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作文体裁 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8-20 11:23
阅读:

【篇一:伤逝读后感】

今天重读了《伤逝》。

两次读后竟是不一样的感觉。大学的时候学习现当代小说读了鲁迅先生的几篇小说,这篇印象是比较深刻的了。或许是因为这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爱情小说,或许是因为和爱情有关。爱情总是一个美好的字眼,让人浮想联翩;爱情又总是一个感伤的字眼,让人悲情不已。

为了爱情,子君与亲人决绝;为了爱情,涓生与朋友不再往来。用涓生的话讲,这一切都是为了“所谓的爱情”,是因为不理解。等真的理解了,这理解了的东西却都变成了隔膜,而且是永久的。

涓生追求子君的时候,曾经很仔细地研究过表示的态度,排列过措辞的先后,以及倘或遭了拒绝以后的情形。可是临时似乎都无用,在慌张中,身不由己地竟用了在电影上见过的方法了。

终于如愿在一起“子君不在我这破屋里时,我什么也看不见。在百无聊赖中,顺手抓过一本书来,科学也好,文学也好,横竖什么都一样;看下去,看下去,忽而自己觉得,已经翻了十多页了,但是毫不记得书上所说的事。只是耳朵却分外地灵,仿佛听到大门外一切往来的履声,从中便有子君的,而且橐橐地逐渐临近,——但是,往往又逐渐渺茫,终于消失在别的步声的杂沓中了。我憎恶那不像子君鞋声的穿布底鞋的长班的儿子,我憎恶那太像子君鞋声的常常穿着新皮鞋的邻院的搽雪花膏的小东西!”

然而“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

可生活是太现实,太残酷的事实,不断地改变着很多物,事,人。因为油鸡,因为阿随,因为邻居太太的眼神,这些很细微的小事情竟也是这样地影响着人的情绪。慢慢的涓生感觉到家的虚空,感觉到比寒冬还寒冷的脸色。最后天天呆在图书馆也不愿意呆在家里。

受了冷落的子君内心该是怎样的酸楚,无奈,她肯定也有无数个像涓生等待她的那种心情,可是这一切都在她日渐暗淡的眼神里,都在她刚红润起来又变得无彩的脸色上,都在她日趋失去的话语里,更在涓生提出分手时的无语里。

涓生提出分手是觉得无爱了,而子君依然深爱。当初为了爱和家人的决绝“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分手的时刻,也仅仅是在涓生无数个晚归的时候,让邻居太太转告一声:告诉他,我走了。除了身上剩余的能够涓生生活一阵子的铜板,没有只言片语。看起来同样决绝。确是如此伤情,从她不久后的离世即可知。

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子,爱他的时候不顾一切,被离弃的时候,决然离开。爱,绝对是一个人的事情,没有爱的纠缠只会失去更多。可以没有爱,可以没有爱人,但不可以没有自己。

太低微的死根本触及不到悲喜,宁愿高傲的死去,不愿祈求爱人的一次回眸。

子君,这勇敢的女子,带着这来不及回味的短暂的幸福,含爱而去。

【篇二:雨中的伤逝】

淅淅沥沥的雨还在下。

我站在檐下,望向雨的尽头,一片朦胧。地上湿润的青荇从墙角漫上,晕染了白墙一片墨绿。石缝里探出一小段细茎,顶了一片伞样的叶在雨中微颤。雨珠像不曾断线的串珠,一直穿织在我的眼前。地面的雨水飞溅、流淌、拥聚,终也使地面亮了起来。朦胧光影中,依稀辨出了什么。

白墙青瓦,无言在朦胧烟雨中。也听得他们的呼吸,伴着雨的轻抚,清晰而明快。檐下是雨的轻歌曼舞,滴滴答答,迂回婉转,倏地荡起阵阵涟漪。不远处,三三两两的孩子在一起戏耍。低洼处是雨的梦乡,是孩子们的天堂。赤着脚丫,不顾沾了泥块草茎,湿了孩子的衣裳头发。是谁折了几只小纸船,轻轻的飘在水上。一阵风儿的挑拨,船儿的疾行,都会引得孩子们一阵欢欣。潇潇雨中,我也依稀记得,这是我们的曾经。

雨中的身影渐行渐远会愈加模糊,记忆的容颜青春不再,总会苍老。我们再难能赤着双脚在雨中,嗒嗒踩下去。不曾踩过,也不会留下什么,雨的脚步永远清晰。也许我们的脚步匆匆,我们的肩载满希望。逝去了的,永远值得怀恋。栀子花树在雨中沐浴,洗脱得清丽动人。下梢的黄叶簌簌落下,湿湿的粘在泥里。就是我,也会为纸船被雨浸湿沉没而感伤。啊,我们拥有须眉正浓的年华,却失去了自然天真的童稚?

风隐没着,闭上眼便能听得风走一样,雨潮像海浪翻涌一样壮阔。有风的时候,我相信雨有时也会舞得轻柔,歌得妩媚。我想雨的蹁跹,也许是我人生永远的风景,雨淅沥的时候,我会思及我的过往,我的得失,我的笑,我的伤,那些逝去的事。但我不会停止在雨中的翩跹,那是心灵在振翅飞翔。

岁月一去不返,但我坚信,纵使我们容颜苍老,鬓发花白,我们也依然年轻。须眉正浓的时候,要学会珍惜眼前,珍惜拥有的一切。

【篇三:伤逝】

匆匆是什么?是一种美丽?一种忧伤?抑或是一种美丽的忧伤?匆匆谢尽的桃花很美丽,匆匆逝去的流水很凄伤,那么在春回大地时匆匆逝去的生命呢?我不曾想过会有这么一天——我站在您的灵枢前,看着写有“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挽联,看着亲人们为您的早逝无声落泪。当我发现自己真的置身于这样的环境时,我只能感到彻骨的伤痛。

正月本该是喜庆的时节,然而我却在这时听到您突患急病的消息,从正月八日患病到十四日辞世只有短短七天时间,竟是如此匆匆,让人猝不及防。

听说,三次血培都因毒素过少而未获成功,我不明白毒素稀少毒性却为何如此之高;听说,医生会诊时,说这一病情来势凶猛,十分罕见。身体一向强壮干活总拣重担的您为何会一病不起呢?听说,您病后第六天已明显好转,现在想来,这是舅舅用来骗外婆的话呢?还是临死之人的回光返照呢?

您病后第七天,妈妈要我去外婆那接您的一双女儿过来,只说是要带她们去接您回家,但又不许我把这话告诉外公外婆,只能对他们说是带孩子们到我家来玩耍。一种不好的预感袭上心头,但我还是为您祈祷,并安慰自己说妈妈之所以这样做只是想让您解解思儿之馋罢了。黄昏时,院方打来电话,说您的病情再度恶化,已处于弥留之际,我仍迫使自己不去相信,您那么心疼您的女儿,昏迷时仍呼唤她们的名字,您是不会忍心离开她们的,您一定会好转的。然而,晚上却传来噩耗,在场的人都哭了。而我却强迫自己不许哭,我宁肯相信这只是一场噩梦,因为您曾说过要好好地孝敬您的公公婆婆,要好好地抚养您的一对双胞胎女儿,供养她们上大学,这样一个孝顺慈爱友善的您怎会匆匆撒手,又怎会忍心让外公外婆白发人送黑发人呢?

然而我还是相信了您已逝去的消息,因为从医院回来的不是那个高高大大和和气气的您而是一具冰冷的黑黢黢的灵柩。我再也看不到您和蔼的笑容、勤劳的身影了,我也再听不到您亲切的话语了。原来好人并非都有好梦,原来韩愈的“理者不可推,寿者不可知”是如此的正确。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真的有这么一个天地比我们这里的亲情更吸引您,使您放弃一切前往那里吗?我们有缘是一家人却未何无缘长守呢?抑或是舅舅对您的爱、我们对您的情不够多、不够深,而致使您毅然离开?“相逢不必忙归去”,通情达理的您怎么会连这个道理也不明白呢?

席慕容在一首诗中写过:“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天,无论我如何去追索,年轻的你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的脸极浅极浅,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这首诗直至今日我才读懂。读懂时竟只有无尽的哀痛,而不是如从前一般只喜欢它美丽凄婉的意境。

从那以后,我虽还可欢笑,开心,然而独处时却感到惧怕。桃花谢尽明春复开,流水逝去明朝复来,惟有人之逝去,不可复活。原来匆匆竟是一种令人惧怕且至痛之物。

【篇四:伤逝】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关心,都应该得到幸福,世界上有多少儿童享受不到关爱?不管怎么努力,不管怎么拼搏,永远只能期待着长大,永远只能靠自己,他的童年是悲伤的,他的童年是阴暗的,他的童年是没有阳光的,就像秋天飘落的枯叶,发出枯燥而又寂寞的声音。

他要用多少泪水平复心情,需要用多少泪水来挽回一个亲人,要用多少泪水来度过每一个折磨人的夜晚,他努力学习,努力奋斗就是为了长大后的光明,他不声不响不埋不怨,一心只为了自己的家人,妈妈去了,爸爸也走了,只能和爷爷相依为命,无论再艰苦都抱有一丝希望,他坚信妈妈一定会回来,他期待着。每当过节,亲人们回来了,他含着泪水跑过去,这时心中的悲愁与郁结都在一瞬间,释放了,化作一句——爸爸,我想你了。

深蓝的夜色中牵挂着,点点滴滴咸咸的泪水,荡起层层波纹,浮起层层涟漪,是永不干涸的,就算家里再穷,家境再不好,也不会让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他可曾在无数夜梦中,期待,盼望,渴求。心中勾起无数牵挂,在梦中与母亲的无数个拥抱,也比不过爷爷拉的一次二胡。

每当爷爷在月亮最圆的时候,在深深的夜幕之中拉起了他曾熟悉的曲子,脑海中不禁回想起他见母亲的最后一面。他望向爷爷,问道:“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呀?爷爷,您不是说妈妈会回来的吗?”皎洁的月光照在爷爷的脸上,一道道皱纹与协调的忧伤,都仿佛在心中安慰道。却迟迟说不出口,爷爷的眼角湿润了,他望向孙子语重心长地说:“你妈妈呀,他是去做大事了,他一定是想给你个惊喜呀。”说完,爷爷转身,这时银幕前的我仿佛听到泪水落在地上吧嗒吧嗒的声音,他可曾在无数的思念中学会立志,在无数眼泪中学会成长,不管经历多少失望与痛苦,他的心中,总是寄托着一丝希望。

他总安慰自己说,妈妈一定会回来的,每一个母亲都不会丢下自己的孩子,他相信妈妈一定会回来的。在深夜之中,他撅着身子哭泣着,湿湿的枕头上有多少思念与哀愁,可这有谁知道,只有他自己知道。不管别人怎么说,破烂不堪的鞋子中有多少思念又有多少回想,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坚强,他努力,他立志:“爷爷您放心吧,我长大一定会去城里找一份体体面面的工作,让我们一家都过上好日子的。”

蜿蜒的山路,救护车紧迫的警报声,突然想起,凄厉的哭喊声回荡在山林。他对父亲的召唤,对母亲的祈求,又能如期而归吗?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