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高中作文 高一作文 万里桥西——草堂
万里桥西——草堂
发布时间: 2024-05-29 16:11
阅读:

【篇一:万里桥西——草堂】

薄雾迷离,竹影深深。较之北方,浣花溪畔的春天来得似乎是早了一点,在将将立春之际,我便看到了枝头上嫣红的花朵,嗅到了带着露水气味的芳香,一簇一簇高大碧绿的竹子更为这里增添了盎然的生机,目之所及尽是浓郁的碧色。在这个偌大的园子缓步前行,一派悠然闲适,这里,便是杜甫草堂。

与其说是遗址,倒不如说是纪念馆。向着茅屋故居走去,绿竹始终相伴两侧,一路经过诸多景点,诗史堂,工部祠,杜甫安坐在神龛中,以微笑的神色俯视着敬仰他的人们。而就他为文学作出的贡献,确实当得起今人的供奉,他的后半生与安史之乱紧密纠缠,他的诗歌忠诚的记录了唐王朝盛极而衰的变化。他青年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毕生未能实现,却不幸地遭遇了“城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战乱之苦,目睹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悲惨嘲讽至极的一幕。乱离人,不及太平犬,杜甫之一生,或许真可以用一个惨字概括,可也是因为苦难,造就了流芳百世的“诗圣”。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使为君开"如今杜甫草堂的花径依然存在,却干净整洁,小径两旁清一色地长满了冲天的翠竹。若当漫步散心之所,这里确真是个好去处,可是,隔了近千年的时光,走在整洁的石板路上,我却并无多少触碰到历史的感觉,料想这条花径也是后人重修,或许位置也不大相同,先人的痕迹,着实是很遥远了。

直到走到唐代遗址,才有了来到杜甫故居的真实感。杜甫之于我,更像一个伟大的符号,他有很多称呼,杜甫,杜工部,诗圣,他的诗被称作诗史,他是应当学习,是值得瞻仰,是万古流芳的大诗豪。而现在,在离地几米的坑里,存在着散落的瓦片,破败的枯井,以及辨不出颜色的水缸。经年的风沙掩盖了它们,再多年后又重现于世。这时我才真正感觉到有血有肉的杜甫存在过,他与常人一样地生活。我们与唐代的现实距离是两米的黄土,可是时光却早已一去不返。它带走了无数灵魂,伟大的,卑贱的,无耻的,侵蚀了一切有形的物体。不过幸好,它还为我们遗留了精神,文明,让我知晓在自身都难以过活的情况下,有人能够依旧心系天下,忧国忧民,创造出诗史上不朽的华章。

茅屋故居依水而立,相传是唐末诗人韦庄寻址重建,使其得以保留。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间茅屋简陋至极,桌子,椅子,床,以及四面空空的墙壁,着实是乏味可陈。它也一定与从前的样子相去甚远。因为除了简陋,这件茅屋四壁完好,房顶也不漏风,丝毫无“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之境况发生的可能。杜甫在草堂里的生活虽相对安逸,但却绝无我如今在草堂里闲逛的悠然心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便是他生活的写照。漏雨的房屋,顽劣的孩童,懵懂的幼子,以及因战乱而产生的恐慌,都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杜甫的身上,心上,在如此境遇下,我们却可以看到杜甫人格中最闪光的地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不惜以冻死的代价换取所有穷苦人民的幸福,他同情着世人,我怜悯着他,一个饱受时代的阴暗摧残的中年人,与青年时的理想渐行渐远,生活诸般不如意,却未曾绝望,始终怀着悲天悯人的胸怀,去同情千万与他同样遭遇的人,着实是高山仰止。可惜这样博大的灵魂,在经历了半生的漂泊后,病死在了江舟之上,他是乱世中的一朵浮萍,漂泊无依,半生流离。

我离开的时候,阳光尚好。此时的草堂修葺完善,适宜欣赏,适宜漫步。若诗圣的灵魂依旧漂泊,希望他在这里稍稍驻足,获得安定与悠然。

【篇二:游杜甫草堂】

今天,是我来到四川的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坐着小车车来到了远近闻名的“杜甫草堂”。

大家知道杜甫是谁吗?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我十分崇拜他。我之所以崇拜他,并不是因为他写了很多诗,而是因为他忧国忧民,上思报效国家,下忧百姓疾苦,即使在屋漏衾寒之际,心心念念的仍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我们这列“小火车”随着人群进入了草堂。依次穿过大廨、诗史堂、柴门和工部祠,便来到了杜甫住的房子——茅屋。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如今的草堂,不见杜甫身影,也不见迎客的繁花,只有一条长满青苔的石子小路,无声地凝视来往的游人。游人如织,或满脸含笑,自拍留念打卡;或一脸凝重,眉头紧锁,轻轻抚摸这里的一草一木,碑石题字;最惹眼的是我们这些从广州远道而来的小学生,静静地立在茅屋前,专注地听老师追溯草堂过往,杜甫晚年人生历程。

据说,安史之乱余波平息后,杜甫一家来到成都后,在好友严武的帮助下,住进了茅屋。我不禁仔细端详茅屋。茅屋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破烂——屋顶上的几块茅草不知飞到了哪去,发黄的墙壁被划破了,露出了条条竹子。屋子里面,也是一片冷清。唯一的优势是,屋子里还是挺大的。

时光倒回到风雨飘摇时的唐朝,在八月的一个深秋,狂风怒号,刮走了屋顶上的几层茅草。茅草到处乱飞,有的掉进了池塘,有的挂上了柳梢。一群儿童将茅草抢走了,杜甫因为年迈了追不上,倚着竹杖独自叹息。过了一会儿,天上下起了雨,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妻儿又饿又冷,唯一可以御寒的是一床盖了多年的布衾,又冷又硬的被子,早就被孩子蹬破了……杜甫晚年的生活可真是凄苦啊!可是即使这样,他仍不忘忧心天下寒士,在这里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怪不得人们叫他“诗圣”!

晨!漫步草堂翠幕荫,鸣蝉尽,群雁绮霞中。

依依不舍地走出草堂,我在心里默默跟杜甫说再见。但是他忧国忧民的精神正在我心里生根、发芽,也将在无数个少年的心里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

【篇三:游杜甫草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诗出自于诗圣杜甫草堂写的绝句和春夜喜雨。在成都,我来到了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坐落于成都高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成都时的故居,听说是为避“安史之乱”而和家人来到了这里。

草堂位于整个景点的中间靠前一点,屋子里十分简陋。它是用竹篾交叉搭建而成,外面敷上一些泥巴,这就成了墙壁。屋顶上盖着茅草,这就成了个房子。茅草房里有客厅、卧室、厨房和书房。真是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啊!但是房子的面积不大,可能就和我家的客厅差不多。可见,杜甫的住宿条件比较差,因为那个时期已经有砖头房了。而茅草屋经不走风吹雨打,很容易倒塌。但杜甫在如此艰苦的生活下,却写出了两百多首诗。

这里环境优美,是写诗的好地方。周围全是高大的树木,挡着八月毒辣的太阳,花儿尽情地绽放,蝉儿也高声地歌唱。偶尔一只蝴蝶从你身边飞过,颜色也依然那么漂亮。最让我惊奇的是:有一只小鸟嘴里叼着条虫子站在小路上呢!

在草堂博物馆中,我还认识了其它的十二位著名诗人:屈原、陈子昂、王维、苏轼、白居易、李白、李清照、辛弃疾、陆游、黄庭坚、陶渊明、李商隐。

“桃花一簇无开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杜甫在草堂如此简陋的环境下,坚持自己的信念与理想,创作了这么多诗,与现在舒适而优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相比,我们应该感动多么的幸福!而古人这种在人生逆境中奋发向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和学习!所以,如今这里,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供五湖四海的人们来参观和学习!

【篇四:游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故居。春日里,这里弥漫着平和与清扬……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览亭隐于竹林之中,我一眼便瞧见了它。

一览亭,灰白的瓦片齐齐地铺在深红的亭面上。没有阳光,显得灰蒙蒙的,亭边柳枝摇曳。我不禁笑道:“阴森森的,不会是用来锁妖的吧?”同学们也一边跟着我笑,一边胡编乱造这亭的历史。也是,如此灰暗之景,难免让人有些不正经的联想。

我们进到“锁妖塔”下,里面依然是灰蒙蒙的,我又想说笑,怎想到所有人都沉默着。我看向同学,怎知他们也紧闭着嘴,面色庄严,不肯开口。我将话咽下,静静地参观起来。在我看来,里头不过是些无聊的文物,我却一直莫名沉默着不敢打闹。

过了一会儿,终于出来了,我跳出来长吸一口气,好象脖子里一直卡着的鱼刺终于咽下了。我回望一览亭,心中叹道:又不是活物,为何有这样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或是它自有的高贵,或是人们心中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珍重爱惜……

太阳出来了,洒在一览亭上,那一刹,仿佛放大镜聚焦一般,亮得有些刺眼。我睁开眼,亭面的深红变为大红,瓦片洁白得发亮,一切都缓和下来,空气里漫着平和的暖风!

我望向亭尖,针一般的亭尖明亮得耀眼,那一刻真的——好美!

一览亭的灰暗源于它的冷漠,而那一刹的光亮,却又让它美丽。清明草堂踏春,我发现了一览亭的美,在灰暗的反衬下,它也许更美!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