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高中作文 高一作文 遇见杜甫
遇见杜甫
发布时间: 2024-10-09 23:54
阅读:

【篇一:遇见杜甫】

“李杜诗篇万口传”,如今依然有很多人在读杜甫的诗。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杜诗,亦或喜欢上杜甫这个人。当杜诗受到了历代诗家“奇才奇气”、“立言忠厚”的赞叹之后,多数现代人倒觉得他为人太消极,所作之诗风格太沉郁,太消沉。

那么,杜甫果真如此吗?

是,却也不全是。离了沉郁便不是杜甫,可他的一生又怎是区区“沉郁”就能说尽的呢?张爱玲曾说:如果你认识以前的我,或许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如果你读过青年的杜甫,或许便能理解那份沉郁,那种一个人对一代江山的守望。它注定是满腔悲凉。

想便知:他打小就老是哀叹,感伤吗?并不是,年青的他有他的拏云壮志,直指那个时代一个青年至高至伟的追求。他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现实偏偏不如他的愿---昏君当道,奸臣掌权,战火频仍,国破家亡。现实可曾给他退路吗?没有!他眼中,所见之处,满目皆疮痍。哪些“朱门酒肉臭”的人又哪里会知道,贫穷的人在粮食收获的季节都会发生变故,致使“贫窭有仓卒”。杜甫何尝不愿做一个畅快的诗人?但残破的江山,总争着入他的眼里,然后又流泻在他的笔端。

由少壮入残年,他的足迹踏遍河山,却也没能为那个时代做些什么。面对牵肠挂肚的苍生,只有无能为力。何不放下呢……这便是当代人们要问的吧。当现实令人绝望时,陶潜、太白、东坡都选择放下了,其身其心一道遁去。然而,或许是在受儒家氛围熏陶的家庭中长大,杜甫被深深地印上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印记。他所选择的,是在尘世间继续浮沉。无论是“常恐死于道路中”,或是处于“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尴尬处境。他始终无法释怀,无法撇开他心心念念的,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明苍生。

有人说杜甫愚忠,即使心中念着苍生,试问又有何人能知?何人能晓?可悲的正是,无人知,少人晓。甚至连他本人也感慨“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作为区区一个诗人,他的声音何其微弱。诗中的呼喊只能随着世事的秋风飘荡、湮灭。可他,仍用仅存的,微薄的一丝盼望,支撑着从青须乌发到苍苍白发。

我们既渴望有人代表义理和公心,却又对“知其不可而为”的坚守不屑一顾。是现代人太过苛刻了吧。

于天地苍茫间,于高台楼阁上,我遇见了一个,背影寂寥却顶天立地的杜甫。

【篇二:我心中的杜甫】

搔尽了白头,愁浸了时光。

杜甫,现代主义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一直怀着报效国家的远大理想。以前不熟悉杜甫的我,只知道他愁容满面,却不了解他为何而愁,本学期学了许多杜甫的诗,我知道他的愁是从何而来的了。“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句诗是杜甫老年时期写的,当时他正漂泊在外,好比一叶孤舟,但他依旧担忧着国家,忧到“雨脚如麻未断绝”还在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位把自己一生都倾注在国家中却始终得不到重用的人,就是我们学生也会为他感到可惜啊!杜甫想要在政治上取得成就,但老天就偏不让他完成心愿,混了几十年还是个小官,他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却无奈因为写诗而出了名。从某方面来说老天是不帮他,但换个角度,如果没有那些跌宕起伏、离愁别恨的时光,也就不会成就一个诗圣,一部史诗。

杜甫的一生,也不全是悲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他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之后,来到泰山。泰山是五岳中最气势磅礴的一座,“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明了杜甫的决心,他想成为一个征服泰山,征服人生中所有困难的人,充分展现出了他的豪情与气魄。这种积极进取的的心,使杜甫跨上了圣化之路的第一步。

就像阳光总会被黑暗吞噬,杜甫的生命流逝,成了历史长河中永远令人仰望的人物。在他临终前,写下一首诗,始终写的是他对未来社会生活的美好期望,士兵不再与家人离别,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恢复,永远是一个和谐社会。由此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到,杜甫究竟有多放不下国家了。

一阵风,激起了历史长河的波澜,留下了读不尽的一本书。

【篇三:游杜甫草堂】

今天,是我来到四川的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坐着小车车来到了远近闻名的“杜甫草堂”。

大家知道杜甫是谁吗?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我十分崇拜他。我之所以崇拜他,并不是因为他写了很多诗,而是因为他忧国忧民,上思报效国家,下忧百姓疾苦,即使在屋漏衾寒之际,心心念念的仍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我们这列“小火车”随着人群进入了草堂。依次穿过大廨、诗史堂、柴门和工部祠,便来到了杜甫住的房子——茅屋。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如今的草堂,不见杜甫身影,也不见迎客的繁花,只有一条长满青苔的石子小路,无声地凝视来往的游人。游人如织,或满脸含笑,自拍留念打卡;或一脸凝重,眉头紧锁,轻轻抚摸这里的一草一木,碑石题字;最惹眼的是我们这些从广州远道而来的小学生,静静地立在茅屋前,专注地听老师追溯草堂过往,杜甫晚年人生历程。

据说,安史之乱余波平息后,杜甫一家来到成都后,在好友严武的帮助下,住进了茅屋。我不禁仔细端详茅屋。茅屋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破烂——屋顶上的几块茅草不知飞到了哪去,发黄的墙壁被划破了,露出了条条竹子。屋子里面,也是一片冷清。唯一的优势是,屋子里还是挺大的。

时光倒回到风雨飘摇时的唐朝,在八月的一个深秋,狂风怒号,刮走了屋顶上的几层茅草。茅草到处乱飞,有的掉进了池塘,有的挂上了柳梢。一群儿童将茅草抢走了,杜甫因为年迈了追不上,倚着竹杖独自叹息。过了一会儿,天上下起了雨,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妻儿又饿又冷,唯一可以御寒的是一床盖了多年的布衾,又冷又硬的被子,早就被孩子蹬破了……杜甫晚年的生活可真是凄苦啊!可是即使这样,他仍不忘忧心天下寒士,在这里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怪不得人们叫他“诗圣”!

晨!漫步草堂翠幕荫,鸣蝉尽,群雁绮霞中。

依依不舍地走出草堂,我在心里默默跟杜甫说再见。但是他忧国忧民的精神正在我心里生根、发芽,也将在无数个少年的心里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

【篇四:诗人杜甫的作文】

你就像那冰冷的北极星,以你那孤独而深刻的情怀给中国诗坛增添一份奇特的炫彩,给中国历史一个永不磨灭的记号,历史将记住爱国的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以看出他早已与国家融为一体,与国共忧喜,国衰则己愁,国强则己兴!俄风云倾定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惨淡的天气昭示着惨淡的心情,忧愁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与崇高理想,打动着每一个人。

历史将记住豪迈的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站在泰山之下,仰首望去,山势峭拔,直冲云霄,一轮红日顶于山上,九片浮云随风飘,此时,杜甫早已心潮澎湃,在他心中,这山也是渺小的,它就好比一座更高的山,他有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他就是历史上一个豪放的杜甫。

历史将记住重情义的杜甫。杜甫与李白是挚友,他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为李白吟不平。用“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写出与李白离别时的悲痛之情,“李杜”是家喻户晓的词组,他们的感情也是至死不渝,但却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爱好,迫不得已只能匆匆见过又匆匆离去。在寂寞中,杜甫的情感又有几人能懂?

杜甫是悲惨的,杜甫的一生,是史也是诗,他付出毕生心血忧国忧民,而他却得到的是一生坎坷。其实,我们对杜甫很同情。他与好友李白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有同样的才华,可实际上,杜甫比李白的才华高出很大一个台阶。并且他心怀远大理想,希望考取功名,造福百姓,报效祖国。但事与愿违,十年应举,皆名落孙山。之后,又爆发了安史之乱,追求功名的心一再破灭,还过着流浪的生活,他切身悲痛的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让我深刻感受到他在战乱中的流离之苦。战争结束了,杜甫带着妻儿回京,继续为朝廷奉献,但却被一直排挤。最终,在公元770年,杜甫病死在一条无名的小船上,年仅59岁,且当时杜甫的诗句并没有广泛流传,就这样默默地走完了他孤独坎坷的一生。

这就是杜甫,一位不计身家的人,一位心怀天下的志士,一个当之无愧的诗圣,历史将永远记住他。

【篇五:诗人杜甫的作文】

微风轻轻地吹拂过你的衣襟,在风中翩翩起舞,却难掩你的赤诚之心。

读书游历一一《望岳》

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时,这正是杜甫少年时期,去洛阳参加进士科考试。二十四岁时到山东河北,在泰山脚下定居。当杜甫来到高大巍峨的泰山时不由得被这山的神奇秀丽所吸引。泰山在群山环抱当中显得依然卓然独立。杜甫发自内心的豪情壮志不而生,想要为国家做出巨大奉献。站在远处望泰山连绵不断,细望泰山时神奇飘渺。正如所谓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满足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想法,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态度。杜甫十分赞叹这绵延不绝的.秀美和神奇的飘渺。

陷安史叛军中——《春望》

在唐肃宗开元年间,唐朝当时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巨大的战争——“安史之乱”这场战争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全国上下百姓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各个地方妻离子散,处处民不聊生。当时长安已经被叛军攻占,而杜甫却被俘虏。杜甫望着长安城,尽管山河依旧,但草木杂生,杜甫为此十分伤感。虽然写的是美好的景象,但是乐景写哀情。杜甫已经有许多年没有收到家书,很是思念家乡,为离别而怨恨,四时伤怀,苦闷沉痛。在消息段隔的时间里,烽火三月,国家破败不堪,家书难遇,妻儿生死未卜。饱经风霜过后的杜甫,青丝变白发,使杜甫对祖国的热爱,对国家的眷恋之情溢于言表。

漂泊西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肃宗乾元三年春天,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成都近郊住建了一个茅草屋。尽管这里很少有人出没,但狂风发现了它的栖身之所,就猛烈的呼啸着。茅草被吹得漫天飞舞,接踵而至。安史之乱未平,杜甫由身经历的遭遇,联想到战乱带来的国破家亡。之后这些茅草被群童抱走,杜甫也对他们的命运也表示同情。天气十分寒冷,孩子破被无法补救。四海穷困的社会现实,遭到夜雨的痛苦,杜甫却重新振作精神,振作了志气,去面对现实,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我知道,你的诗非常难懂,但我必须要读下去,因为只有读下去,才能理解你心中的赤诚之心。

【篇六:游杜甫草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诗出自于诗圣杜甫草堂写的绝句和春夜喜雨。在成都,我来到了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坐落于成都高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成都时的故居,听说是为避“安史之乱”而和家人来到了这里。

草堂位于整个景点的中间靠前一点,屋子里十分简陋。它是用竹篾交叉搭建而成,外面敷上一些泥巴,这就成了墙壁。屋顶上盖着茅草,这就成了个房子。茅草房里有客厅、卧室、厨房和书房。真是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啊!但是房子的面积不大,可能就和我家的客厅差不多。可见,杜甫的住宿条件比较差,因为那个时期已经有砖头房了。而茅草屋经不走风吹雨打,很容易倒塌。但杜甫在如此艰苦的生活下,却写出了两百多首诗。

这里环境优美,是写诗的好地方。周围全是高大的树木,挡着八月毒辣的太阳,花儿尽情地绽放,蝉儿也高声地歌唱。偶尔一只蝴蝶从你身边飞过,颜色也依然那么漂亮。最让我惊奇的是:有一只小鸟嘴里叼着条虫子站在小路上呢!

在草堂博物馆中,我还认识了其它的十二位著名诗人:屈原、陈子昂、王维、苏轼、白居易、李白、李清照、辛弃疾、陆游、黄庭坚、陶渊明、李商隐。

“桃花一簇无开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杜甫在草堂如此简陋的环境下,坚持自己的信念与理想,创作了这么多诗,与现在舒适而优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相比,我们应该感动多么的幸福!而古人这种在人生逆境中奋发向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和学习!所以,如今这里,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供五湖四海的人们来参观和学习!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