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丹青老手】
又一个春天到了,四处万花齐放,白鸟共啼。冯家村旁的一座高山上更是如此,那里翠色欲滴,百花争艳,不时又几只归燕从空中掠过。春天的美景掩盖了所有寒冬的印记,只有偶然出现的腊梅才会让人知道,冬天曾来过这儿。
在这美丽的季节,本应所有人都高兴无比,心旷神怡。而就是在那春色最艳的莫君山的一座古刹里,十几个僧人都愁眉不展。原来,寺中需要一幅长老像,以纪念刚刚圆寂的噗慧法师。寺中得到了不少画,可都让人觉得没有灵气,有些僵硬。这时,现任长老叹了口气:“阿弥陀佛,只可惜冯真不在了。”一个小和尚应和道:“是啊,要是他在,只用一直黑笔都可以画得比那些人好!”
冯真长得很高。一张棱角分明的脸上显露出当地人特有的倔强,他的眉毛,仿佛是有人蘸了浓墨画上去的一般。就算是当地人,也没有想到他会学习绘画。在一个冬天,冯真去县城里学习绘画。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被村里人遗忘了。五六年后,他突然回来了,他没有对别人说过什么,仿佛他从未离开过这里。不过,来他那儿购画的人络绎不绝。冯真家里的木门槛都被踩破了,包上了铁皮。所有人对他的画都赞不绝口。
村中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住在村东的富豪冯开买了一幅冯真的《秋菊图》。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有个朋友到冯开家做客,看到冯开挂在大堂里的《秋菊图》,那朋友称赞道:“老冯,你这菊花开得真好,真漂亮啊!是什么品种?”话音刚落,这位朋友的眼睛就看到了画上的落款,两人对视一眼,大笑起来。
这件事中,冯真的画技可见一斑。但这也不过是管中窥豹。下面这件事才能体现冯真的真正水平。
一次,书童无意间打翻了几只墨碟。绿的墨,蓝的墨,灰的墨一起洒到了宣纸上。书童连忙拿来了一张新纸,冯真摆摆手:“不用了。这张纸质量挺好,扔了怪可惜的。我来补一补吧。”说完,就展开纸,泼墨挥毫,色彩如风暴般落在纸上。只一会功夫,画就完成了。绿的,蓝的墨成了山,灰的成了烟。还是十分漂亮,看不出一丝破绽。
有人问他秘诀,他回答:“画画嘛,技艺和搭配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去观察美,记录美。心中有美,才可以把画画好。”那人受益匪浅。
【篇二:留在丹青记忆里的永恒】
时间如一阵猛然而过的风,掀起了阵阵让人难以忘怀的波澜,又如一阵雨,雨后天晴,给我的人生勾画上了一道绚丽的彩虹,使它丰富多彩。
转眼五年时间像列车一样,飞速闪过,但五年前的那一天就像刚刚发生过一样,让我记忆犹新。记得那天早上,不知道哪里发来的宣传单,夹在了门把手里,机缘巧合,我在最下面看到了一个书法班。不大点儿的我,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什么特色班,都不知道学过几门特色了,可一样都没坚持下来,学个一年半载就扔了,这次也不例外,我依旧是怀着好奇心去的。
不一会儿,妈妈同意了我的请求,领我来到书画班,一进门一股浓浓的墨水味儿刺激了我的嗅觉神经,但看到别的学生毫不在意专心致志书写着,就径直走到老师面前,一阵热烈欢迎的掌声过后,老师让我走走看看,看看他们写的。我看着他们书写时,笔杆直立,眼神专注地直盯着字帖,老成持重的模样让我看呆了。妈妈跟老师交谈了会儿,妈妈就走了,只给我留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老师把我叫到他跟前,拿起一根细细的毛笔开始了勾画,秀丽的山,娇艳欲滴的花儿,飞翔着的鸟儿,被老师几笔就勾画得栩栩如生,仙气飘飘。我痴痴地看着眼前的风景图画,想象着我画了满墙的画,每天都会有蜂拥而至的人群驻足观看,那真是妙不可言的美。我欣喜地答应要好好画画,可繁琐的画技,很快我打消了学习它的念头。老师俯下身子轻声问道:“你喜欢吗?”我立即答道:“当然,这多美,您可真厉害!”老师又问道:“那你想学吗?”我迟疑了一下,马上回绝道:“不想!”老师突然眉头紧锁,严肃地对我说:“你不是不想尝试,而是懒绊倒了你!”我脸一下子涨得通红。老师说:“这就像一道数学考题,或许并不难解,只是在于你是否想解,解开了,就成功了。不尝试,你怎么知道就不行呢?以后麻烦的事很多,难道你推掉就好了?”一向懒惰的我,听了这番话,羞愧不已,真懊悔我的回答,惰性退缩的念头顿时烟消云散了。
从那以后,我开始师从恩师,第一次始终如一,风雨不误,跟随老师学作画。转眼五年过去了,现在我的工笔画也小有成绩,尤其作画时给我带来的享受是不可言说的。
是啊,如果你想飞上天空自由翱翔,那么必须要尝试张开翅膀。正是老师的一番教育,成了我丹青记忆中的永恒,让我明白了尝试是成功的开始,倘若没有最初的尝试与后来的坚持,就不可能有我丹青绘画的精彩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