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保持长存善意的心】
善,顾名思义就是对他人友好,和谐。这个世界不缺少善良的人,缺少的是一颗长存的善良的心。
我们时常会听到一句话:“你变了,变得让我不认识你了。”这句话说的就是人心的变化,随着事物的变迁,时间的流逝,人不可能一成不变,但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心就不会和大部分人一样,他们往往不会太表现在表面。一个人拥有怎样的心,光看是看不出的,这需要时间来证明他那颗是恶是善的心。
在一本书上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夫妻很幸运地订到了火车票,上车后却发现有一位女士坐在他们的位置上。先生示意太太坐在她旁边的位子上,却没有请那位女士让位。太太坐定后仔细一看,发现那位女士右脚有点不方便,才了解先生为何不请她起来。他就这样从嘉义一直站到台北。下了车之后,心疼先生的太太就说:“让位是善行,但是从嘉义到台北这么久,中途大可请她把位置还给你,换你坐一下。”先生却说:“人家不方便一辈子,我们就不方便这三小时而已。”太太听了相当感动,觉得世界都变得温柔了许多。
“人家不方便一辈子,我们就不方便这三小时而已。”多浩然大气、慈悲善美的一句话。它能将善意传达给别人,影响周遭的环境氛围,让世界变得善美,圆满。“善良”,多么单纯有力的一个词汇,它浅显易懂,它与人终生相伴,但愿我们能常追问他、善用它,因为老祖宗早就叮嘱过“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啊。
善良,它不是软弱,更不是屈服,善良是一种品质,一种境界,人们总是觉得做了一件好的小事,这个人就很善良,善良的人他不止只做一件好事,真正善良的人,他做的好事不需要别人看在眼里,更不需要别人把他放在心上。做了好事,想要他人感恩,这不是真正的善良,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一个常存善良之心的人,他们不需要任何外界的物质和精神感谢,在他们眼里,善良的品质就是他们身体中的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真正做到这些,又有多少人呢?
社会核心价值观中,就有提到友善二字,这说明善良,不仅仅只是个人的品质问题,而是值得全社会人民值得关心的问题。“善人者,人亦善之”,说的就是,想要得到他人的关心与帮助,就必先关心与帮助他人。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这句话虽然很不科学,但看那些做了坏事的人,他们往往得到了他们应得的报应。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的古国,这其中也包含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友善,这并不只是我们现代社会才有的品质,古人们同样拥有着比我们更加宝贵的品质。
中国古代有一个故事叫做将相和。这个故事我们很多人耳熟能详,说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事情。文臣蔺相如出使秦国,使得完璧归赵。在渑池会上,他又机智勇敢的使赵王免受秦王的羞辱。于是赵王提拔蔺相如为右上卿,官位在武将廉颇之上。老将廉颇自认军功了得,总是不服气,扬言如果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给他难堪。蔺相如于是就称病不上朝,以免见到廉颇。外人都以为蔺相如是害怕廉颇,其实不然。蔺相如是为了赵国国家利益,认为将相不和会给秦国可乘之机。廉颇知道真相之后,主动负荆请罪,从此两人成为生死之交,共同保卫赵国。蔺相如的友善,不是懦弱,而是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同僚。
还有一个故事是六尺巷。清朝康熙年间的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因为宅基地问题发生争执。张家人写了一封信,张英看后,淡然的写了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收到信后,起初不明白,以为张英会用什么手段可以摆平吴家,谁知道写了这么一封信,不过也只好照办。谁知吴家竟被感动了,也让出三尺来。于是在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成为佳话。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非常真挚的品质,那就是友善的作用。一个人要想要活得有意义,其中有一样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保持一颗长存善意的心。
【篇二:正视自己,保持积极的态度】
翻开自己以前的日记本,观看以前的日记和文章,发现大部分都是自己情绪的宣泄,并且都是一些问题的检讨,让自己更加认识自己。
虽然如此,但很多时候读来感觉都是苦闷的,负能量过多。所以此刻想创作一篇更加积极的文章。
仔细一想,自己的这些日记也让我了解了自己的性格,虽然沉闷,没有幽默感,但我在做事情时也会更加专注,并且在独处的时候更能让我迸发出更大的潜力。
我很善良,因为太过善良,在别人看来我更是一种懦弱,不过那经历也让我不再成为烂好人,更让我的善良增加了一点锋芒。
人际关系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曾经我也想获得更多的朋友,身边有人理解自己,但现在不在羡慕那些朋友多的人,有时朋友少并不代表自己人际关系差,更多的是自己更加交心,一生一两个真心朋友足矣!
保持乐观的态度,生活没有过不去的坎,所有的无奈,不平和愤慨总要面对,总会过去,人生还是应该向前走,时间对任何人都很公平,哪有时间去处理这样的烦心事,不若保持自我,用这时间让自己更加出色。
【篇三:保持本性,砥砺前行】
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认为,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出世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及习惯。
诚然,人工智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便捷,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伴随着人工智能的面世,人类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自我思考的能力正在逐渐消退,同时消退的,还有人类原本赤诚火热的心。就如库克所担心的,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会失去思考的本能,像机器一样冰冷无情吗?其原因有可能是人类太过依赖计算机而丢弃了自我思考的能力。
人类正是因为有着独特的思考能力和丰富的情感,才显得与众不同,若是连这些独特之处都没有了,那么人类与那些冰冷的机器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这样的人,真的还能被称作是一个人吗?
人工智能的出世,并不是为了削减人类的思考能力已经思考的兴趣的。当然更不是为了代替人们的思考而出世的。在我看来,人工智能的出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思考,甚至有时候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或者是协助我们提出一些新颖、新奇的想法的,而并非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保持人类本性,理性带点感性的思考。
再者,人类的价值观是人工智能所无法取代的。同时,每一个人的价值取向都是不同的。而计算机、人工智能并不具备这一项特殊的“能力”,他们的一切行为与那些所谓的“智慧”,只不过是那些将它设计、编程出来的人的智慧的结晶。人的价值观会随着人的成长而改变,但是机器是不会的,它只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循环往复。
人类同时拥有丰富的情感,会哭、会笑、会紧张,而机器却没有,它是冰冷的,不会因为外界而有一丝一毫的情感变化。设想一下,若是人类没有了情感,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是冰冷的一片。还是一片死寂?像这样可怕的世界,你又要如何生存下去呢?
因此,作为人类,我们有责任倡导同伴保持人类的本性,不被人工智能影响本应该有的人类特性,砥砺前行,共同创造一个温暖、有爱的世界大家庭。
【篇四:在物质时代保持“同理心”】
近日,一场围棋界的人机大战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射到“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已超出人们的控制范围”等看似至关重要,实则杞人忧天的问题上来,却忽视了人作为人本身所应有的价值观和同情心。
苹果公司的总裁库克却认为,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与价值取向,从而“物化”人作为人的本质,使之变为麻木运转的机械。他的忧虑不无道理。纵观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物质营养逐渐挂帅,不仅加快了人们生活节奏的步伐,还滋养了其蒸蒸日上的物欲。就如《佛子行》所言“一切妙欲如盐水,越享受之贪越增”。人们只想要借助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来满足自己的物欲。从此以往,人们的眼界趋于狭窄,感情变得麻木,宁可让自己像计算机一样思考,也不愿意慢下来,看看周遭的美好。
然而,与之相对应的代价,便是拥有扭曲的价值观,所剩无几的同情心都化作了无尽的怨怼之心。这样的后果,便成为了社会上人们的互相猜忌、质疑,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让那些看见问题并想要作出改变的人都纷纷沉默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科技如此蓬勃,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当下,人们的确获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但这并不是我们可以一味只顾利益,不顾人情的理由。我们要在物质时代学会保持一颗“同理心”,这不是一种虚伪,更不是标榜自我外在的工具,正是因为时代进步了,才给予我们“慢下来”的权利,而保持“同理心”就显得尤其重要。还记得那些由于美好而产生的“震颤之感”吗?这是匮乏了“同理心”而唯有功利化心态的人所感受不到的。而“同理心”,就是对生活抱有一份从容,对他人施予宽容,忠于自己的本质,让自己全身心地去体会与他人之间或是与自然之间的美好。只有这样,那些深藏于人们内心的美好、梦想、最单纯的心态才能被我们所意识到,并打败浮于表面的功利与虚妄,从而对整个社会风气以及人们的意识形态起到积极的作用。
若我们在物欲横流之中迷失,像人工智能那般无感情、无同理心地思考,那人作为人所拥有的思想、品质、感情迟早都会被消磨殆尽,甚至到了最后,变成我们工具的“工具”,这样的后果是无法想象的。
在物质时代保持一颗同理心吧,让我们重视“人的本质”,而不是对计算机,对物欲俯首称臣。
【篇五:保持一颗平常心】
佛经有言;“要灭苦,先破执。”人执着追求一件事,如若与当时自己所期望的有很大的落差,便会不如意,所谓不如意不过是不合已意罢了。正所谓“一念境转”。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快乐本由心决定,一如呼吸的存在,用力呼吸到喘息,便生了害怕失去之心。因而,执着于快乐便不快乐,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才不会庸人自扰。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孤身逆旅中最怕急功近利,茫了自己的心。然古今圣贤,无不以此准则而获得无为清静的。
苏子是保持一颗平常心的,且看那日大雨,友人携雨具先行,东坡一人竹杖芒鞋却也怡然自乐,寒风吹透衣袖,有些微冷,伴着大雨悄然而至,落得个满身淋漓,等到“回首向来萧瑟处”,便觉“也风雨也无晴”。在东坡看来,心中无风无雨世间哪来风雨,正是这份豁达平和的心态,伴随着苏轼一生在官场上起起落落,却依然活得自由自在,豪放洒脱。
保持一颗平常心是必要的,中国第一位获得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王朔,就做到了。建筑师如今已是遍地开花的职业,许多人都选择去做商业设计,以赢得世俗的成功。王朔偏独树一职,依然坚持搞自己的建筑创作,有人骂他傻,有人笑他疯,甚至他在建筑界掀起轩然大波的毕业论文,也因为观点太犀利而被封杀。“我无奈于世界;就让世界也无奈于我吧”,王朔在创作之期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困于世俗,不为世俗所累,最终,他的获奖无异于给那些自视聪明的人一记耳光。
然而,当今社会,不论家长和学校都在教人上进,教人进步。就连书店的畅销书都在教人成功,甚至连推崇无为清静的《道德经》,也被有心的商家贴上《老子谋略学》《老子生意经》的标签,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下,人不得抑郁症才怪呢。要我说,谈人生谈理想未免太过遥远,活在当下便是最真实的。作为中学生,保持一颗平常心很简单,不为自己取得一点进步而沾沾自喜,不去追求太过遥远而不切实际的目标,不为别人的三言两语而自卑自抑,这些都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未必能成为做大事的人,但定不是平庸之辈。
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才能做到安静中有序,坦然中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