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花季的愁绪】
正处于花季年华的我们本不该唉声叹气的,可是一说到高二分科一事,大家便愁绪暗生。真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时间如流水一般淌淌流动,从不间歇,而我们呢?也将一天天地迫近分科的选择。或许对于某些同学来说这只是小事一桩,用不着小题大做。可是我想在大多数人心目中都应该会把此事当成重大抉择来处理吧!至少我是。因为我个人认为:即使你选择读的科目并非你大学所要修读的专业,但是它至少是你这两年里要和它并肩作战的伙伴,对于这个要长时间相处的伙伴,怎能如此地随便呢?正如你交朋友,也该不会随随便便吧,起码也要有些共同点之类的,才可能创造一段美好的回忆。同样道理,我们也应该选择自己感兴趣并且学习起来比较有乐趣的科目,才可能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可能将它学好,难道不是吗?
为此,得花上时间和心思去慎重选择,可并非易事啊!绽开的春花也似乎快要被我的哀叹声震落那令人怜悯的花瓣了。事实上,我对现在的高考一无所知,什么各科招生比例、各大校的情况、考试的模式等等都不知道,哎,那叫我分科怎么选呢?老师又不愿过多地向我们讲述,怕会有所影响我们的自己的决定而让我们自己去了解。总之就是烦恼不已啊!
更加令人头疼的是,原来文科和理科的招生比例有很大的差距,据说理科还有可能会降低分数来录取学生,而文科则在未来几年都不会有波动,招生人数还是那么少。这对于文科生来说多么不公平啊?但我却觉得这并无公平与不公平之说。的确从数据上来看是差距很大,不过,理科招生人数多,报的人也自然很多啊。所以从多方面来看,不管报哪科,都会竞争很激烈,重点在于你是否有信心赢得别人并且考上自己心中的理想大学。
花季的愁绪也将随雁子飞去,不,应该说我们都应该把自己的愁绪从心中抽出。重新审视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为自己的人生打开一道充满光明的大门,迎接高考的挑战!
【篇二:故乡的风撩起了我的愁绪】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凄迷。故乡的风,不只凌乱了江南的云,也撩起了我的愁绪。
秦人守根,乡土意识重,这大概与饮食习惯相干。陕西人爱吃面,特色面食也丰富,如岐山臊子面、回民牛肉面、陕北羊肉面、户县摆汤面等等。走,寻一家面馆去,以慰思乡的味蕾!
低头走进杨凌面店。忽然记起老家的杨凌蘸水面,杨凌是个地方,听外婆说是隋炀帝的墓穴呢!而这个杨凌面馆的杨凌怕是这家店老板的名字吧!
打量了一番,这家店店面比较大,周围刷着明黄的油漆,桌子也较考究。而老家的那家店刷着白油漆,已现些许沧桑;老旧的木桌椅处处刻着时光的痕迹。看着菜单,特意点了一碗面,静静地等着。周围并没有太多的人,说话的声音也很轻。在老家不管那家店,都是人,几个人一桌不时大声哄笑着。就算不认识的人,也总能攀谈几句。“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端一碗髯面喜气洋洋,没撮辣子嘟嘟囔囔。”这是秦人的自画像,也是秦地风情较直观的写照。
面终于上来了:碗里的面,细细的;汤,淡淡的。看上去闻起来都是十分不错的。可我独独想着西北风中的那一碗杨凌蘸水面。这种面又宽又厚,一根能盛一大老碗,可吃起来特筋道,且越嚼越有味,面香会始终充塞你的鼻息。
爸妈在杭州打拼,我是吃着外婆做的杨凌蘸水面长大的。她先将面揉好,让面“发”上一个多小时。等面发好了,再用那种很长的擀面杖将面团擀成一个大圆,而后将大圆切成一条一条又宽又长像裤带一样的面条。切好后就是把它煮熟的过程了。先在锅里烧上水,等水烧得咕噜咕噜响的时候把面下进去,当面和水一起翻腾时,把准备好的青菜或者芹菜放到水里烫一下,就可以捞出来了。接下来就是调配料汤了。西安的每家面馆的料汤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而外婆做的是带有私房味的。在碗里放一些香醋、酱油、麻油、花椒等,然后再均匀地搅拌一下就好了。
当面上桌时,还袅袅着乳白的雾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味道也许没有饭店里的好吃,但有一种独特的味道,温馨的,家的味道。
来杭州就读以来,我也尝过许多面,却再也找不出这种感觉了。私房菜的味道是人的第二处胎记,纵使你远走天涯海角,青丝变白发,也许淡忘了是什么饭菜,但永远铭记的是童年飘散的香!
看着碗里细细的面条,浅浅地尝了尝,轻轻放下碗筷,独自走进凄迷的西风里。
【篇三:愁绪涌出词中的绝唱】
悠悠历史,经历了多少岁月的积淀;漫漫长卷,又记下了多少迁客骚人的苦难。因愁而泣,因愁饮酒,因愁难眠,更因愁涌出了词中的绝唱。
青冢坟前,内心坚强了太久的苏轼终于流下了眼泪。“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曾经的往事难忘,曾经的恩情难断。“幽梦忽还乡,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什么才情,什么抱负,在妻子的坟前早已抛之脑后。仕途不顺,一贬再贬,忆起曾经日日说恩情,而今却独留自己与她阴阳两隔,盈满眼眶的泪水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愁苦潸然而下。不知从哪年起,不知到哪年止,苏轼心中放不下的永远是曾经陪伴自己的妻子。
由悲而泣,更因愁而写,用泪凝成这首词中的绝唱:“十年生死两茫茫……”
樱桃已红,芭蕉又绿,春光无限,想留却又留不住。小舟轻泛,春意阑珊,却又是怎样的愁绪涌出心头?“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家还远在千里,何时才能归去。一杯两杯浊酒下肚,欲醉愁肠,未曾想借酒消愁愁更愁。河水依旧缓缓流淌,瞥见那热闹非凡的渡头,却无心停留,归家的路还长。愁,因蒋捷得到了完美的升华;蒋捷,更因愁叹出了这篇词中的绝唱:“一片春愁待酒浇……”
家的温暖,让每个在外的游子急切盼望归去,谁愿忍受飘飘的风儿,潇潇的雨。
雨打芭蕉,奏出低沉的声响,小轩窗外,一根情思连得是两处闲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在这黄卷青灯下思念着远方的爱人而陷入这无边的雨中。远方的那里是否也在下雨?远方的雨又有怎样的愁绪绵延?远方的他是否也感觉到了寒冷?远方的他是否也在思念自己?心中离索万千,但她不敢走进睡梦中去,唯恐一觉醒来,青丝已变白发,不再是从前的她。
愁,因爱而愁,因愁而爱。李清照蹙紧了双眉,将心中的愁绪幻化成了这篇词中的绝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夕阳渐渐西落,却不想离去,这一别,又是何年?苏轼的泪未停;小舟还在向远方划去,不曾停留,这一路,还有多远?蒋捷凝望着远方;雨滴终于停落,依然忧虑,哪一天,才能相见?李清照还未入眠。
愁,因愁落泪,因愁叹息,因愁不敢入眠,他们更因愁涌出了词中的绝唱。
【篇四:丢掉愁绪】
“碧楼帘影不遮愁,还似去年今日意。”昨夜夹风夹雨,屋外不断传来铁皮被风吹起的轰鸣,房屋间穿梭着怪诞的狂风,风扯着嗓子发出尖锐怪异的呼啸,而雨点似乎可以直穿玻璃。拉开窗帘,那棵豆苗早已伏倒在地,我赶忙拉上窗帘,而这愁思,的确无法挡住。
东风无情,它狂奔着来,张开的臂膀带落多少艳粉娇红?我小心翼翼地挑开如乱麻般的一团茎干,试图让它再次直立,想来是徒劳的。再次倒落时,但闻一声脆响,那是豆苗生命的绝响。
想起往昔,它焕发着勃勃生机,那藤蔓一卷卷坚定地向上攀爬,力图在顶端俯视天下,鸟瞰地面那些花草摇晃在风雨中。风起时,它便是大自然的风铃,威风的巧手在叶片上敲击出动人的音符,是自然在歌唱、在吟诗。
而现在,不管是绿色还是枯叶,都过早地归了根。在泥土的掩埋下,近半的叶片泛出枯黄,这是生命的轮回。
我仍旧不甘,无情的风雨呵,你可知我的哀愁?红豆,有相思之意,而这棵红豆,更是寄托无限的思念。我一直相信,待红豆枝叶繁盛之日,便是再相见之时。而今,红豆夭折在它的春天,希望也埋葬于土壤,我也为红豆不平。在这个春天里,春风在无意中直接把红豆苗带入生命凋零的寒冬。
自怨自怜中,我看到近处嫩得滴水的新草,我看到树叶深处新绽的花苞,我看到墙底下冒出的野花……我顿悟了,原来生命是无止息地轮回。原来春天不是一味地给予,也有舍去,一切都有它的旨意。既然如此,用一株相思红豆换四处生机盎然有何不可?舍弃小我,成就大我,也许这也是一种获得。
有舍才有得,只有放得下,才拿得起。为什么把“舍”放于“得”前,正是因为有舍才有得,舍永远比得高尚。
放下执念,珍惜此刻春景。“此时金盏直须深,看尽落花能几醉。”听,那是希望开花的声音,它轻喃:“丢掉那感怀春秋的愁绪。”
【篇五:一路愁绪一路释然】
终于明白任何故事到最后都只会花开两朵,天各一方,我们能做的只有接受。——题记
那个时候,年纪还小,成天在院中追逐打闹,伴着太阳东升西落,大人的起早摸黑,还有老人的谈笑唠叨,就在这样一个普通的小院生活了十年,怎么也没想到它会成为让我魂牵梦萦的故乡。
曾以为令人怀念的故乡定会是有炊烟的山庄,山水亮丽得如同梦里的笑容,每条小路清秀的如同一句诗歌;或是在矮檐翘瓦的小镇,清早老人拆下木门,傍晚河水倒映灯笼……而这里,唯一让我留恋的恐怕也只有家门口的米粉。我以为我可以洒脱的离开。
可我又哪知张晓风写过说:一个人如果总强调自家巷口的米粉最好,那就是说他永远也走不掉了。
直到真正离开故乡,去到陌生的城市,才懂得我对故乡是有何种的依赖。内心的空荡、恐惧在异乡无限放大,让我想回到故乡,可现实告诉我,我终究是要离开它,去拼搏,去奋斗,我先是抗拒,慢慢学会面对,最终咬牙接受。
说到故乡,便想起老友,隐隐约约的一圈人浮现在脑海中。她们说:“我们要做一辈子的好朋友。”
到了最后,“一辈子”的誓言在空中飞来飞去,终于“扑通”砸在我的身上——-与她们有的早已失去联系,有的也只剩下偶尔的寒暄。寒暄背后,她扑入了她的花花世界,我跌入我的滚滚红尘,道不同不相为谋,疏离就此开始。
我也只有难过——-以为失去了最真挚的友谊;我也只有无奈——-一辈子的尽头就只是毕业。
直到后来看到安德烈的文亲对他说:“人生就是从大路走进森林的过程。在宽敞的大路上,大家可以勾肩搭背;可一旦进入森林,荆棘密布,各人各走各的路,再也无暇顾及他人。”才明白,我该放下过去,一个人大步向前走。
这一路上有无限多的愁绪,而我在学会慢慢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