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收集污点】
也许,写错了一个字,你会把它擦掉;也许,弄坏了一件衣服,你会把它扔掉;也或许,弄花了一双手,你也会把它洗掉。
但我,却不想把错字擦掉,不想把衣服扔了,不想把画花的手洗掉,我只想收集这些污点、珍藏这些污点。
记得小时候,我不懂事,不小心弄破了裙子,让奶奶去补。因为破的洞很大,奶奶因为眼睛看不太清楚,补得并不好。在等妈妈回家的过程中,我看着自己心爱的裙子就这么“毁容”了,心情非常烦躁,于是一气之下就把裙子给剪了,眼不见为净。妈妈回来后,看见她给我新买的裙子被我剪得支离破碎,当即就生气了,却不是因为我剪了裙子,而是我没有学会等待,没有学会耐心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记得那时,我被她追得满村子跑,最终她把我追到了,还将我痛打了一顿。我被打得很痛,但我也深刻地明白了一点:我要记住这个教训,学会等待,耐心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意气用事。
那次我被打完后,就收藏了这条破裙子,并把它包在一个袋子里藏好。好几次,妈妈想把它卖给收破衣服的,都被我拿了回来。因为我知道,这是我人生中的一个污点,我要好好收集它。
时间过得真快,我上小学了。
上学了,老师说我们每个人第二天都要带一本字典,可是我家里并没有。
于是乎,我在家中的柜子里拿了10元钱,准备去买字典。不久后,妈妈发现了我做的“好事”,就来问我。而那时候,我依旧选择了撒谎,还故作平静地说:“我没拿。”
最后,我的“小偷”行径还是被查到了。当然,妈妈又痛打了我一顿,说我不诚实,偷钱。
从那以后,我就格外珍惜我的字典,一直好好地“对待”它。因为,它也见证了我人生路上的污点。
在我们的人生路上,人人都会有污点。有的人会忘记它,埋藏它,而我却选择记住它们,收集它们。因为它们会告诉我,做什么事是不对的,又该如何做好一件事。
人无完人,但这些污点却可以让你更接近完人。让我们收集污点,再把这些污点“漂白”,然后穿上这件洁白的“衣服”,站在人生之路面前。
【篇二:爱好与收集】
年少的我,曾不能理解一种追求,直到接触事物不断增加,才明白那种力量的强大,渐渐地,一种爱好的产生,让我的生活中多了一份快乐和期待。
有时,科学的理解,反而会让我们失去想象力,若要在特殊的现实中,得到放松,不失去自我,不如信一信宗教,相信它,千百年的文化,万亿人的信仰,会让你随时充满期望和动力。若是年轻人,或许不会在意,但同样有属于他们的一种精神力量备选——在松弛与紧张中成长,但要不失自我,还需要一种爱好,在精神上给予帮助。
人所遇的事总是阴阳平衡,在悲观中,总有一丝光明的存在;爱好与收集并不是缺少困难与遗憾。而也会带来一种显而易见的快乐的自豪。没有雅兴的人,是经不住长年收集的。
老一辈总有一两种爱好在支持他们的心。曾经,也有像乐仲,一生爱画,即使生活坎坷,但他却始终沉寂在乐趣中,他对于爱好的追求,款之于慰,需现实中不必将他,看得太重,但也不可无心便去做,仔细留心身边的小事,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或许集邮是一种好的方式,即使老套,但他确确实实证明了一种追求的强大魔力。也或多或少的为我们开明了一条新道路。
爱好的收集,不限范围,全凭个人喜好,也可作为一份动力,也可用于规划自己的人生,端正自己的心态。现在回首往事,以往的爱好,那画画,下棋,集卡,都是人生不断进步的证明,不论我会不会坚持他们,继续喜欢或是抛弃他们,他们都是我一生的导师。
历年以来,居之必竹,竹凝重分厚,体现了居者的雅,所谓窗前竹劲风,便是如此,不止为竹,琴棋书画,梅兰竹菊,及更多的种种寄托的物象,都是一方好导师,在平静中,放下生活的欲望,去感受四大君子,四种典雅文风的雍容与风骚。
【篇三:碎片收集】
在移动互联网大为发展的今天,手机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逐渐都被碎片化了——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购物,碎片化的社交……碎片化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心态和认知。
想一想,作为初中生的我是怎样度过每一天的?
每天早上妈妈准时把睡眼朦胧的我拖起来,焦躁地催促我快点洗漱吃早餐。上学路上坐在爸爸的车里听一会儿广播。放学后拖着疲惫的身体赶公交车,有时会打开手机看个十五分钟的电子书,就到家了。找些吃点先垫垫肚子就开始写作业,时不时还会被“滴滴滴”的手机铃声或是客厅电视里的说话声打断。我每天还要练习小提琴。如果一天时间还有剩余,就做一点课外班的作业。快要临近十一点,我终于瘫倒在我的舒服的床上,第二天早上完全起不来。
就是这样如此紧凑的生活,我也时不时沉迷一会手机,和同学聊聊天,刷一刷朋友圈,刷一刷微博。我的碎片化的生活就这样日复一日地重演着。我一直计划着每天要有大量的阅读时间,计划着我要看的书,结果我每天最多最多也就只有回家路上的短暂且颠簸的十五分钟的阅读时间。碎片化的阅读还导致我总是忘了我昨天看了些什么,我就不得不再看一遍。这种返工遍布在这碎片化的生活中,而且浪费了我们本就没有多少的时间。
我知道一个王羲之的故事。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有多久了,我们已没能完完整整地读完一本纸质书了?有多少人,还坚持每天写着日记和纸质手账,每天绘出自己的生活?我们已然不能想象,作为一个生活在都市的现代人,如果有一天,突然没了手机,没了电脑,没了电视,也没了报纸,我们的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
所以我们应该收集好零零散散的碎片时间,就像我在公交车上看书的那一点时间,积累起来,一周至少就有了一个半小时的阅读时间。这样总比不阅读来的要强。像这样的类似的碎片时间还很多,“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会有的”,我们应该按照鲁迅说的做。遇上“碎片化”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篇四:目光不要被污点所蒙蔽】
人生而具双目,益为‘心灵的窗户’在充滞着行行色色事物的大千世界中,我们依赖他们的辨析。
世事分两种,即善与恶,这可能也就是两种本心,什么样的本心对应着人体司令部窗户上的明亮成度。心清则目明,眼污则心浊,这位抱怨的太太嫌洗衣服的太太懒惰,衣服洗不干净。那么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别人的衣服洗不干净与你有什么关系?好像一点关系也没有吧,这”不干净“的衣服也不穿在你的身上,那为什么抱怨呢?又抱怨什么呢?
人的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没错。可绝大多数时刻我们只是看,没有真正的利用好。其实眼睛是用来观察的。它们只是内心与外界相关联的通道。是我们感受世界的绝佳手段。若非朋友明察秋毫,告诉太太问题的所在,恐怕她就要永远的愚钝,一直埋怨下去。很明显,她的眼睛被玻璃上的污点干扰,但刨根问底还是她内心出了毛病,她的心是浊的。
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做我的太阳,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当做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做我的快乐。海伦--凯勒在她的自传中这样的说道即使眼睛看不见,但她的心灵是明净的,她的窗玻璃破碎了,也正因此,她的所感,所悟均是充满着爱与善的,她所处的环境,是直达心灵的,是人类最真诚的,最纯净的感悟。
人一旦被一丝不纯所蒙蔽,那么他看事物便不能全面。最终导致其看到的只是相反项,产生了所谓的”眼见不为实。”只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其实为可怕的状况,历朝历代的官员中,不乏那些被金银光芒所闪耀,”双眼的官员,他们的心灵被金灿灿的光芒所笼罩,与奸人泄于同一污流。干出令人不齿之事,残害忠良。
人心本无染,心静自然清,这与孟子主张的“性善论有几分相似,只要内心足够清净,就做到了保守本心,目光也会由此变的光艳纯洁,可以达到万物唯我,眼中无污的境界。
肉眼看面,其意隐现,我们的人生经历尚浅,很多的时候我们只是观其表面,未走近心中便盲目的确立对某事的看法或者是决定了一件事,这其实就犹如一件华丽的王服穿在了愚人身上,无华无实。
命运的脸,却彷徨在熙攘的乘歼间,俯览七彩的桥面,你是否已惆怅?一切尽在明暗之间,要靠你来拭去污点,睁大双眼,看清事物的真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