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民间手艺人】
在外婆家,有一张精美的竹席,光滑的竹席两头有各有一个大大的“喜”字,像一件珍藏品,每逢见到这张竹席,我都会想到村里远近闻名的”竹席人“——老蒋头。
老蒋头皮肤黝黑,瘦小的脸上一双明亮的小眼睛格外突出。高挺的鼻梁,宽大的嘴巴,看上去与干巴巴的脸不怎么相称,一双饱经风霜的手上满是老茧,是他编织席子的证明,也是他引以为豪的象征,更是他“竹席人”的徽章。
在平时,编织竹席可是项大活儿,只见他扛着把斧头,去竹林砍竹子,在村上,他砍的最快,不一会儿,他就手提几根竹子气定神闲地走回来,开始了他那独一无二的手艺——编竹席。
他先用蔑刀把竹子轻轻的砍成两半,再一次又一次的对半砍开,只见蔑刀在他手上闪来闪去,神奇极了,接着他仔细的又刮又掏,把每一处竹心都刮了个干净,然后不断的砍、削、刮,越砍越细,竹子在他手中听话的翻来折去。被他轻轻一划,便成了两半,最后成了细细的有韧性的竹篾,接着,就可以开始编了。
他轻松地把竹蔑翻来覆去,快速的编织着,从里往外,一圈又一圈的环绕着,像飞舞的彩蝶,一张席子的雏形很快就形成了。尤其编织最外层时,他屏息凝神,用手聚精会神地挑起,折,再挑起,再折……有时还会涂上颜色,编上图案,打结,这样,一张完美的竹席就完成了。
有一次,一户人家的竹席破了个洞,扔了又可惜,家里人都没有辙,正着急呢。老蒋头见了,接过竹席,看了又看,娴熟地抽出一根竹蔑,手执竹篾在席子上飞快的飞舞着,时而这儿剪剪,那儿编编,不一会儿,竹席就修好了。呵,竹席层次分明,完全就像新的一样,别人接过竹席,啧啧赞叹。
老蒋头他手艺高超,技艺娴熟,是当之无愧的“竹席人”。
【篇二:妈妈的手艺】
星期五放学回家的途中,妈妈神神秘秘地塞了两个鸭蛋给我,并笑眯眯地说道:“快尝尝你老妈的手艺,顺便提点意见。”
我伸手接过,仔细端详了一番。原来啊,这并不是普通的鸭蛋,这个蛋内一反常态的竟有些糯米在里面躲着。我迫不及待地敲开了蛋壳,里面的糯米晶莹剔透,还掺杂着一些腊肉、青豆,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令我食欲大增。
一口下去,糯米的香气在齿间留香,一口接着一口,咬到最后一口的时候,发现下面还有一个蛋黄,咬下去,“吱——”的一声,黄油就冒出来了,真是太满足了。
“哇,好吃!”我惊叹道,“你怎么做的,快教我!”“好呀,我们晚上回去做。”妈妈也兴奋地说,“这就叫糯米蛋,鸭蛋营养丰富,搭配各种食材,含有我们人体所需要的各种氨基酸!是早餐或者点心的最佳选择!”
回到家,果然桌子上还摆着各种各样的制糯米鸭蛋的食材。我放下书包,一头扎进厨房,与妈妈一同享受这一份乐趣。
首先,妈妈将桌上的咸鸭蛋洗净,晾在一旁。再将糯米浸泡在水中,浸泡数分钟后,又将准备的食材一一拌入糯米中,里面的料很多,有腊肉、青豆、玉米等。妈妈一边放一边说:“放入这些食材后会使糯米蛋更香,更加让人回味。”
我看整个程序中,将蛋清与蛋黄分开,这可是个技术活。要将鸭蛋较尖的那端打碎,留一个圆圆的小洞,既便于让鸭蛋清倒出,又方便将提前准备的糯米放入。这个洞不可太大,也不可太小,十分讲究。如果太大,里面的蛋黄就会流出来,也不美观;太小的话糯米又灌不进去了,所以适中才是最好的。
妈妈拿起一把小锥子,给我做了个示范,利落地在鸭蛋壳上敲了个小洞,于是我便负责将糯米填入蛋壳,我小心翼翼地,生怕把壳捏碎了。“放入的糯米也要适量,不可塞得太满,否则在煮的时候,那糯米便会淘气的从蛋壳中溜出来。”妈妈补充道。
这一系列繁琐的过程终于好了,妈妈的“宝贝蛋”终于可以下锅了。妈妈将糯米蛋整齐地排列在蒸笼内,并在锅底放上一小锅水,再开中火约莫煮二十分钟。切记,大火是不行的,心急可吃不了热豆腐哦。
妈妈的糯米蛋终于出锅了,我心急地打开锅盖,一股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我贪婪的大口吸入鼻中。
我一边喊着烫,手却怎么也放不下这糯米蛋,终于剥好了,吃了满满一大口。
妈妈的糯米蛋是我最回味的美食,以前在别处也吃到过,但是不能和我妈妈做的相媲美。
我想,这糯米蛋只有是妈妈做的才最香的,这就是妈妈的“宝贝蛋”。
【篇三:中国民间传统活动】
灯谜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娱乐活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作为新时代接班人,我很幸运,与灯谜同行,在灯谜的熏陶下不断成长。
外公是我学习灯谜的引路人。小时候,每逢元宵或中秋佳节,我总瞧见外公用笔在纸上写上几个字眼,然后贴在院子的墙上,招呼街坊邻居们来猜猜。每次院子里总能充满笑声,也正是这笑声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记得有一次,我凑上前向外公“打破砂锅问到底”,外公告诉我:“这是灯谜。”从此,我便似懂非懂地喜欢上它,与外公和街坊邻居们“有模有样”地猜谜。
进入了小学,我又与灯谜再次结缘,这“缘”自苏老师的灯谜兴趣班。苏老师时而生动有趣带我们学习猜谜的方法,如:卷帘格、秋千格等;时而带着我们探寻古今中外的知识长廊。有人说:“会语文者不一定懂灯谜,会灯谜者一定懂语文。”我觉得挺有道理的。自从开始真正接触灯谜后,我越来越爱阅读——科学类、文学类、历史类、经典国学……只要是能让我捕捉点新知识的书籍,我都不放过。我越来越爱思考——拆字、组字、猜地名国名、认“泊人”“泊名”……无形当中,我的语文知识积累量不断增多,语文成绩也明显提高,更值得兴奋的是,我的思维越来越活跃,越来越会猜谜了!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灯谜是一部百科全书,也是新时代人的传统艺术创新。在我成长的路上,有它一路相伴同行,真好!
【篇四:民间风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习俗。人们总会在这个节日中吃团圆饭,放绚丽多彩的烟花。
想到春节,我便看到奇怪,为什么春节会要放鞭炮呢?于是我便上网查阅资料。原来,春节象征着团聚和睦,新的一年到来,据说怪兽“年”的头顶上长着坚硬的独角,眼睛充满着血丝,下面还有一张血盆大口,整个面庞看起来凶神恶煞,只要一看到了它的脸,所有人便会吓得瑟瑟发抖,而且它每走一步路,整个地面就会抖动十几下。“年”每逢大年三十晚上便窜出山林到处去吃人,人们害怕他吃掉自己的孩子,只好被放一些肉食在门外,然后锁上自己的“九层大锁”。直到大年初一早上,“年”饱后便扬长了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互相祝贺。看到这些介绍后,我便开始对春节的兴趣慢慢增加了。
又是一年一度的春节,人们穿上了自己崭新的衣服,便到处去串门表示问好。到了晚上。家家户户便围在一桌吃团圆饭,我看了看桌子上琳琅满目的饭菜便垂涎欲滴。清蒸鱼,红烧豆腐,糖醋排骨……真是数不胜数啊!被菜包围的中间,还摆了一盆特大的砂锅鱼汤。一打开盖,一股浓浓的鱼香扑鼻而来,翠绿的香葱整齐地扑在面上,这鱼肉质性能显得格外诱人,我拿起勺子吃了一口汤,真是鲜美极了!可尝完以后仍不感觉到满足,又不禁咽了好几次口水,眼睛直勾勾地看着眼前的菜。无意间,我发现对面的孩子比自己还更加饥饿。口水都快流了一桌子,这让我想起了李白的一首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我们一边吃着美味佳肴,一边看着春晚,随着那一声“54321!”突然,天空中绽放出数朵五彩缤纷的“花朵”那声音震耳欲聋,响彻四方。欢呼雀跃声也在周围响起。
新的一年结束,我们又长大了一岁,人们也开启忙碌的生活,虽然春节渐行渐远,但它一定是我们脑海中印象最深的节日。
【篇五:高手在民间】
人们常说:“高手在民间。”正巧我今天就见识了一下,如果想知道,那就请听我细细道来。
话说我的奶奶呀,可真是人老心不老,现在啊,玩起裁缝来了。那次老师兴趣大发,让我们自己织一个帽子,我们几个束手无策,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可一边看戏的奶奶却乐开了花,说:这不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吗?于是便斩钉截铁地答应下来。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奶奶先准备好工具,确保有备无患。我在一边当吃瓜群众。只见她用自己布满老茧的熟练地织了起来,一上一下,一上一下,银针在眼前晃动毛线在呼啦啦地转,一拽一拉一绕,手法娴熟技艺高超啊!接着,我的目光不禁转移到了奶奶的脸上,才发现无情的岁月贪婪地吞噬着奶奶的年华。我不禁想起我蹒跚学步时,奶奶陪我度过美好的时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涌上心头。一声轻柔的声音打破了我的回忆。原来帽子已经织好了,我的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我看了看,每个接点都衔接巧妙,把小巧玲珑的帽子的衬托得更加精致了,真是飞机上挂瓶胆——高水平!
就这样,奶奶无人可比的心灵手巧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不单单只是我哦,也得到了广大同学、老师的喜爱,老师说我做得最好,但这荣誉都必须要归功给奶奶。
我喜欢奶奶,织帽子技术飞机上挂瓶胆——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