菲事件,香港媒体立即发表文章表示谴责。香港媒体用理智与善良告诉世界:什么是香港精神。香港精神是激烈谴责菲政府的刚硬,是坚持正义;是真切关怀无辜菲人的温柔,是善良宽容。
香港人坚守自己的刚与柔。他们能空前团结却不群情激愤;他们能善良宽容,却不放弃追责而纵容罪恶。
苏轼用刚强的心灵撑起宋词的天空,用似水的柔情抚慰受伤的心灵,在刚与柔之间为君子写下注脚。香港媒体用刚硬的态度击退罪恶,用善良的柔情宽容无辜,在刚与柔之间诠释香港精神。
【篇三:我与书之间的故事】
我读书比较晚,第一次完整的看完一本书已经是初一了,注定了我与书相处的时间短,可这短短的时间真的收获不到吗?
第一次看课外书,还是初一时老师推荐的,大冰的《乖,摸摸头》。虽然时间已久,但记忆犹新。起初买来只是看个热闹,读起来就被书中的生活所吸引,这本书像是一本游记,记录了旅途中的生活琐事和那些朋友之间的来来往往。初读,便被书中“老不死”的形象所吸引,大冰写的“老不死”极其有趣,描写他惨不忍睹的样子更有画面感,当时每天晚上闭上眼都会浮现出老兵的样子。
“温故而知新”,课外书也是如此。又在一个假期拿出了大冰的这本书,再读才发现书中“老不死”实则令人心酸,无论是他经历过战争的“破裂”的身体,还是他的种种悲惨的经历,就连一个微笑都让我看起来那么心酸,那么令人心疼。我亦读出了大冰与老兵之间密切的关系,一切感受都与第一次读截然不同。
进入初三,中间夹杂着《亲爱的安德烈》的柔情,《边城》的悲情以及《明朝那些事》的历史,但印象中最深的还是汪曾祺的《生活,是很好玩的》。
汪曾祺的这本书,使我印象深刻的,不仅是因为读的时间最近,还因为这本书中的内容对我的口味,好似美味的甜点,入口即化,令人心情舒畅。如果说前部分写食物有些“浮夸”,那后面的写生活,就真的是接地气了。它更像是随笔或者是日记,至少是我那么觉得。看似轻松悠闲地文笔,却又充满作者的用意,这可能就是写作的最高水平吧。
和蔼的沈先生,爱花的老舍先生,造型奇特的金先生,哈哈笑的林斤澜……这些形象栩栩如生,几乎每个符号中都有着特殊的含义,所以即使我做了大篇大篇的批注,也不感到浪费时间。这本书,值!
我与书,相处时间虽然短,但收获到的一点也不少。
【篇四:举手投足之间】
有没有一双眼睛,看得透假意的行为?
有没有一双眼睛,在举手投足之间,看破糖衣之后的谎言?
看过一本书—《测谎》。它说,谎是建立在人与人的不信任之上的,所有的谎言总会被破解。
不知是热血冲昏了头脑,还是好奇旺盛。我直视母亲的眼睛,开口:“妈妈,你曾经是否把我心爱的木偶送给了表妹?”——我想对妈妈“测谎”,尽管这十分离奇。
或是我的眼神过于凌厉,母亲的目光充满了惊讶,可从不避讳:“不,没有啊。我怎么可能会把你心爱的木偶拿走?”
惊疑,不信,印象中的母亲总是严肃的样子。她总是让我心无旁鹜,总为我不优异的成绩而皱眉。时间久了,不满的种子也悄悄发芽。
两双目光对视,似狼烟弥漫的战场,似剑拔弩张的棋局。举手投足,似苏轼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我半信半疑,心中丝丝不甘。
窗外乌云压顶,空气越发闷热。我装作咄咄逼人之色,可连续的的问题母亲却丝毫没有为难之色。伴随不甘,逐渐增强的是信任,或是感激。
“你是否欺骗过我?”
她的目光闪过一丝惊奇,脸上却笑着,很温暖:“怎么会,怎么会骗你呢?哪个人会忍心欺骗自己的孩子呢?”
“谢谢”,笑着走出门,看到窗外,洒了一地阳光。
笑着笑着,就抽泣了,浑身发颤,痛快淋漓。
母亲的举手投足,从没有任何犹豫。因为世界上最高明的谎言,是真相;比真相更高明的,是爱。
要看你相不相信。
回到房间,拥进母亲怀里,因为那里永远没有欺骗。
她从未说谎,她永远怀着信任。
这,早已展现在举手投足之间。
【篇五:举手投足之间】
“嘭……”我丢下了手中的碗筷,转身甩上房门,躲进了自己的空间。
又是燥热的一天。晚上刚拿起碗筷,妈妈就开始唠叨起来:“可儿,你要抓紧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不然成绩就永远上不去。抓紧吃饭,抓紧……”
上完一天的培训班,终于可以慵懒地静一会。可我还是满脑枯燥的数学公式和讨厌的英语语法。伏在书桌上,委屈的泪水涌满眼眶,顺着脸滴在刚打开的作业簿上。
“妈,我想出去走会。”妈妈没有回音。
我轻手轻脚推开房门,一眼望见她弯着的背影。她站在厨房的台板前,鬓发垂下,遮住了眼角的皱纹。砧板上的西瓜已被切出四道,红红的瓜瓤让我咽了一下口水。
她的手势已不如先前那么灵巧,曾经白嫩细致的手指变得干燥笨拙。她分出其中的四分之一,又横切四刀,仔细地去了瓜皮,斜着倒入盘子。然后一块一块摆放齐整,用小的水果刀切成一个个小方块,连露在外面的黑瓜子也剥得干干净净。
妈妈慢慢转过身来,捶了几下腰。她还要拿些牙签一根根插在切好的瓜肉上。这是打我有记忆起,妈妈给我切西瓜的最后一道程序。十几年了,妈妈知道我喜欢享受这样的程式。
我鼻子一酸,捂着脸退回房间,轻轻带上门,不知不觉间又泛起那温暖的一幕。
那天大雨倾盆,我没有带雨伞。放学时间到了,同学们陆陆续续回家,我一个人在教室里望着那大雨和被风吹歪的树,感到了无助。等了很久,雨一直没有下着,突然听见楼下一个亲切的声音:“可儿!可儿!”我惊喜地探出窗户,一个孤零零略显佝偻的身影一个人立在楼下,那是妈妈!雨已经淋湿了她一半的身体……
“笃,笃,笃!”轻轻的敲门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回过神来,妈妈已站在我面前,端着盘子的手有些颤巍:“可儿,妈妈……”
举手投足之间,妈妈流露的歉意和慈爱,让我突然理解了妈妈的唠叨和告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