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麦鼓头】
在黄岩宁溪,有一种民间特色小吃叫麦鼓头。它是用雪白的面粉和香气扑鼻的梅干菜做成的圆圆的饼。为什么它叫麦鼓头呢?因为它在煎的时候,会膨胀起来,所以叫麦鼓头。
麦鼓头以前是山里人的干粮,因为山路凹凸不平,人们不方便带盒饭。而麦鼓头既能充饥又携带方便,便成为了山里人外出干活的食物。传说在乾隆下江南的时候,乾隆皇帝还品尝过麦鼓头呢。
麦鼓头不但携带方便,而且制作简洁。上个星期天,我和妈妈就做过一次麦鼓头。我将韧白细腻的小麦粉和糯米粉揉成一个大面团,妈妈把猪肉、梅干菜剁得又细又小,放进锅里面行翻炒,香气闻着十分诱人。
先把一块面团揉成圆滚滚的小“皮球”,再把“皮球”捏成“小碗”,然后用勺子盛一些馅,放进“小碗”里,把“小碗”封口,最后用擀面杖把它卷得圆圆的,薄薄的,就可以放进锅里煎了。煎的时候,火要小小的,还要经常给麦鼓头翻面,以免一面还没熟,另一面就变成“包公脸”了。若是它像一只大青蛙似的鼓起了圆溜溜的白肚皮的话,就说明麦鼓头已经熟了,可以出锅了。
麦鼓头出锅了!我把麦鼓头放进盘子里,拿起了筷子,大口大口地咬了下去。嗯!真好吃,葱的香,梅干菜的酸……全都包含在里面了,让人回味无穷。
【篇二:麦鼓头】
在黄岩宁溪,有一种特色美食——麦鼓头。它是由雪白的面粉和香气扑鼻的梅干菜做成的圆饼。之所以它叫麦鼓头,是因为它在锅里受热时,内部空气膨胀,会使它鼓起来。
麦鼓头原来是山里人的干粮,当时山路凹凸不平,所以干活的人不方便回家吃饭,也不方便带盒饭,而麦鼓头既干燥又耐饥。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迷路时还吃过麦鼓头呢!
麦鼓头不但携带方便,而且很容易制作。首先,把麦粉倒入一个盆子里,加入少许温水,用手向同一方向把麦粉做成面团。再揪下一小团面团,放在手心里搓成一个小球,然后捏成一个碗状。用勺子盛了一勺事先炒好的馅料,放入“小碗”里,用双手先将“小碗”的口子捏紧搓成“包子”,再放入手心里重新搓圆,在“小圆球”上洒下少许粉,用擀面杖把“小圆球”擀成饼状。所有的饼都做好了,就该煎了。先将饼放入锅里,用木勺一会儿翻这面,一会儿翻那面,饼就像一个小孩子的小白脸一下子变成了中年妇女的黄脸。
煎了好久,终于可以吃了,拿起麦鼓头,就闻到了梅干菜的味道,那焦黄的麦鼓头,会使人口水直流三千尺。咬下一口,表面很脆,但里面的馅料却十分的美味。不过,它真的干,很适合当干粮。
麦鼓头不愧是民间特色小吃,太好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