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高中作文 高二作文 浮华终散
浮华终散
发布时间: 2024-05-18 20:04
阅读:

【篇一:浮华终散】

这世界变得太快了,我站在原地,身边车水马龙,霓虹闪烁,无数残影从我身边掠过。我努力的奔跑,绷直手指用劲地向前够,却只能看着他们渐行渐远,直至消失不见。

是啊,太快了,就容易忘记自己。人是害怕孤独的生物,宁愿将原本的自己抹杀,也要挤入所谓的“圈子”当中,为了什么?财富,荣华,还是一时的虚荣?可是只有小人才会卑躬屈膝,无限放低自己,缩小自己,以便钻入他们所趋附的人的核心。有的人变了,被街上的灯光迷了眼,被豆大的钱眼黑了心,同那些蜗角虚名,蝇头小利颠颠沉沉。因此,也有人开始清醒,为了坚守初心,拼命奔跑,以停留在原地。

木心先生的《从前慢》成了无数人缅怀过去的一枚钥匙。可在这个世界里,我们身不由己。

“社会是个泥坑,我们得站在高地上”,一不小心就忘了自己是谁。禅宗说过,白马入芦花,白白不分,时间久了,白马也认为自己是一株芦花了。本来面目非常重要,只有不忘本来面目,才能使我们做一个完整的人,自由的人,独立以及一个成功的人。

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再多的浮华,也终会被风吹散。生命是上天给予我们的独一无二的礼物,何不活出真实,活出自我?面具戴久了,就摘不下来了,融入骨血的时候,就没有回头路可走。过于执着生命旅程中的芳华,只是徒增遗恨。死亡是一座永恒的灯塔,不管你驶向何方,最终都会朝它转向。

在心中修篱种菊,赠自己一方净土,想坚守自我,唯有不忘初心,勇往直前。“一个人至少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如果你的心中充溢着贪欲,对“上流”的渴望,那么无论你如何伪装,终究也只是在欺骗自己罢了。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对世俗的渴望,不是甘于安逸,耽于享受而不作为,而是全心全意的为理想而奋斗,为变成想成为的自己而披荆斩棘。

梦想从来没有高低贵贱,那都是一种对人生的追求,对理想的渴望。有的人爱独坐于木楼,听清肃的风,观萧疏的月。寻常日子择友为伴,水云为乡,两盏清茗,闲敲棋子落灯花,坐看晚霞。而有的人却如冲天直上的鹏鸟,志存高远,达到常人所不能及的高度,他们视野所及之处,是世界。

如果你厌倦了现在的生活,请不要迟疑或害怕。所有随风而逝的都是昨天,而经历风雨的才是今天,人生一世,总要摒弃些无用的东西。愿你能有一天骄傲的对所有人说:“我活成了自己的模样!”

【篇二:心向远方,何拘浮华】

欣赏一只雄鹰的优劣,是看它是否能搏击苍穹,而不是看它的羽毛有多么光鲜亮丽;判断一把刀剑的利钝,是看它能否削铁如泥,而不是看它的刀柄装饰有多精美。同样辨识一个人的好坏,是看他的学识与道德境界的高低,而不是看他的容貌与衣着是否漂亮华贵。

心中向往远方的人,是不会在意外物的好坏,他们所想的是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最终到达向往的远方。汉文帝即位时,国库空虚,国家经济十分萧条。汉文帝决心改变现状,在努力治理国家的同时,汉文帝不允许自己的宫殿用金银装饰,只能使用瓦片。连他最宠爱的夫人都不能穿拖地的长裙,只能穿粗布衣服。汉文帝极力倡导节俭,一心励精图治,最终成功实现了汉朝初年“文景之治”空前繁荣的盛况,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见心怀天下的人,只想着为国为民,很少考虑自己。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博大的胸襟令人景仰。唐玄宗李隆基曾说过一句十分得意的话:"吾貌虽瘦,天下必肥"。他登基之始,废寝忘食,殚精竭力,确实把大唐天下治理得“胖乎乎”的,赢(next88)来了大唐的“开元盛世”。只可惜后来宠幸杨贵妃,纵情声色犬马,最终己肥而百姓瘦,导致安史之乱,大唐一蹶不振。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拘于浮华的外物,必然会抛弃心中的追求。

一次,盖达尔旅行时,被一个小学生问道:“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如此破旧的呢?”盖达尔笑着说:“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看来盖达尔并不是靠“皮箱”来赢得世人的敬重,恰恰是凭着他的才学与品德。也正因为盖达尔不在意外物的好坏,一心专注创作,所以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求学之路也是如此。当我们被外物的浮华迷失双眼的时候,不妨想想宋濂告诫马生的一席话:“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盖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你的心中如果真的有向往学问追求真知的欲望,那就不要去理会那无关紧要的杂念,不必在意那身外之物的得失。

你若向往远方,那就马上出发吧。鞋子是否合适,道路是否平坦,天气是否晴朗,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踏踏实实地迈下那一步才是最关键的所在。你说呢?

【篇三:浮华流尽,寻找心中瑰宝】

舍弃珍珠,寻找麦粒充饥,这是公鸡的追求。于浮华中,人也一样容易迷失自己,不加考虑地索取,却忘记本真,未想过是否适合自己。面对诱惑,每个人都应当仔细考量,带着赤子之心,于俗世纷扰中,探求心中瑰宝。

隐身浮华,追求文学巨宝。

钱钟书与杨绛在文学上成就颇大,媒体报社、学者都各怀目的地上门拜访。他们甚少接见。名利于他们犹如浮云,他们只怕扰乱自身的安静,影响创作。他们只想寻找隐身衣,隐去浮世的纷扰,而后探求文学瑰宝。钱钟书夫妇清醒地明白自己心中所追求的东西,因而在名利这块肥肉面前无动于衷。而反观当代作家,为迎合大众,挣取稿酬,无法突破桎梏,即使名噪一时,终究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流星,怎可撼动钱杨二老在文坛中的巨匠地位。

看淡浮华,执著音乐之梦。

李宇春是大众歌星,是众多选秀冠军中,唯一一个影响巨大的明星。这不仅仅靠她个人的才华和勤奋的努力,更靠她那颗坚定如初的心。面对质疑,她默默接受;面对盛赞,她也不改初衷。她知道,名声金钱不是她要的,音乐才是她的灵魂伴侣。面对荣誉,她淡然地说:“八年我心如初,音乐还是我最大的梦想和信仰。”若当初她急于求成,追名逐利,那么她早就在浮华巨浪中沉沦。保持心灵一方净土,寻找音乐真谛,才是李宇春的追求。

看透浮华,追寻真我。

“国家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些称号对于季羡林来说并非盛大赞誉,反倒使他惶恐,他清醒地定位自己,所以都辞掉了。大师只求一方静隅,潜心创作,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宝,潜心研究,收获文学至宝。季老说过:“三顶桂冠一摘,还我一个自由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这就是大师,清楚地知道创作对于他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名誉对他来说毫无用处,甚至会成为绊脚石。

钱钟书夫妇寻找隐身衣,李宇春坚守音乐梦,季老辞去荣誉,他们都在浮华尘世中找到自己的宝贝,在各自的领域中成就一番辉煌。

浮华流尽,心中之瑰宝方是永恒之物,何必执著短暂的名利?何不怀揣梦想,坚守真我,创下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篇四:真才实学胜于浮华外表】

人生在世,面对追求偶像的问题,许多人的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偏颇。正如古人彭几,见到范仲淹便兴叹自己没有耳毛,瞻仰狄梁公就想要修剪眉毛。只为了与名人外表一致,试问彭几:只是盲目地拥其外表,而无真才实学,岂不是东施效颦?

看如今,个个“俊男靓女”,都极力地装点自己的外貌,生怕表面比较的失利会使自己的品质下降。

诚然,爱装点相貌是每个人的天性,人会看他人的外貌,因此也就派生了表面上的盲目追星。虽然如此,但相貌却并不能决定才能。一个人如果过分拘泥于相貌,而不讲究自己本质的充实度,就好像“稻草皮囊”一般,只有充实华丽的外表,却无实在的内里。光有外表的艳丽而无本质的绚烂,就是杭州城中卖柑者的柑子,只能落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称号。

况且,相貌是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的,人的容颜易老,形体会衰落,但真才实学却永远不朽。且看孔丘的一生,他从年轻时便奔走于列国之间,和众多追名者一样,寄希望于做官成名,而他游转了大半生后,已是年老色衰,却无功名,这时彻悟的他便开始办私塾,教书育人,思考出了许多人生的哲理,并作为儒家经典广泛流传,影响了一代代人,他的人生就是最好的典范,相貌是会老的,而一个人如能将才华发挥光大,便是无限风光,永远美丽。

同时,有些人本身就其貌不扬,却十分有才能与德行,而这样他就能够使自我更加高尚,能从本质上树立人生典型。诗人温庭筠,并无出众相貌,甚至可以说他是丑陋无比,他出门便能将人吓走,一点也不夸张,然而他却能在诗歌上有极大造诣,写作了许多温婉的诗词,成就了他自我。

由此可见,好的相貌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对于人生来说,无法决定人生的品质,惟有后天所得的才能,才是人生应该追求的,只有才能能使人的精神一直长久长存。

所以,我们不应效仿彭几,庸人自扰于相貌之中,而应注重真才实学的励练。少花一份力气装点自我,多倾注一份心意学习知识,博览群书,才能真正地成就自我,使自己成为贤能的人。

停滞于相貌的一时之美并不意味才德的养成,而惟有注重真才实学,才能成就真正的自我,才能真正让自己星光闪烁。

【篇五:从诗词中窥见万里浮华】

隽永的文字如天蚕丝般一点点涌出,真挚的情感如天山伤的湖泊般流荡。寥寥数字勾勒半生春花秋月,短短几行描绘南北是非。这是诗词。当时间的长河逝去,我站在岸边,从那仅存的文字中一窥古代的浮华,一窥那风流人物的半生喜忧。

秦观,宋代十大词人之一,苏门四学士之一,用他那婉约妍丽的文字叙出了他的闲情,愁怨,郁郁。“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夭骄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此时,秦观正春风得意,因那柳枝般的文字备受苏轼赏识。城外青山,城内绿湖,常有翩翩公子写下他的闲情。“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洞府空教燕子,占风流……”秦观此时仕途得意,但身边佳人远去,飘渺无踪,满腔愁绪都寄注在他的笔下,仍道不尽绵绵相思。而命运的波澜却不眷顾他的才思,一朝风云变,荒僻山路上多一匹瘦马,马上人叹道:“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紧闭……”一首首词,让我窥见了秦观的闲情、愁怨、郁郁。

陆游,南宋备受瞩目的诗人,笔下写就的锦绣篇章寄托了他的深情、希望、爱国。“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这首《钗头凤》令多少人满目伤怀,潸然泪下?这是路由无意遇到前妻唐婉而写就,饱含对命运的感慨,对离别的心酸,对曾经琴瑟和鸣生活的怀念。而他的一番深情,又怎能不令人叹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身处淳朴农村,百番探寻后寻见出路,那中的希望让多少人为之一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此时宋朝正风雨交加,而一间破旧的茅屋中有位病弱的诗人,仍惦念着为国家效力,悲愤中写下此词。此种爱国之情,怎么不令人动容?一首首诗词,让我窥见了陆游的深情、希望、爱国。

古代诗人词人,满腹才情。我能窥见“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小儿女情态,能窥见“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万丈,能窥见“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狂喜骄傲……

诗词,浩瀚如烟,字字珠玑。那流泻的珠玉般的文字中,我能窥见古代的浮华,烂漫的景观,还有那些风流人物的半生喜忧。

【篇六:心弃浮华求本真】

古人说:“小隐隐于山,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可见追求本真重在褪去内心浮华,而不在于身离喧嚣之地。

并非有霓虹的地方就是浮华,也不是走上了乡郊小路就可称作脱俗。难道身处于雪山之巅无视壮阔风景双眼紧盯手机就好过坐在林立的高楼之中不顾灯红酒绿手执一卷闲读?正如隐逸不在偏僻,心远地自偏;本真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有史记载竹林七贤所会之处并无竹林,只因他们皆欣赏竹的清高而以此相称,这便是心中有竹的境界。庄子的淡泊被后人称颂也不因他隐于深山,而是因他从不变那赤子之心的本真,因他“晓梦迷蝴蝶”的物我合一的心境。南唐后主李煜,虽不称为一位贤君,确是性情之人的典范,他不因皇位丧失对艺术文化的追求,更不为此迷失他的天性情感,为人所掳,他不叹家国皇权,只叹一句“垂泪对宫娥”。连皇权之位下的人都能如此“放任”性情,又何以言追求本真需身离浮华?

身在城市,有夜晚的宁静与它褪去了所有的粉饰的深邃的黑令我们沉淀自己的心。人也是脱去了一切伪装,洗去了一切铅华,白天的闲话不必再叙,白天的琐事无须再想,一切喧嚣与自己无关,只觉心弃浮华。静下心来,自己回归于真正的纯粹的自己,富有韵律的呼吸就好似澄净的灵魂与自然的对话,不受拘束的遐思就恰如思想与美梦的缓缓绽放。静下心来,仿佛白开水都品得别有滋味。是否能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保持本真,不染浮华,全在于心。西装革履的人若是拒绝虚情假意,选择真诚待人,他一样不会感觉到世俗的压迫。真诚率性,不矫揉造作,不阿谀奉承,让一个人在喧嚣的城市中守住本心。

用夜晚来缓解疲劳,放空心灵是可贵的宁静,轻装出行,重返自然,呼吸清新空气更不失为良策。但归其根源,欲要追求本真,还需心弃浮华。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