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小学作文 四年级作文 游邓小平故居
游邓小平故居
发布时间: 2024-09-25 15:07
阅读:

【篇一:游邓小平故居】

2月5日,我们在四川广安,游玩牌坊的邓小平故居。

出客栈大约几百米就到北门,过了北门就进入邓小平故里周围,首先看到的是古树坪的黄桷树,树龄高达170多岁,它是邓小平年幼时经常玩耍的一棵老而又高大的树。在别处似乎没有见到过这么高大的黄桷树。空气中还含有一丝丝青草的香气,这时的空气多么新鲜、清新啊!

一路顺着走道。随着走道两边的树木,树木时而多,时而少,时而稀疏,时而密集,鸟儿鸣叫声也时时变化。

我们过了“德政坊”,走了大约八百米就到了蚕房院子,这里还没建好,唉!真是走了狗屎运,没关系,还有其他景点,我在心中暗暗自念,到了神道碑,真是壮观,一座高几十米的碑立在这儿,让我忽然觉得自己好渺小,像蚂蚁那么小,而神道碑就像一个巨人,只要“巨人”一抬脚,我们就完了,参观完神道碑,我的心里忐忑不安。

来到了邓小平故居。房子真大啊!邓小平爷爷的家人也很厉害,对于我们来说,简直就是鹤立鸡群,叫人只能抬头仰望。罗盘田离邓小平故居最近,罗盘田真奇怪,一个个呈圆圈状,参观了翰林院子,邓小平爷爷小时候上学的地方,翰林院子的古筝声飘到我耳边,这里的古筝声不仅让人心旷神怡,似乎还让人在脑海中浮现出这样的情景:邓小平爷爷与同学背着古诗、课本,学习很认真,我觉得我应该向邓小平爷爷学习。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邓家老井和长廊美食。

邓家老井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奇,为什么说他奇呢?因为邓家老井的井水比平地面高出60厘米,井口呈圆形,井水冬天温润,有点暖,夏天甘甜,解渴,即使是干旱时期,这井里的水照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邓家迁入广安挖的,它的井水涓涓流出,终年不断,养育了邓小平和几百个村民,邓小平爷爷喝了这井水15年,直到他离开家乡,周围的村民现在都用上了自来水,但邓家老井仍在汩汩流出。

长廊美食里的伤心凉粉、凉面、辣子鸡……这些美食让吃货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让人不由想起了“翻身不忘毛泽东,致富更思邓小平”这句话。

【篇二:游览徐霞客故居】

徐霞客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了六十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是江阴马镇人,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马镇和其它两个镇合并成了徐霞客镇。

我们到了徐霞客故居,开始参观。我们先到了第一间房,里面是他在岩洞里探查的岩石,有钟乳石、水下石葡萄、铁矿、铜矿、铝矿等等。他在岩溶地貌研究方面已攀登了当时地理学发展的世界最高峰。我们接着参观了第二间房,里面是徐霞客的旅行线路图。他的足迹遍及了21个省市自治区,在30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步行,他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还看到了陪伴徐霞客长大的古井,和他自己种的罗汉松,这棵树已经450多年的历史了。然后我们参观了徐霞客游记碑廊,在湖边我发现了三只鹅,一只灰的,两只白的,我想抓住它们,鹅被我吓跑了,跳下水里游泳了。我一直在岸边跟着鹅,看到它们打开翅膀在欢快地歌唱。

这次游览徐霞客故居收获很大,我想像徐霞客一样,写一本《周阅行游记》。

【篇三:探访鲁迅故居】

幽深的古树,白墙黑瓦的房屋,推开门,“嘎吱”一声,仿佛走进了新的世界,我来到了鲁迅故居,来到了鲁迅生活过的地方。

外面是被无数葱绿树木掩映着的白墙黑瓦,里面却是木结构房屋,似乎还能够嗅到一点儿岁月的气息。啊!这就是那位大文豪鲁迅生活过的地方吗?一步一步踏进去,那些青石板砖闪耀着太阳的光辉,似乎在叹息着岁月的沧桑。哎!连这石板砖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鲁迅故居,真的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穿过天井,我们就来到了大堂,里面整整齐齐摆放着的桃木家具,似乎在庄严地宣告:这是主人们坐的地方。家具上精美的纹路,却已是百余年前流行的花样。时间已经悄悄改变了一切,就连大厅上摆放的挂画,都还是一百多年前那种红艳艳的牡丹,如今社会已经难觅踪迹。椅子上落满了尘埃,静静地躺在那里,也许是岁月将它们变得沉默。

走过大厅,木板房依旧是“咯吱咯吱”的响声,仿佛在抗议着游客们踩得太重了。我连忙放轻脚步,不敢惊动地板上的浮尘,将脚轻轻地抬起,又轻轻地落下,不留一点儿声音。夕阳从狭窄的门缝穿越而来,将我的影子照得又细又长,不知鲁迅当年有不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如果经历过,那又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感受。

鲁迅的故居,是那样的迷人,是那样的令人捉摸不透。那些高高挺起的古树,那些细细长长的斜阳,还有那些已经成为古董的家具,和落在上面的尘埃,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令我浮想联翩!

【篇四:曾国藩故居一日游】

娄底地区的景点有很多,比如新化的梅山龙宫、冷水江的波月洞、涟源的湄江风景区,这些地方我都去过,唯独双峰的曾国藩故居还没去过。国庆节到了,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参观了曾国藩故居。

10月2日早晨,爸爸妈妈和我从娄底出发,我们坐了三个小时的汽车,才来到双峰县荷叶镇的曾国藩故居——富厚堂。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大池荷叶,碧绿的荷叶层层叠叠,香气四溢。走过长长的青石板路,两边是绿油油的草地,我们来到了富厚堂。一进正堂,神龛上写着“石柱高勋”,导游说古时候的字是从右往左、从上往下念的,所以应该念做“勋高柱石”,这是曾国藩60岁生日时皇帝赐给他的。对面墙上挂着“肃雍和鸣”的匾,是曾国藩自己书写的,笔力刚劲有力。

从正堂往左走,可以看到蒋中正和毛泽东的题词,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曾国藩的敬佩之情。再往左走,有曾国藩写的家书和百年家族的兴盛史。走到大厅,我们看到了一块巨大的匾,上面写着“笃亲锡祜”,它的意思是要我们好好对待自己的亲人,上天就会赐予我们幸福的。穿过大厅,我们来到无慢室。无慢室是曾国藩接待客人的地方,他告诉家人不要怠慢别人。最左边是藏书楼。藏书楼里的吊书筐很有趣。一个竹筐被一根粗粗的绳子吊在半空,拉动绳索,竹筐可以从一楼升到二楼,这个竹筐是为了方便搬运书本的。曾国藩可真是用心良苦啊!

从左侧出来,穿过绿树成荫的后山,我们来到了思云馆。思云馆是一栋独立的房子。曾国藩曾作了一幅对联挂在大门的两边,有“望云思亲”的意思。站在门口可以看到不远处有一面大大的“帅”旗悬挂半空,一阵风吹过,“帅”旗迎风翩翩起舞。

从思云馆下来,我们实在太累了,就在水上凉亭休息。那里柳树成荫,凉风习习,芙蓉花盛开,正是休息的好地方。

我们最后来到了富厚堂的右侧,参观了富厚讲堂。富厚讲堂的门虚掩着,我们推门进去,里面摆满了靠椅,墙上挂着一幅竹子画,这里是用来宣传曾国藩精神的地方。穿过富厚讲堂,我们来到了欧阳夫人的卧室。卧室非常简单,里面放着木床、木桌,蚊帐上布满了灰尘……

夕阳西下,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曾国藩故居。

曾国藩故居真是耐人寻味,意义深远,让我受益匪浅啊!

【篇五:举起心中的团旗——访邓小平故居有感】

你谱写的,是一片江山如画;你开辟的,是一片焕然一新!

——题记

怀着对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的邓小平爷爷的伟大崇敬和好奇之心,我来到了邓小平故里——四川省广安市。

这个坐落在郊区的国家级景区,被称为国家一级园林,身处郊外森林茂密之处,周围覆盖着葱郁的亚热带植被,是座占地830亩的生态纪念园。据介绍,总面积约3。19平方公里,园内绿化率80%以上,令人心生敬佩,不禁肃穆!

其中著名景点有邓家老井、邓小平铜像广场、邓小平陈列馆。首先我看到的是故居陈列馆。它坐西朝东,背对高山,面向庄稼地,四周环境清幽庄严。还有江泽民主席亲笔题名,馆名铿锵有力,熠熠生辉。

跟随历史的脚步,我来到了邓小平铜像广场,广场四面的环山宛如一把巨大的座椅,而邓小平铜像就坐落在环山中间,庄严肃穆。广场占地约一万七千多平方米,中央的铜像高2。5米,重约1。8吨,纯铜打造。铜像上的邓小平面容温和,微坐地注视着家乡的远方,眼神深邃迷离。他身着朴素,是家乡老百姓的一员,却拥有着建设祖国的魄力,引导中华人民走出困境,这把座椅体现了邓小平爷爷的情感和人格,是对他性格、生活和人品的最好赞扬。

接着向前,就到了著名的“邓家老井”,下了台阶,映入眼帘的是一汪清澈的池水。清凉的井水向外溢着,经久不息。据详细资料记载,邓家老井是明朝时挖掘的,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井口直径约一米,水面高出地面60公分左右。这井水终年充盈,正所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地村民几百年来都在喝着这口老井里的水。世世代代子孙的生活都离不开这口井,邓爷爷就是喝着井里的水长到了15岁,才走出这个小村子,走向中国。

这一行,让我看到了邓小平爷爷为建设祖国和改革开放辛苦奋斗的一生,和为革命、社会主义事业所流的血和汗,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邓小平爷爷这位伟人的光荣事迹以及为中华民族做出的伟大贡献。

这一行,更让我知道虽然战争年代的硝烟在像邓爷爷一样的领导人以及无数先烈们的顽强御敌中散去,侵略者早已被赶出华夏国门,但民族耻辱永生忘,忧患意识高于安逸。如今的和平与富裕是多少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他们,在最美的年华里用生命力挽民族的命运,用大好的青春守卫着祖国的家园。

寻访红色足迹,瞻仰邓爷爷的故居,让我们举起心中的团旗,弘扬红色传统和伟大的民族精神,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