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初中作文 初二作文 攀比之风不可长
攀比之风不可长
发布时间: 2024-07-04 22:54
阅读:

【篇一:攀比之风不可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多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人是值得我学习的。

古圣人曾教导我们要谦虚,知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要懂得“取长补短”的道理。而今,又有傅雷写给儿子的家书,《傅雷家书》中傅雷告诫她的儿子:做人要谦虚,礼仪要得体……“枪打出头鸟”,不要事事争第一,要先清楚事情的好坏及自己究竟有几斤几两在量力而为,否则只会成为被打的鸟,不伤“敌”,自损八百,这不值。“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棵树在树林长得比其他的树高很多,当大风来时,他将受到最大的伤害,因为只有他是在独自抵挡。且他不懂得弯下腰或请求他人的帮助。我们可以争,但不能骄傲,自负自满。攀比名利只会增加人的烦恼,攀比学业的人定能增强人的意志和信心。如若你“木秀于林”,只有低调,才不会被大风摧毁。做人一定要低调,太过张扬会使自己十事九空,也会让他人对你渐渐厌恶,不能自满自得。永远记得并做到谦虚,这世上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也不可能人人见了都喜欢。娱乐圈,万千人的偶像聚集地,万千人的“世外桃源”,却不知有多少人在那群芳争艳中斗个两败俱伤,无数轮回,更加证实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我们总以为自己是黄雀,却不知自己是那捕蝉的螳螂。在学业上攀比的人定能增强人的意志和信心。玛格丽特?撒切尔是一个享誉世界的政治家,她有一位非常严厉的父亲。父亲总是告诫自己的女儿,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让自己落在别人的后面。撒切尔牢牢记住父亲的话,每次考试的时候她的成绩总是第一,在各种社团活动中也永远做得最好,甚至在坐车的时候,她也尽量坐在最前排。后来,撒切尔成为了英国历史上唯一的女首相,众所周知的“铁娘子”。要想成就一番大的事业,就要具备“永远争做第一”的攀比意识。

溪之婉转低回,何须攀比海的澎湃激昂,攀比之风不可长。没有攀比就没有伤害,不羡慕别人,也不卑微自己。

【篇二:不可失却的民俗】

记得为了建造三峡,三峡库区的人民曾进行了浩荡的搬迁,离开世代居住的那片土地,毅然踏上离开的路。同时也记得,在搬迁的时候,一个三峡的居民问过:四条腿的兽保护住了,两条腿的人呢?因为,三峡,毕竟是他们的故乡,那里有他们祖祖辈辈的记忆,有他们过惯了的生活,有他们世代流传的民俗啊。

史说,秦王曾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而安陵君主在一大一小的利益面前,却回答说: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我想,安陵君主选择守护故土的原因,也是因为那是他绝不能放弃的故乡,那里有绝不能丢失的民俗吧。

民俗,一个多么熟悉的词汇。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各种各样的习俗,早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在春节除旧迎新,迎接春天的希望;我们在清明祭祖扫墓,缅怀逝去的生命;我们在端午赛龙舟吃粽子,祭奠为国而死的屈原;我们在中秋吃着月饼望月,同家人团圆……这些民俗风情,扎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的生命中,变成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的一种的习惯。

民俗,是几千年文明传承的精髓,是我们所不能失去的。尊重民俗,意味着尊重历史,尊重我们的文化;传承民俗,意味着传承文明,传承中华的辉煌。

记得某天看到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时击缶表演的回放,深沉而富有节奏感的缶声声声入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呐喊悠悠传来,缶面的LED灯组成巨大的汉字,在黑暗中熠熠生辉。蓦然感到一种震撼,那是一种源于文化魅力的震撼,源自古老的习俗的震撼。

所谓民俗,既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种无价的文化遗产,一种我们所不能失去的宝藏。忽然想起崇洋媚外这个词,其实无论怎么去崇洋,归根究底骨子里的习俗是不会改变的。因为它已被我们的生命所接受、习惯,与之融合。民俗,是一方百姓个性的体现,而正是因为它具有了独特的个性,也具有了永久的生命力。

民俗,却是一种辉煌灿烂而又深入人心的奇妙的东西。

【篇三:人各有志不可求同】

理想是使人奋斗的目标;理想是使人成功的基石;理想是人生的寄托,有作为的人都拥有高远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理想是石,敲出希望之火。孔子生活在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的春秋末年。主张“仁政”,希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能够被君主采纳,因此他周游列国,四处宣讲自己的治国理想,可惜无人赏识。即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主张和学说。最终他开馆授徒,把自己的学问传授给弟子。无论身处怎样的困境,孔子都没有放弃对自己理想的追求。然而,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他的理想得以实现。

理想是火,点亮希望之灯。屈原在流放后还不忘关心自己的故国和楚国的百姓,深陷困境仍想着国富民强的理想。屈原甚至肯为自己的理想而死,敢这样做的人微乎其微。屈原为了实现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一种坚守理想不与世俗妥协的精神,而最终他也在亡国后殉国。成全了他的理想。

理想是灯,照亮人生之路。苏轼从小就是这样:“君至尧舜,此事何难”,甚至还要读遍天下的书,他想以天下为己任,要“跌宕振制而卓然有所立”。他一次一次的耿直谏言,就是在实践自己的理想,以天下为己任。“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明写偶遇风雨,暗写人生沉浮,苏轼是表达了他的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又如王充是东汉的大思想家,但他少时家境贫困。当孩子们都去捉鸟、捕蝉和爬树时,王充却在努力学习认字、写字,学习儒家经典《论语》、《尚书》。同时,他又不断修习品德。后来有幸去京师,拜班彪为师,做了官也仍旧守本分,丢了官也不怅恨不已,经过30多年的努力,他终于写出了名垂千古的《论衡》。

人各有志,不同理想造就不同的成功。我们都该有自己的志向,不能人云亦云。一个人出身贫贱或者富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凌云之志。

理想是路,终会引导我们走向灿烂的辉煌。

【篇四:不可删去的仪式】

仪式是死的,感情却是活的。

——题记

打开记忆的盒子,开封便成了死的仪式,动作还是一贯的做法,但盒子里的东西却是有情有义的。看着这活生生的照片,仿佛那是不可删除的仪式,而这仪式就像在昨天发生的……

两年前的那天,煦日温和,随着在初中最后一次考试结束铃声的响起,我们轻松地缷下战斗武器。我们正准备着下一个有意义的节目——离别前的聚会。

聚会的仪式,每个班都开始上演着,而我却迟迟也不敢踏进那依旧开着的门的西阶梯室。

“班长呢?”熟悉的喊声把我的魂唤了回来。只见前方有一个高高瘦瘦的“四眼旺仔”跳了出来。我下意识地回答着:“班主任,我在这儿,他们都到齐了?”他一边点头,一边推着我进去了。

透过玻璃窗,一张张熟悉的脸孔都挂着微笑,他们都张大着嘴巴。我看着满脸灿烂笑容的同学们,心情激动;他们与我一同走过初三拼博的时光,多少次考试失败的泪水,他们与我相互擦拭;多少次复习拼搏的汗水,他们与我一起流淌着,是的,就是他们,我亲爱的“战友”。我应该同他们一起欢呼雀跃!

毕业聚会上的仪式中最重要的是师生同台唱歌了。

“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音律响起,我们便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我们抱起班主任,一起大声地唱着,把每一个字都贯注了我们回报老师对我们的那一种爱。

我拿起了话筒,拉着班主任走上台,看着台下拭泪低泣的同学们,我含着泪说:“今天是最后一次在初中举行属于我们的聚会了,在这里,我要感谢所有陪我们走过来的老师,特别是我们的‘数学爸爸’和‘语文妈妈’”此刻,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同学们有序地走过去与既是班主任又是语文老师握手,再次对他表示衷心的感谢!我想,这应该也是一种仪式吧!这仪式,多么让人回味!

我静静地走到后面,一个人看着他们。我以为,这毕业聚会必将是我们人生中不可删除的仪式!我们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似火,永不熄灭!摸着一张张旧照片,我明白,仪式是死的,但感情却是活的,它将时时在我的心里荡漾!

我感谢那不可删去的聚会仪式!因为当中蕴含着一份真挚的感情!

【篇五:感恩之心不可无】

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我感恩,感恩许许多多人……

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从一个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他的生命就倾注了父母无尽的爱与祝福。或许,父母不能给我们奢华的生活,但是他们给予了一个人一生中不可替代的--生命。父母为子女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当你受伤时、哭泣时、忧郁时、难过时,你可以随时回到父母的怀抱,享受真挚的爱。感恩父母,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只要能让他们感到欣慰就够了。无非,父母仅要一点小小的回报——常回家看看,陪陪老人与父母。据统计中国占百分之九十八的父母的选择无非就是这样。现在的我们还没有长大进入社会,报答父母的最好方式无非是好好学习,健康成长。

老师,给了我前进的动力;老师,给了我飞翔的翅膀;老师,给我指明了人生的方向;老师,给我放眼世界的慧眼……老师就像一支红烛,一点一点地融化我们心灵的冰川,走进我们心灵的空间,让我们远离寂寞。一支支粉笔是他们耕耘的犁头,但渐渐染白了他们的头发。三尺讲台是他们奉献的战场,在这里他们永不言败。他们桃李满门,你我也是其中的一棵。感恩老师,用优异的成绩,用可骄的成功,用你一点一滴的进步来告诉老师:“老师,我能行!”

恩情,我永远报答不完,但有这个心就好了。无论你做了多少事,倘若没有感恩之心,那一切的一切都将是徒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