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的四法印
在拜读祝世民长篇小说《汤坊岭》的同时,我还精读了当代佛学大师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佛学畅销书《正见》[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姚仁喜 译 《正见——佛陀的证悟》,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3年版],该书以最简单的语言来说明佛教最核心的四法印见地。佛陀四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宗萨法师下笔行云流水,诙谐幽默又字字珠玑。他以电影的虚拟实境,巧妙地比喻我们身处的幻相世界;他告诉我们要脱去妄念所带来的层层蔽障,了解因缘的善变与无常;因而放下我执,迈向智慧的行程。他在书中指出:一切和合现象都是无常,一切情绪都是痛苦,一切事物无自性,以及证悟超越概念。他的行文通俗易懂,却处处包含了深入浅出的层层奥义。
我为《正见》流露出的悲悯之心而感到心灵震撼,也由佛教的四法印,联想到文学实际上也具有四法印的特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描述种种变幻无常的人间万象,包含了多少离别情愁的悲苦的和合情绪,这些喜怒哀乐的和合情绪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缘起缘灭,不断由一个痛苦走向另一个痛苦,形成循环往复的情感怪圈,随着感情的沉浮抑扬,一个悲剧此起彼伏。这些悲剧以及痛苦情绪的起因无不是因为执着自我而产生,无不是因为没有透彻和合幻象的无常性。那些道德高尚、自觉是为了利益他人、顾及和谐强行统一的做法,看起来是无我,但何尝没有给他人带来道德的捆绑和心灵的痛苦。主人公是必经历种种痛苦之后,才使文学的情感表达渐渐平静下来。阅尽沧桑是平淡,繁华过后是清虚,唯如此,人们才能超越有我、无我的对立,进入到无我之上之有我的境界,这种“无我我”才是真如自性的清净之我,宁静之我,消弭痛苦而得乐、善而无害、符合正道真理的如来德相之真我。各种文学的精典文本提供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无常幻象和深刻情感经历,让人在心灵震撼之余,感悟生命的可贵,止息种种蠢动的妄念,才能让各种悲剧得以止息。文学用艺术的手法一次次阐释佛陀的四法印。我现在就采取拿来主义的做法,以文学的四法印来观照小说《汤坊岭》,以悲悯之心走进这部生命歌哭的地域传奇中去,让心灵在痛苦的无常变幻之余保持一种淡泊和宁静,无为才能有为。
二、执着于自我的悲情传奇
祝世民先生长篇小说《汤坊岭》情节曲折生动,我非常赞叹作者的非凡功力。他以悲情的叙述描绘了汤坊岭的地域传奇,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个性人物。他为笔下人物起伏变幻的悲剧命运而歌哭,而感叹。以一隅而观全貌,透过作者笔下数十年汤坊岭区域变革的角度,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所处时代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我对作者这部生命歌哭的地域传奇有以下认识:
第一,环境描写非常细致生动,厚重朴实,引人入胜,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一开篇作者借汤百岁的眼睛来描摹天气的阴晴不定,预示者人们对于汤一兵之死的种种起伏不定的态度。“天空由玫瑰色变成了橙红,再变成粉白,一杆子高了,再变成蛋青。”美好的爱情本是一束温馨的玫瑰,而沾染了两条命案的包办婚姻,平添了血红。汤一兵面对死刑的审判,自然是苍白无语,家庭在苍白阴暗中逐步因为黄文秋的加入又有些澄清。大山好像剪纸,“黑色的影子伸出一列犬牙般的山峰,高高低低地印在黑色的空旷的天幕上。”预示了汤百岁要为汤一兵收尸的沉重而又捉摸不定的心情。后面汤一兵要杀害高峰时的环境描写非常阴森,预示了汤一兵复杂矛盾沉重的心情。
第二,作者围绕汤一兵要被枪毙的线索开展故事叙述,设置了种种悬念和巧合的细节,使整个故事叙述跌宕起伏,人物的特征也在不同环境中得到发展和丰富。汤一兵被枪毙是贯穿全篇的线索,但作者没有正面大篇幅的描述这个悲怆的场景,而是以此为线索回顾了几个主人公少年时代的欢乐,文革遭遇的转折,婚姻经历的痛苦。通过种种不同寻常的故事凸显出汤一兵的个性转变,汤一兵本是一个精明强干的人,读书多,见识多,干事能力强,善于写文章,少年时也很讲义气,随着年龄成长,他在其母亲教唆下逐步变得虚伪自私,阴险毒辣。小说写到了父亲黄宏儒不计个人私怨,依然决定去帮助汤一兵收尸。黄文秋有胆有识,讲情义,爱小梅,敢于去闹场子,因此入狱,他在出狱后自我革新,成了一名优秀的教师。历经丰富的沧桑阅历,他变得沉稳成熟,他依然原谅汤一兵,并初衷不改,迎娶了陈小梅,有情人终成眷属,悲剧在最后变成了淡淡的喜剧。
第三,小说从多个方面表现了种种人间的悲情,情节曲折,回肠荡气。首先,文革期间以成分高低人为划分革命不革命,进步不进步,导致对立斗争,引起了种种悲剧,有流放者,有被批斗者,有入监狱者,也有陈大梅婚姻的悲剧。
其次,专制的家长制包办婚姻对子女造成了深刻伤害,陈东来、汤润山这些老革命者在儿女婚姻问题上,为了照顾两家的面子,根本没有考虑儿女们的想法,非要让汤一兵先后娶陈大梅和陈小梅,导致了很多悲剧。
再次,儿时无猜的玩伴高峰、黄文秋、汤一兵、陈大梅、陈小梅等因为爱情纠葛和照顾父辈面子,导致种种悲剧。陈大梅热恋高峰,却嫁给汤一兵。汤一兵在军营却和刘芳暗通款曲,高峰在风雨雷电之夜要保护陈大梅,陈大梅失掉妇德,欲与高峰表达爱意,高峰碍于朋友妻不可欺的原则,努力推却。但二人的“亲热”行为,不巧却被汤一兵暗中窥探到,汤一兵没有听到他们的实际对话,在愤怒之下,杀死了高峰,逃走,但总还留下了蛛丝马迹。陈大梅被汤一兵推下河流淹死,造成失脚溺水的假象。面对社会的议论猜测,坊敏兰为了证明自己家庭的清白,又让汤一兵续娶了陈小梅,陈小梅心中仍爱恋黄文秋,二人过得很不幸福。
第四,小说的情节波澜起伏,动静结合。有少年时玩伴娓娓动听讲故事的温馨交往,有奔赴北京的欢歌笑语,更多的是悲剧故事的叙述:愤怒犯罪的狂躁、驴子闹婚的荒唐、风雨夜的犯罪情节、是否去收尸的辩论等。还有很多巧合,有陈大梅听闻汤一兵外面艳遇的巧合,有汤一兵房顶上窥探高峰的巧合。文似看山不喜平,风雨阴晴,风景多变,煞是好看。
三、以悲悯情怀和明澈的智慧洞悉和合情绪的假象,避免人生悲剧的重演
读罢小说后,笔者还觉得意犹未尽,主要是觉得小说在悲剧形成的原因上似乎还可深入挖掘探索和反思。如果我们读小说仅是对于其中的情节津津乐道,而不能读出作者的悲悯情怀,进行反身求诸己的反省,净化自身的心灵,则读小说就失去了意义。我觉得祝世民先生在描写几个主人公的遭遇中,倾注了自己的灵魂,倾注了对生命的悲悯情怀,他为笔下的人物传奇而歌哭,也希望这样的人间悲剧不再重演。小说对于悲剧命运的产生还可以进一步挖掘。
第一、造成人间悲剧的原因是人的心理不清净,执着于自我的情绪,不顾及他人的真实感受,受制于欲望,从而导致种种悲剧。封建家长式包办婚姻未必都造成普遍的悲剧,封建社会中的婚姻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虽然出现了若干悲剧,但总体上比较和谐,多数能够做到夫唱妇随。受传统观念约束,女性出嫁相夫教子,思想比较单纯宁静,没有杂七杂八的欲望念想,家庭关系相对来说较为稳定,自觉接受约束,多为他人着想,遵守既定的道德规范未必就是一件坏事,相反经常怀有出格之想,心态不定,欲望遮蔽眼睛,掩盖心智,则很容易出轨而导致悲剧。
第二、悲剧的产生是因为不能觉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念,把一时的和合现象看作是跨不过去的坎,以至于产生无明冲动的错误决定。如果父辈能尊重孩子们的选择,不把自己认为正确的强加给孩子。或汤一兵面对高峰和陈大梅的“亲热”行为,不是一时恶向胆边生,怒从心中来,而是扪心自问,是否对得起陈大梅,以忍辱哲学宽恕高峰和陈大梅的苟且,也不会出现悲剧。或陈大梅、小梅都能从心里尊重父辈们的选择,改变初恋的朦胧,现实一些,对儿时曾经长期友好的玩伴汤一兵产生真正的爱恋,而不再和高峰、黄文秋先后密切来往,藕断丝连,也许不会出现这些悲剧。再或高峰、黄文秋自动放弃退出以前的初恋,成就二陈的爱情,不再主动关怀独身在家的大梅小梅,也不会出现悲剧。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汤一兵、陈大梅和陈小梅如果拒绝父亲给自己定下的不合心意的亲事,同样也不会产生悲剧。现代社会主张自由恋爱,离婚率居高不下,足见造成并非婚姻制度造成悲剧,而是各自的潜在的不切实际的欲望。善始才能善终,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汤一兵和陈大梅、陈小梅先后的婚姻一开始就是错误,一错再错,悲剧重演,实在是恶因发展成为恶果。
第三、作者对汤一兵的描写还可深入挖掘一些,特别是他面对死刑时的感受,是不是描写出忏悔的态度来,止息狂躁不安的恐惧。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是不是在生命最后一刻战胜所有的伪善,流露出一丝人性的真诚,是否可以安排他和妻子狱中见面的情节,来一段反思忏悔的表白呢。黄宏儒和黄文秋父子选择宽恕,也需要在其思想的纠缠磨合斗争中去实现心灵的升华。黄文秋和陈小梅的结合是否过于仓促,有没有个情感的铺垫,增加些前奏是否有必要呢。
第四、汤一兵的故事还可再丰富完善一些。汤一兵被提拔为县长,当时干部考察时有没有对其产生过质疑。他既然能当上县长,恐怕也不是一味高高在上,必然有其外表伪善、内心恐慌、精明强干的一面。作为一县之长,他有没有干过一两件有益民生的业务呢,他既然很精明能干,必然也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万人公审大会人们就没有一点惋惜之情呢,难道现场除了几个收尸的乡人因对其家人的同情就没有一个感到心灵的巨大落差吗。汤一兵现场被毙的表现是不是也可以让人反思一些。对汤一兵这个人物在县长任上也可以描写一两件事,去侧面表现人性的复杂,也表现出其值得宽恕的一面。
第五,黄文秋是如何通过一个蹲过监狱的人,当上老师,逐步磨掉自己的暴烈脾气,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甚至是全国优秀老师。他是如何教课的。是否可以在汤一兵讲故事时,补充黄文秋善于总结、分析、补充等声情并茂地具备讲话和授课的技巧和能力,以显示其有当教师的天才潜质呢。
最后,以上所言仅是自己一点看法,不当之处,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感恩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正见》,感恩作者的长篇大作《汤坊岭》,感恩周慎宝主编和齐鲁芽老师的惠赠,让我一睹传奇,怀着一颗悲悯之心去感悟精彩,体味百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