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直面困难】
勇气,是在急流中依然不动的磐石,是在疾风中岿然不动的松,是在风雪中傲然挺立的梅。对于我们,直面困难就仿佛是逆境中的一盏灯,照亮通向成功的路。
居里夫人在坚持不懈后终获成就。作为一个女化学家,她无时无刻不在忍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嘲笑与压力。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她仍是在实验室中搅拌着大锅,默默坚持着进行研究,盯着冷嘲与热讽。终于,在用尽了成吨的沥青矿渣后,她终于提取出了0。1克镭。获得了诺贝尔奖。在困难的海洋中,居里夫人用坚持的决心与恒心直面它,挑战它,这是怎样一种信念与精神啊!若没有了这些,世界上可能就将消失一种元素;但它直面了困难,她做到了,也因此被后人以她之名命名新元素,永垂史册。
在轮椅上,霍金三根手指开拓了宇宙学的新天空。虽然他近乎全身瘫痪,身躺轮椅;虽然他只有三根手指可动,无法说话,无法行动;虽然他的形象曾被无数人嘲笑;但他用内心的不屈与决心直面了困难,从特制的键盘到用以说话的语音合成器;从坚定的决心到他不放弃的坚毅,他击败了困难,也取得了成就;从无人知晓到举世闻名,《时间简史》不仅让他声名远扬,也在宇宙学开拓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在物理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可以说,是直面困难的坚定不移,让他取得了如此成就。
直面困难,如风雨中一缕阳光,如深渊中一道台阶,又如黑暗中一盏灯火,让千千万万的人在逆境中取得成功:爱迪生屡败屡战,千次实验后发现了合适的灯丝;贝多芬纵然失聪仍创作数部交响曲,《命运》、《欢乐颂》仍在今天回响;司马迁虽受腐性,内心的决心仍使他完成《史记》,赢得尊严与英名;鲁迅弃医从文道阻重重,他仍以笔为剑杀出文学界一片新天地……纵观中外,多少人在困难面前直面它,坚定不移,取得了成就;又有多少人在困难面前退缩,一蹶不振。因此,只有直面困难才能成功。
“困难是成功的垫脚石”这话一点不假,正如风雨过后见彩虹,只有直面了它,困难才能为你所用,将你的人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篇二:直面困惑】
世人在面对困惑时,无外乎两大结果。一种是解惑,另一种则是麻木。至于哪些结果更多一些,我一直都认为,困惑和麻木更大程度上属于前因后果的关系。
在处世哲学的观念中,有“入世”和“出世”的观点之分。前者是积极的,后者是消极的。为什么会有两者区别,我认为正是对待困惑的方式。“入世”的积极向上使困惑豁然开朗,但“出世”的颓废逃避也导致其继续消极,继续困惑。
面对旧中国社会的怪状,鲁迅先生困惑了。他“彷徨”,他“呐喊”,“狂人日记”震惊神州;面对现行教育制度的畸象,韩寒同学困惑了,先以一个中学生的名义穿越那“三重门”,后来又把思维定格在不变的“零下一度”,也激发了不少同龄人与他一起振臂高呼,“像少年啦飞驰”;面对当今文化界的种种丑态,余秋雨先生困惑了。他辞去实际官职,轻装上路,进行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在行程里作下“山居笔记”,在人情冷暖中领受“霜冷长河”,在古文明遗址边“千年一叹”,最后感悟出“行者无疆”。但是,怪状依旧延续,畸象仍然存在,丑态还在显现。鲁迅先生早已作古,不必再去惊扰他伟大的灵魂;韩寒同学不再愤青,弃笔改作了赛车手,余秋雨先生也放弃申辩,独自揣测下一站路行何处。
曾经的斗士不再抵抗,曾经的智者不再雄辩,曾经的困惑继续困惑,曾经的麻木依然麻木。人生最大的悲哀也在于此,在于面对困惑的麻木的继续,在于面对麻木的精神的僵化。面对麻木的笼罩,“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的屈原大夫投入汩罗江;面对麻木的笼罩,孙中山先生依然发出“天下为公”的呼喊;面对麻木的笼罩,鲁迅先生的文章始终如航标灯般清晰。
我们应该如何?是选择麻木,还是选择抗争,“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们应该如何?是乖乖地闭嘴,还是对困惑的现象提出质疑,“真理只有一个!”
生活如此,社会已然,困惑依旧。这些都是在短时期内无法改变的现实。我们要改变的是自己的思维方式,要去正面现实,坦然处之。
我们拒绝麻木!
【篇三:直面人生】
当问世已经化为尘埃,当理智为莽撞所侵蚀,当不解与误会代替友谊。当友善的春风充斥的恶毒的沙。当偏见与傲慢刮的嗖嗖的冷风。
我所尊敬的我期望的都献出狰狞的獠牙,当昨日只有秋水的回忆,朋友远离,身旁尽是萍水相逢的路人。情归何处,曾经是乐园。我哭了,你们酣畅淋漓,那么的痛快。想返璞归真,回忆爱是什么,回忆朋友的亲密无间,回忆儿时谆谆教诲,回忆母亲的皱纹与老茧。
哭是罪幸福的事,哭有时也是信念。我爱过所爱之人以离去,祝福在心中,孤独在心中。
我知道直面人生,我知道无论怎样落魄,良知要存。我要做幸福的人,用泪水浇灌干渴的花朵。
【篇四:直面挫折】
是什么让司马迁不顾肉体上的折磨,让坚定的信念还原历史的真实!
是什么让贝多芬不被病痛打败,开创了充满生命豪情的《第九交响曲》!
是什么让爱迪生不顾一次又一次失败,将人们带进先进的电气时代!
是直面挫折的勇气,是它让人不畏艰险,向着真理迈进;是它让人们不惧病痛,永远顽强拼搏;是它让人们不怕失败,向着真理奔跑。
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有一个坐在桌前奋笔疾书的身影为人们所传颂。他遭受过宫刑,受到过嘲讽,但他把所有苦痛独自吞咽,把所有悲愤化为力量注入手中的笔,在阴冷的地牢里,他秉笔执书,以坚强为笔、血泪为墨,书写那段辉煌的历史。多年的忍辱负重只为心中那本永远的《史记》。司马迁,这个玉一般的男子,经历了无数“打磨”,内心始终葆有一种勇气,始终以直面挫折的方式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用最真实的笔触还原那段历史,成就了自己的梦想。
一曲《命运交响曲》,展现了贝多芬直面挫折时的大无畏精神。贝多芬的双耳相继失聪,他无法聆听大自然最美妙的乐章,无法理解别人对他的嘘寒问暖,他甚至听不到自己创作的乐曲。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是多么残酷。然而,这些又怎能打垮这个不羁的年轻人?无声的世界阻隔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听不到钢琴声,他用嘴叼住木棍抵在琴上,以木棍的震动判断节奏的快慢,自身的不足使他付出更多的时间训练,手在琴键上快速地跳动,手指发烫,沾一下水,再继续;昏黄的灯光下,他手执羽毛笔,笔下流出一串又一串音符……于是,无声的世界里渐渐有了春的温暖、夏的活力和秋的收获。直面挫折,以蔑视的姿态面对困难,贝多芬凭借内心的坚强战胜了自我,成就了一首又一首名曲。在命运的洪流中,他以坚强为桨,勇气为舟,逆流而上去追寻美好的希望。
爱迪生,他的成就就好像一束光,照亮了人类的未来。而他的直面挫折的勇气,则更像一座灯塔,指引人们驶向正确的方向。
爱迪生一生做了无数次实验,试验了两百多种电池,一次又一次失败后,他却总能扬起笑脸说:“没关系,至少我已经知道有多少种电池是不能用的。”接着,便又投入到无止境的实验中。最终,他以实际证明了他的努力没有白费。
直面挫折,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远大理想,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与坚强,是“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远大抱负。
让我们凝聚直面挫折的勇气,向着成功努力。
【篇五:直面人生】
忆往昔峥嵘岁月愁,几曾彷徨,多少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多少底层人民散发着熠熠光辉。他们懂得了生活,期待并实现着人生的价值。
曾经断水横流,多少国人甘当俘虏,多少封建社会的群众麻木冷酷,他们被生活吞噬了心智,掠走了灵魂。于是毛泽东高呼:“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是啊,每个人起初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一样的,然而生活改变了他们。有人选择直面人生,甘为孺子牛,有人贪图享乐,追名逐利并乐此不彼着……
不同的生活体验着不一般的经历,铸就着迥然不同的精神世界。于是,生活告诉我们:不管前方是山重峰叠的崎岖之路,还是莺歌燕舞的融融之景,不管要经历风雨,抑或沐浴阳光,总要直面人生。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由同及异,若有似无,是甘甜的露水亦需要敢于尝试,是雄壮巍峨的巅峰亦需要肯攀登。生活这锅五味汤会向你转述:一路行来,一路坎坷,一路奔波,一路饮啜,思绪翻滚涌动的波,墨色渐次班驳开来,铺展出半卷情愫,打湿了满纸的回忆,不待离殇,须直面!
历史的浪涛声中,或许鲁迅领悟,做到了。于是,高声呐喊:“忍看明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他手执笔杆,刺向敌人的咽喉,脱下白衣大褂,才真正救民于封建束缚的牢笼。眉宇间,他透着一股钢毅,一股正义,在黑暗的社会面前,惟他独醒,他用笔纸写下,好似匕首投枪,敲打着沉睡着的人们,让他们从梦中惊醒。慢慢地,有人揉醒了睡眼,看到了污浊。在他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猛士站上了历史的舞台。敢于正视淋漓的战场,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这一切,让他看到了希望。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时间的流逝会洗去岁月的痕迹,会抹去历史的尘埃,然而他——将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
就像张洁说的“每个人都必有一块由他自己耕种的土地。”我们来人间是为了承担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
【篇六:直面现实,诗意栖居】
丰子恺曾在《豁然开朗》中说:“倘若你想爱,生活处处都可爱;倘若你想恨,生活处处都可恶;你想感恩,处处可感恩;你想成长,事事可成长。
在我们碌碌无为,为了生计而奔波不息时,别忘了,生活不仅有现实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捡垃圾的妇女,在间隙时与书中好友对话谈心,享受诗意的熏陶。而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回归书本,诗意栖居呢?
直面现实,不论尘世的聒噪;诗意栖居,静心自我的修身养学。一代宗师钱钟书先生,早年于清华园一角,秉灯夜读,无论外界如何吹捧,他始终坚守内心的宁静,一本书足以让他涤洗世间的污垢,他坦坦荡荡面对现实,潇潇洒洒抒发诗意。
而后,记起那个投身自然的画家李可染。可染先生崇尚自然的“真美”,不讲究华美的堆砌,只追寻心中的绿意。尽管当时的画家不赞同其画思,李可染先生仍于嘈杂中另辟蹊径,独树一帜,终成大家。
直面现实,不贪富贵财物;诗意栖居,不恋彭泽县帽。还记得那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吗?曾几许,他毅然摘下官帽,回归田园;曾几何,他怅惘哀伤,不知所措。之后的之后,他看到了心中的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纵然残酷的现实将他打入万丈深渊,他依旧访寻桃林,品淡酒,嗅寒菊,诗意的栖居。
记起史铁生曾说:“既然苦难把我推到了悬崖边缘,那就让我在这崖边坐下来,赏峭壁下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是什么力量让史铁生赏烟霞,游地坛?他那颗诗意的心不可或缺。现实残酷的致使他残疾,而他却用诗意的心点亮黑暗,粲然前行!
直面现实,不倦绕绕红尘;诗意栖居,奔赴漫漫黄沙。三毛,为了抵达梦想的彼岸,与丈夫荷西奔赴撒哈拉。在黄沙飞舞之地,她做了她的“素人渔夫”,看到了那株依米小花。诗意的栖居,三毛完成了期盼的梦想。她曾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态,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沙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试问,若非一颗诗意之心促使,世间能有几人心无顾忌的走向撒哈拉,能在黄沙中沐浴阳光呢?
人生如一股溪流,承载着太多的残枝与落红,带着他们飘零远方,而那海底的磐石,纵使急湍飞流,仍直面现实,任风落雨惊,也自是一片诗意栖居于水底,静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