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与经典文学的虚实】
至此,我于《红楼梦》的认知总之是狭隘而片面的,一位喜读文学作品的朋友曾说《红楼梦》中多诗,叫人读来晦朔生隐。
其实说来,这位朋友虽知识面广泛,可碍于市侩的生长环境,不免有些愤世嫉俗。对于她的言谈,大约只可听得三分,可对我大小造成了影响,所以我长久以来规避着《红楼梦》一类的经典书籍,从未真正阅读过,便更谈不上品味。
《红楼梦》的诞生时期,位于历史的交错阶段,运用的是叫人略微难解的古白话。我喜爱鲁迅的文学,自然也喜爱他那种白话稍夹儒味的笔风,可面对真正的古白话,我是敬畏而懦弱的,离我们已略有久远的文字只有在脑中千回百转,弯弯绕绕长久才能真正理解。
理解也并不是吸收,倘要将所读真正吸纳,那又是长久的过程,这实在使人疲累。所以我选择了躲避,远远离开那些生动却令我惊惧的文字,在这软弱的躲避中,我失掉了许多与美好接触的机会。
在学校,我的班主任老师正是教授语文。他也是一位善读之人,四大名著中他最喜《三国演义》。他曾说,他已将此书通读了三遍,对于每个情节,每个人物都能给出读到的见解。
同学之中也不乏智流之辈。他们能熟流地解说书中的许多片段,与人谈论自己的意见与想法。所以,上课时我最惧怕的便是谈及名著尔尔。
我不愿暴露自己的浅薄与无知,每当他们提及名著时,那飞扬的神采一遍遍撞击着我的神经。于是我一次次地暗下决心,要认真读过这些书籍。可每次转眼,我都会迅速将其抛诸脑后。所以,我永远一边自溺于自卑,又一遍抛却着努力。
《红楼梦》被称为当时文学的巅峰之作。这其中自然不无它的道理。即使现今我还从未真正阅读过它的原文。了其中满蕴的中华古典文学之美是可想而知的。关于人物的塑造,它无疑是万分成功的,这其中的每一个人物独独拎出,无一不是经典。
倘若我继续对它作出任何评价,大概都会显得做作、僵硬而虚假,即使是我已写下的这星点词句,都是对于文学作品评价的一概套路,缺少了许多的主观意见及真情实感。
此时此刻,即使我当真对此书的某一片段、临时抱佛脚地写下一篇评论,也还是少了意义与意境。所以我还是只写了自己关于《红楼梦》的稍许真实。
我一直在网络与作文中叫嚣着中国文化的传承,可实际却没有丝毫的作为。这实在自我相悖,或许往后,当真该对我自己的口口狂言与梦想做出真正第改变。
【篇二:虚实之间】
生命的节奏仿佛钟摆,在真假之间,虚实之间摇摆往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假之间,并未泾渭分明,虚实之间,往往一念之差。
根据央视经济生活大调查,有近四成半的中国人称自己幸福,而根据盖洛普世界民调,中国在155个国家的排名中位列125位,这一排名显示幸福感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具有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财富拥有的数量绝不等同幸福感拥有的数目。
你幸福吗?你觉得幸福是什么?
当这样的问题由具有政治风向标的《新闻联播》在国庆长假期间每天向人呈现时,引起热烈反响,因为这是真正关于卸下外在感官财富功利而转向内心和谐的问题。
财富未必使人快乐,幸福,人要从自己制造的陷阱里走出来,不要盲从,不要迷失自己。
美国有一个妇女,似乎一直都是倒霉的对象,她经历过战争,经历过失业,甚至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命运让她深信上帝是不公平的。可是有一天,当她去储存室取东西时,却一不小心被反锁在了里面。然而,靠着可怜的一丁点食物,一本法语词典和一丝门缝里透过的光线,她居然奇迹般的度过了两个月,并最终获救。接受完治疗后,她愉快的对记者们说:“哈!我发现原来我从前的经历都是那么的可爱,因为它们是独一不二的。我现在已经学了一点法语,我准备继续学习它,成为一名法语翻译。”
就像这个美国妇女一样,我们不要一味的抱怨命运的不公,要把命运给我们的一切都当成是上帝的恩赐。拥有当下,活在当下,方能快乐在当下。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他把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这双重悲剧表述的如此轻松调皮。曾经以为,我那所谓的对生命的理解和评价是无懈可击的,但随着知识的积累,再来反复推敲,便觉得这结论好像宇宙空间的失重状态下的宇航员,总是那么轻飘飘的,很难守住自己心灵的大树。
一直以来,幸福就在我们身上,只需伸出手臂便能掂出它的厚重,不是吗?
当梦想照进现实,幸福便开始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