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微”言大义】
微言,何者?问诸圣人,则曰:“静也,渐也,细也”吾悦然而归。
微者,精也。
凡精小的器物,都是经过时间的磨砺与精心的雕琢的。七八十年代的电脑还是一个“大家伙”,一台电脑的主机构件需要一间房子才能容下,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更新,主机的大小逐渐变小,衍生出了“一体机”、“笔记本”、“掌上电脑”。而这个缩小的过程并不是轻而易举之事,苹果公司便生动的诠释了这一点,苹果公司要求新一代的iphong6手机的厚度能够再薄1毫米,工程师们夜以继日的研究,耗费了苹果公司几千万美金,最后得以实现。
可见,微者,精也。这是对完美的追求与行动的坚持。
微者,渐也。
防微杜渐,一个我们熟知的词语。意思是要防止事物的滋生,渐变,而后果的严重也是之前无法预见的。“防微杜渐”用在中国食品行业领域是再合适不过了。苏丹红、福尔马林、三聚氰胺……中国食品行业在一定程度上给消费者上着一堂又一堂“生动”的化学课,早一点发现,早一点制止,早一点取缔,这些黑作坊也就难以存活了。我们也就不会见到令人心疼的“大头宝宝”了。同样,部分官员的腐败也正是一只小苍蝇变成了贪腐大老虎。
可见,微者,渐也。防止坏风气的滋生才有可能创建更明净的和谐社会。
微者,细也。
细节可决定成败,越是重大的事项,注重细节,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有谁会想到一个马蹄钉会与一个王朝的兴衰密切相关,谁又能想到仅仅是一只蝴蝶煽动了一下翅膀,却给人们的生活带了巨大的变革。跨栏运动员可能因为一个趔趄而错失一次夺冠的机会,科学家可能会因为一个数据而让卫星发射惨痛失败。同样的道理,一滴水可反射太阳的光辉,一粒沙能藏着世界的美丽。细小的东西往往藏着大世界。
所以,微者,细也。细节之处关乎大局。
“微”言出了它自己的大义。此乃“精者,渐者,细者”。只有懂了“微”的紧要,才可能做到完美,做到成功!
【篇二:微言大义,了悟人生——读《论语》有感】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假期虽短,可读罢《论语》,孔子的一言一仍在我脑海中浮现,久久不能抹去。
我最喜欢的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可以这样说,忠恕之道是孔子发明的。子贡曾向孔子表达过两点愿望:我不想别人强加于我,我也不想强加于别人。孔子当时就在子贡头上浇了一瓢冷水:“子贡呀,这不是你能做到的。”如果从个人来讲,要想成为一个仁人君子,就应该从“忠恕”之道入手。“忠”道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的习惯,但有些原则不一定为他人所接受,一个善于处世的人,应该本着尊重别人个性习惯的原则去适应化解,不能接受别的人的人说明自己也有很多不好的习惯,应学会由人及己的方法。如果这样,就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这是指在对待仁的问题上,即使是老师,也可以不与他谦让。孔子和儒家十分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生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不过这是在一般情况下。而且,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用谦让,这是实现了把仁德摆在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
孔子对教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还领会不了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但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如果不能由此推知出另外三个角,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这是孔子有名的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孔子不喜欢灌注式的教育方法,那是把学者看成消极的接受者。他强调,施教者要循循善诱,学者要积极思考。启发式的教育原则,乃是在学者有了迫切的求知愿望时,也就是他急于要做却做不成功,急于要说却说不清楚的时候,才给予开导和启示,使之主动进行深入思考和反复试验。
在不知不觉中,我已读完了《论语》,看似简单的一本书,竟蕴含着如此巨大的智慧。通过读《论语》,我仿佛穿越到几千年以前,也成为了孔老夫子的学生,坐在学堂里,听他讲解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