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澄澈方可鉴人】
同样是透过玻璃,单纯的玻璃让人看到往来不绝之人,而在玻璃的背面镀上一屋薄薄的银箔,便只有映射出自己。同样,纯粹的玻璃也让他人看见了你,而后者在隔断你对他人的关注,将自己更好的映射的同时,也以那银箔隔断了他人对你的视线。
用镜子看自己,就是要用银箔包围自己的心灵。以某些特定的物品将自己包裹,那么心便不容他人,那么在镜子的包围下,势必就能将自己的外貌好好端详一番,当然,此时你是看不见他人的。
而玻璃则略有不同,玻璃是什么?澄澈的心。以澄澈的心,便令内心无尽宽广,映尽千人万物。而这对他人也成立。因此,你在内心映出万人,万人在内心映收了你。心与心的照映,映射的是更为本质的东西。通过这些射影,你便是借万人之归眼,过万人之心看见了自己。外貌不一定清晰,甚至可能模糊,但你会看到你的心,如同隔着玻璃观望那跳动的火焰,能清楚观察这赤红精灵的舞姿。真切,又毫无危险。
因此,同样是透过心灵的玻璃,看到的不仅多,而且全,甚至深入本质的,是那澄澈而又纯粹的,并非那将自己包裹,与外界进行双向封锁。同样,前者的益处之多,不言而喻。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被类似银箔的物品封闭,想要看到自己,看到他人,清楚而又无误地认识自己,就要打开封锁,看到他人,则要变得澄澈。因此,我们要净化自己,唯有澄澈,方可鉴人。
肝胆相照,真心相印。人们的这类表现,源于澄澈,互相信任,是怎样一种境界?古住今来,只有个例。管鲍之交,多么美好,高山流水,多么优雅。就凭这么几个个例,便激发了全人类对此的深深追求。
同样,往往是心最清明的人,对自己才有最深刻的认识。在“无我”境界的张专瑞,对自己的认识无比深刻。因为他的澄澈,已经将自己都快从中剔除,如此之澄,印出的像会不清?
澄澈,才能鉴人,我们都需如《船夫日记》的作者一般,以冷静,剔除杂质,将自己澄澈以清,如时光船夫,鉴照两岸,鉴照自己。
【篇二:那抹澄澈的微笑】
去年暑假,妈妈让我去看望远在北海的姑妈。原以为爸妈会送我过去的,没想到他们说我已经长大了,应该锻炼一下自己的独立性。几经思考,最终我鼓着勇气坐上了去北海的大巴。
上车一看,周围都是陌生人,我心里不由得一阵胆怯。一路上,我始终侧着头,故作冷酷地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树影。正在我胡思乱想之时,车子忽然一个急转弯,惯性让我一下子倒在旁边一个胖女人的身上。那女人狠狠地瞪了我一眼,看到她面露凶相的样子,本想道歉的我也毫不客气的“哼”了一声。
半路上,车停了。一个抱着小孩,拎着大包小包的男人摇摇晃晃地走上车来,车上昏昏沉沉的乘客对这个男人的到来视而不见。在售票员的多次招呼声中,坐在我前面的一位学生给这对父子挪出了一点地方,让他们勉强挤了进去。
小孩一上车便咿咿呀呀地喊着,顿时给死气沉沉的车厢带来了不少生气。寂静的车厢里不时传来小孩“啊呀”的自语声和“咯咯”的笑声,让你忍不住想逗逗他。
当我把头转向那个可爱的小男孩时,我从他黑亮黑亮的眸子里看到了好奇、真诚而又友好的目光,那一抹不带任何杂质的澄澈黑亮,让我读到了一份久违的坦诚与感动。我的心不由得一颤,给了他一个会心的微笑。小男孩幸福的将两只小手向我扬了扬,在父亲的怀抱里不安分地跳动起来。我的心里突然涌出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动,刚才的不愉快也在小男孩的微笑中慢慢融化。
很多时候,我们抱怨人与人之间距离越来越远。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何尝不是渴求一种心灵的默契与交流?又何尝不渴望着能互相敞开心扉,感受彼此的温暖?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孩子似的,适时地给身边的人一个真诚的微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