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莫唱当年长恨歌】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承诺以是他们爱情的见证。不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天荒地老,这是一场凄美的爱情,但事实上真的值得我们替他们惋惜吗?
当他们“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的时候,有多少年轻男女只可以背井离乡?当我们看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这一幕时,有多少老百姓在田间辛苦的劳作,在各处奔波,苦不堪言。在唐玄宗一心为美色而对朝政漠不关心时,他可曾想过多少百姓因为战乱从军打仗,家破人亡。又当唐玄宗面对“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的无奈悲痛时,他可曾有一刻想到过多少人家因战乱不得不和心爱的人分开呢?他又能明白多少百姓的苦楚呢?
当杨贵妃被杀死后唐玄宗为她做的一切,我们不得不感叹他的用情至深,但对于百姓们和千千万万在战场上的将士们,如果杀死一位贵妃能换来一位明君时,又有何不可呢?牺牲掉一位贵妃可以少死那么多的生命,少那么多的家破人亡,也少了那么多人不用牺牲自己的挚爱,那这贵妃死得其所了。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当唐玄宗在伤心欲绝时,百姓们又何尝不是对自己远离家乡的亲人流泪思念呢?不要说他对杨贵妃的情有多深,百姓们的心情他同样感受不到。日后还有人对他们“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爱情感到惋惜时,请想想当时的百姓们,我只想说:“莫唱当年长恨歌”。
【篇二:长恨歌读后感】
举目苍凉落笔繁华
七月的雨,总是轰轰烈烈,来去匆忙,岂料也有那么几回淅淅沥沥,下一下午,倒含了些闺阁中的女儿气。而时代呢,时代的车轮不停向前奔,催促着一切前进,旧上海,又好似昔日一抹绚烂繁华。
看王安忆的《长恨歌》正是要拣一个这样的夏日,夏日的基调一律是干脆的,如作者冷静的笔调描写王琦瑶的爱恨纠缠,而这样的雨,却恰是对了上海弄堂弯弯曲曲、深深浅浅的情景。“上海的弄堂真是见不得的情景,它背阴处的绿苔,其实全是伤口上结的疤一类的,是靠时间抚平的痛处。”
王琦瑶,作者说是每个弄堂都会有那么几个王琦瑶。早晨推开后门拿花书包上学的是她们,和女伴们亲密地手牵着手追逐时尚的是她们。而就是这样的王琦瑶踏入一首“长恨歌”40年之久。
16岁参加“上海小姐”选举获得“三小姐”称号,“她的艳和风情都是轻描淡写的,不足以称后,却是给自家人享用,正合了三小姐这称呼。三小姐也是少不了得,她是专为对内、后方一般的。是辉煌的外表里面,绝对不逊色的内心。可说她是真正代表大多数的,这大多数虽是默默无闻,却是这风流城市中的艳情的基本元素。”
我觉得作者是特意选了这么个我们触得着、感受得着的小女儿,写她与李主任、康明逊、萨沙、老克腊以及苦苦追求她却无果的程先生之间的爱恨纠葛。与李主任,她倾心相对,甚至觉得“爱丽丝公寓,那一套套的房间里,住的全是各式各样的的人。”
合上书,默默坐着,王琦瑶的命运,当真就是千千万万个街上行走的女儿的命运。她显得那么弱小,反复挣扎也只剩下一箱金条陪她到最后。我想,她若是有蒋丽莉那么敢爱敢恨,若是不那么沉溺于繁华,结局可能完全不同。而我们又不能过分责怪她,她是那么真实的一个女子,家境没有太好,怀着那么一点小小的虚荣,又因貌美而对上层社会、对爱情有那么一点点幻想,她只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女子,却因此陷入了“长恨”的境地。
我开始想,之所以书名为《长恨歌》,又岂仅仅是因为一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吗?或许所谓“长恨”不只是王琦瑶的恨,还是作者的恨,亦是千千万万读者的恨。恨的是王琦瑶的痴心妄想,恨的是王琦瑶的默默忍受,又或者是王琦瑶不会恨……
我看到,一缕清风,吹散了旧衣上淡淡的樟脑味,送来了青苔浅浅清香。
举目苍凉,落笔繁华,将所有沧桑华丽收于一纸中,许是这曲长恨最为动人一弦。
【篇三:牵着他的手,像当年那样】
不管你长得多大,在他的眼里,你还是那个孩子。
那个被他捧在手心里,疼在心窝里的孩子;那个他看着的越长越大却渐行渐远的孩子;那个即使犯了大错,也会奋不顾身护着的孩子。
世间从未有如此纯净的爱,没有任何保留,不带任何一点私心。什么人能够对你这般感情?我确信,在亲情面前,其他琐碎的感情都土崩瓦解,不值一提。也许你会认为,在平时根本不知道它在何处。它并不是不存在的,它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里。你要学会去发现,因为它很有可能会在你不经意间的晃过,似有若无,却又在关键的时刻一不小心就融化了你的心。这种猝不及防就撞进你冰冷已久的心窝的感情,就像甘露滋润着你的心田,然后越酿越浓……
而朱自清的父亲,是真的将这份对儿子的挂念放在心上。虽然自己说不出口,但这位父亲的一言一行足以证明他已将这份感情深埋于心里。在与儿子告别时,那胖胖的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的背影是多么的萧索!读到这,我也不禁潸然泪下。老境颓唐,独自触目怀伤,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舍不得放下自己的儿子,时常挂念着朱自清:不知道他今早饭吃饱没?有没有穿暖和些?住的地方还好吗?……亲人就是这样,总是设身处地的为你着想,总是不求半分回报。
我不能体会到为人父母的感受,但是我能体会到,他把我一点点的带大,是极不容易的。这不仅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
当你还很小的时候,他牵着你的手,看着你一天天长大,也花了很多时间,教你用勺子,用筷子吃东西……
教你穿衣服,绑鞋带,系扣子……
教你做人的道理。
如果有一天,他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了;
当他想不起来或接不上话时;
当他啰啰嗦嗦重复一些老掉牙的故事时。
请你紧紧地握住他的手,陪他慢慢地走。
就像当年他牵着你一样。
请不要埋怨他,因为你在慢慢地长大,而他们却在慢慢地变老……
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您变老了。
谢谢您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的家,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
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
【篇四:当年英雄今仍在】
常言道:“乱世出英雄。”如今局抗日战争胜利已有七十年,当年英雄今何在?
我们的抗争持续了十四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这风起云涌的十四年内,涌现了无数舍己为国,舍己为民的英雄先烈。我记不住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但我知道他们是在国家危亡之时站出来的军人,他们推动了历史,造就了今天的中国。
君不见松花江上寒风呼啸,东北抗联部队却伫立如松。我希望这冰冻三尺只是一日之寒,这样你们会不会支撑更久,会不会看到象征胜利的投降诏书?寒风可以降低温度,可却无法冷却你们爱国的热情;寒冰可以冻结河流,可却无法冰封你们胜利的笑容;寒冰可以退去生机,可却无法褪尽你们前进的从容……饮冰千日,热血难凉,你们是真正的英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战乱的年代,抗击外来侵略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义务。
“虽然我们不是军人,但是我们也要坚定的抗击外来侵略”这大概是当年百姓的心声,所以在这种信念的引领下,出现了少年八路军以及各行各业的侦查员,还有不惜被日寇上刑也要帮助军人的普通百姓,国家有难,吾等必将挺身而出决不妥协,抛头颅洒热血志在报国。在那个不平凡的年代,做了不平凡斗争的人,你们同样是英雄。
回首过去,俯瞰现在,展望未来,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已过去七十载,当年的英雄们有的已经驾鹤西去,而剩下的都已步入花甲之年,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为什么七十周年的阅兵要办得这么隆重,因为下一个十年就可能没这么多老兵了。”时光无情,当年英雄今何在?
七十周年的阅兵及其雄伟,无论是当年的英雄还是现在的军人,你们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为了继承你们的意志“吾辈必将勤勉,持书仗剑耀中华”。当年英雄今何在?至少他们的意志印在我的脑海,他们仍在!
【篇五:遥想关羽当年】
曾记得,当年沙场上的披风斩影,血肉横飞的豪情;曾记得,当年战场的马革裹尸,血洒疆场的悲壮;曾记得,当年光辉下它的风采与悲凉。
关羽——一个时代不屈的战魂,它的一生都是血性的,战场上无人能敌,千军万马之中取上将首级,对他而言如探囊取物。同时,他也是重情重义、忠义双全的豪杰。过五关斩将为寻兄,斩颜良诛文丑为报恩。关羽的一生是辉煌的,生命是精彩的。在无数光辉的照耀下,他高大的身影显得有些孤傲。诸葛孔明将镇守的重大责任交与他时,千叮咛万嘱咐他,凡事与蜀吴联盟要紧。可就在孙权想要把他的女儿许配给关羽的儿子的时候,他一句:“虎女安能嫁给犬子”将诸葛亮的话抛之脑后。过分的孤傲,注定了结局的悲凉。
败走麦城,吕蒙的刀落下时,或许他想明白了,当年无尽的辉煌也黯淡了吧,生性孤傲的他,想到的应是自己执着了一生的忠勇吧!
关羽,我们不能说他是对或错。因为我们毕竟不是他,了解不了它那份孤傲与豪情。战场的鲜血迷失了他的眼,沙场上的尸体凝固了他的心,一生的荣耀还不如一时的安稳?桃园三结义的誓言还有用吗?我们没有什么理由去评价他或对或错的人生,结局总是悲凉的,如果要他重新选择一下,是否还会去许下那用一生去守护的诺言?我想会的。因为他已留下了流芳百世的传奇佳话,源于他悲凉的诺言。
遥想关羽当年,未曾忘,当年的铁马金戈,让我们怀念关羽,体会那份荡气回肠的豪情与悲壮吧!
【篇六:《长恨歌》背诵】
我背书是很困难的,我是一个不太爱背书的孩子,我也是一个很难背书的孩子。而那天我们教授的恰巧是白居易的著名作品《长恨歌》。“汉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然后又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然后又背:“7月7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然后又背来背去,我总也记不住啊!老师,您怕不是骗我的吧?怎么这首诗,那么难背呀。
老师讲了很多有关唐玄宗跟杨贵妃的趣事。然而,我了解了也背不出来。是不是《长恨歌》真的那么难背呢?当时老师说背完了就过来听孟子。孟子可能是老师唯一想跟我讲的先秦诸子了,然而,我《长恨歌》怎么也背不完,所以一直没机会。我其实一直认为我是可以背下来的,然而一次又一次的不成功,让我怎么也想不出来。
所以《长恨歌》我整整背了一周,那是我所有文章中背诵的最久的一次。之前的《桃花源记》我半天就好了,五柳先生传,我三个小时就背到了。归去来兮,用了一天,然后《长恨歌》却可以用一周。我想我是堕落了,也就从那一次之后,我就很少再去老师那里了,我记得在我印象中,我就再也没听老师讲授更多的国学知识了。
那之后我便被父母接回了家,自学了起来。然而我很想回到课堂,我很想去听孟子,但是又想,我《长恨歌》还没背完。原来我还不够努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