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小学作文 五年级作文 司马迁
司马迁
发布时间: 2024-06-21 15:25
阅读:

【篇一:司马迁】

他经历了无数的荣辱,看到了无数的历史变迁,受尽了皇权的痛苦。他就是汉朝史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从小拜董仲舒为师,十岁就开始学习古文书传,二十岁从长安南下,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一带,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司马迁最初以为汉武帝雄才大略,想以自己的辛勤工作博得赏识,为天下百姓做贡献。正当他一心一意撰写《史记》之时,汉将李陵与匈奴一战因寡不敌众而投降匈奴。朝堂上的汉武帝勃然大怒,要把李陵满门抄斩,由于朝中大臣早已摸透汉武帝凶残的性格,都持赞同意见。年少气盛的司马迁挺身而出说:“李陵几千士兵,抵抗匈奴上万人,他是不得已而投降的,皇上这样做未免太过残暴。”汉武帝听后从龙椅上一下跳了起来,指着司马迁大声说道:“司马迁胆敢为叛臣辩护,罪不可赦押入大牢!”

此时司马迁猛然醒悟,这才意识到自己之前是多么幼稚,多么无知。他过早地体会到了皇权的至高,官场的险恶,人生的孤独……

当时,汉朝犯人有三条可笑的选择,一是受刑被杀;二是用金钱抵罪;三是受腐刑。这三条选择对家境贫寒的司马迁来说,第二条是显然不可能的,但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他忍辱负重选择了受腐刑。自此以后,司马迁放弃了尊严,开始低头做人,不问政事,一心撰写《史记》,汉武帝雄才大略的英雄形象在他心中已不复存在。

千年已逝,如今,司马迁留给后人的不仅是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留给人们更多的还是他身残志坚,面对屈辱勇往直前的精神。

【篇二:司马迁改变了我】

可怕的黑暗覆盖了如血的夕阳,仿佛要吞噬整个世界。夜已降临,窒息的空气压抑着整间牢房。没星,没月,阴风阵阵,乌鸦哀鸣。他带着脚镣,仰视着牢房中唯一可以看出去的窗口。

他无奈,他本是朝廷忠臣,为了历史的真实而触怒龙颜,打入死牢。他迷茫:昏君啊,臣的一片苦心竟遭到这等的罪罚……

他想死,以鲜血染红黑暗,用头颅证明清白,以屈原般的投江诉说世间的不公,像赤兔般绝粮以示自己的忠诚……还是活着,以残生活着?以不男不女的身份活着?他沉思着……

漫步牢房,脚镣声打破了宁静,身旁的油灯却加重了黑暗。忽然,一缕光明从窗口射入,他再次抬起了头。“啊。明月!”他定了神,月已被黑暗分得残缺。但她生存着,残辱地生存着,依旧明亮,柔和……

他笑了。看着明月,他笑了,想到了父亲的遗愿还未完成,想到了一本汉代的史书即将会被一名受辱残生的人完成。为了心中的那份信念,他学会了生存,忍辱地生存,他笑了……

天明赶走了黑暗,牢房外传来了死神的声音:“司马迁,想好了吗?”“想好了,我要生存!”

司马迁活了下来,他已不再注重他男子的身份,他忍辱残生完成了《史记》。

时光流逝,当这位不算男子又比普通男子更有气概的人的坚毅和勇敢化作丝丝微风浮着史记泛黄的纸页时,他,司马迁,却一直教育着后人……他,为了信念,勇敢地接受了腐刑;他凭着“就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信念,忘却了自己,却让后人铭记住了他和他“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为了信念,他流芳百世。

与司马迁邂逅,是他改变了我,为了这一份信念而努力奋斗,生命终将因信念而精彩。

【篇三:司马迁的故事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是《司马迁的故事》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的司马迁,勤奋好学,不耻下问,对任何事都要刨根问底。15岁时,司马迁就认识9000多字,会写8种文字,就连当时最有名望的大学者孔安国和董仲舒等都对他赞许有佳。

司马迁在41岁时开始写史记,当时司马迁已经当上了太史令,但是好景不长,由于一件小事,被人陷害关进了监狱,司马迁被处以“腐形”,“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少年的时候,司马迁把长安当成龙门;清、壮年的时候,他把宫廷当成龙门;知道他爸爸死去才真正看清楚,《史记》才是它的龙门。他用毕生的精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辛,把《史记》当作自己的一切、当作自己的生命,司马迁的名字和他写的《史记》一样,永远流传于世。我们以后不论在学习中还是别的方面,都要学习司马迁的这种坚定坚强的精神,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勇于克服困难,最终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