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学做一道家乡菜】
除夕是辞旧迎新的好日子,到处洋溢着热闹的气氛。我们一家人们聚在一起吃团圆饭,辛苦奶奶为大家做了一大桌丰盛的食物,有羊肉火锅、蒸肘子、红烧鱼、红烧肉、猪肚炖鸡、红枣桂圆炖老鸭等等,就是没有小菜。我问奶奶:“过年不能吃小菜吗?”奶奶笑我傻,小菜一般都留着最后炒。原来是这样,那我主动请缨,大显身手来炒小菜。
小菜炒青菜,是爷爷自己种的,青菜书名芥菜,是一种营养成分非常丰富的蔬菜。我做好炒菜准备,奶奶在一旁指点。奶奶先把青菜洗干净,在洗的同时在清水里面放了一点点盐。我纳闷的问奶奶:“奶奶,为什么要在清水里面放点盐?”奶奶笑着回答:“这样可以把青菜里的虫子清洗出来啊。”洗菜的同时,奶奶吩咐我接勺清水在锅里烧开,水烧开后,奶奶让我把已经洗好的青菜放置锅中焯水。我以为要很长时间,便去喝水了。
水才喝了一口,就听到奶奶喊:“瑾佗,快点过来,你这不是在煮汤嘞!”我连忙跑过去,左手筷子右手锅铲把焯过水的青菜捞出来放入准备好的冷水盆中。正在拍照的妈妈,看着我手忙脚乱的样子,真是哭笑不得。奶奶怕我切到手,麻利的把冷水中的青菜捞上来,挤干水切碎再用手挤掉多余的水分将菜放置碟中。在奶奶切菜的同时,妈妈给我科普做青菜时的注意事项:“焯过水后的青菜应立即浸入冷水中,以保持颜色和口感。如果不用冷水浸,青菜会因为开水的余温变的不再清脆,而出现烂烂的感觉。”
开始炒菜了,我烧好锅放入一大勺猪油,等猪油快溶解时,再将已经切好的青菜倒入锅里,锅里立马传来滋滋作响的交响乐。我很紧张,小心翼翼的用锅铲拨动着。站在厨房门口看我炒菜的大人们都哈哈大笑。我感到自己脸红耳赤,我不能半途而废,我认真的继续翻炒。接下来放食盐,奶奶不断的强调:“别放太多!”我放了一小半勺盐,翻炒了几下,用筷子夹了一点点试味:“嗯,有点淡。”我又加了一点食盐,再放了一点干辣椒粉,经过几轮翻炒,一盘青菜便炒好啦。
我把青菜端上饭桌,大家纷纷表扬味道不错。我不好意思的笑着说:“我还担心做不好呢!”爷爷说:“这菜做得好,青菜就代表着‘亲戚平安’!”
我们一齐其乐融融吃年夜饭,窗外传来阵阵烟花声,预示家家户户都在欢欢喜喜团圆美满过大年。这种幸福的感觉真好!
【篇二:家乡菜】
炖藕汤、熬麻糖、腊肠肉是乡村最典型的菜肴。每年春节,是家乡人气最旺盛的时候。剪窗花,塞香肠、杀猪宰羊,还会做上这儿最好的土菜。
今年春节,全家去老屋过年比较晚,家乡一片寂寞景象,也难怪,过年开头几天的热乎劲已清闲了许多,奶奶挺热情的在村头上就大呼小叫,忙着招呼我们进屋来得匆匆,吃得也匆匆,我们吃的第一顿早饭,是民间最普通的早饭——一碗豆浆,两块糍粑蘸糖。
家乡是渔米之乡,水田多,藕也产得多,那儿的粉藕,白莲藕是家乡最有名的特产。亲戚串门,吃到我从老家带回的藕没一个说它难吃,城里市场上的一些藕,吃起来如嚼老树。老家的奶奶熬的藕汤最养人,最好喝,除了奶奶的手艺好,主要还是家乡产的藕好。农村人认为汤熬得越久,汤越稠,才是好汤。奶奶用塘里挖出来的新鲜粉藕,用土罐熬上半天,那汤我最爱喝。我家常用在老家学来的方法熬藕汤,用来招呼客人,每逢别人夸奖这道菜时,我就会自豪地说:“这是我家乡的藕。”
由菜肴说家乡,过年的腊狗肉不得不提,家乡过年总要来上一锅腊狗肉,块大味足。
小时候,每年在家乡过年,腊狗肉绝对是不能少的,不过,腊狗肉一般在晚上才吃,听爷爷说:当年,朱元璋大军穷追猛进,迫使陈友谅向南边逃跑,陈友谅部逃到监利时已人困马乏,当晚,陈友谅的援军赶到,人们为了帮助这位农民起义的领袖开辟新的根据地,纷纷在后方支持,那时正值冬天,狗肉被老百姓用来给将士补身体。后来,陈友谅死后,家乡吃腊肉也成为大家餐桌上的一道风景。腊的狗肉,筷子一扎,油就吱地冒出来。家乡的狗肉,我可以肯定是最好的。
地地道道的家乡味,就是家乡菜,吃在嘴里,浓浓的家乡情就这样溶化在心里。
【篇三:介绍我的家乡菜】
记忆中有一缕清香,那是思念的味道。
心中对家乡菜的挂念深极了,也曾多次尝试过烹制,可终究模拟不出那种味道啊!多年的异地生活似乎已有几分淡忘,但也更增加了几分怀念。朦胧中,那股熟悉的味道又彷佛萦绕在心头。
“奶奶,再给我尝一口,还有没有?”“怎么不多弄一些呢?”这是儿时逢年过节时最熟悉不过的生活镜头。几个孩子围着奶奶手中的那碗鱼糕转,目不转睛的盯着又吵着嚷着让奶奶塞一口在自己嘴里。每逢喜宴上这也成了宴席上的主菜,无论大人小孩对此都情有独钟,百吃不厌。鱼糕是家乡盛行的一道菜,无论是色香味都是无可挑剔的。它的主要材料来源与新鲜的鱼肉,奶奶说过:“鱼肉的精华成就了鱼糕的鲜美。”可见的选材的谨慎性。这炖的火候可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鲜美之本可就靠这火候了!”这也是奶奶多年制作的老经验了。
如今,奶奶依然硬朗,制作鱼糕的技术更是不在话下。逢年过节,她老人家总是亲手做鱼糕,甚至堆满整个保鲜箱,就盼望着哪天在外地工作的儿女回来能马上尝尝家乡菜,过足食瘾。奶奶是上个世纪走过来的人,经历了社会的动荡局面,对于每次的烹饪食肴的机会总是倍加珍惜,这也许是来源于老人家那不寻常的经历吧!
随着家人在异地生活多年,却依然无法忘却这道家乡菜,纵使再多的美味佳肴也比不上它,也许源于内心深处那份独特的情感。所以每一有机会回老家时就总会抓紧吃的机会,即使只是短短的几周,也依然乐在其中,美在心里。今年春节爸爸回老家了,来时奶奶硬是将家乡小菜塞满了三个大包,足有百斤,但爸爸依然是鼓足劲儿把它们带了过来,心里洋溢着一种温暖。吃着新鲜的鱼糕,心里美滋滋的,“在异地依然能尝上家乡菜是一种福气”这是我最深的感慨,心中那几分幸福的暖意在血液中奔腾,在鲜美的鱼糕中彷佛看到了老人那一颗欣慰而又满足的心。
香味缭绕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奇特的味道,那叫思念。
【篇四:家乡菜】
回想起来,来到太原求学已经有一年了,每每想到家乡的时候,总是会忆起奶奶,和奶奶做过的那些饭菜,那些平淡却沁人心脾的饭菜,想到此,我的思绪便同泪花一起漂浮,长久留转……
从小我们便跟奶奶一起生活,想想我刚出生的时候,奶奶应该刚过半百,而今,奶奶该有63岁了吧。无数个晨昏,奶奶就抱着我、推着我、牵着我,在家门口的广场上玩,教我说话,带我学步。现在啊,我也长大了些,奶奶呢,也衰老了不少,岁月,这把无情的刀,在奶奶的脸上划下斑斑皱纹,鬓角的白发一定是为我而生的吧?她,还好吗?……
那是2016年的春节,天还没亮,奶奶就悄悄地迈进厨房,为了不吵醒还在熟睡的邻居,奶奶轻轻地从冰箱里端出前一天就拌好的肉馅儿,费力地取出盛面的瓷盔子,开始了悄无声息的忙碌。她用树皮一般粗糙的手,使劲和着那团不听话的面团,她用了好大的功夫才将面团揉成一条,然后,又娴熟地捻成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小面团,接着,那双粗糙的手在面团上压了一下,面团就乖乖地变扁了,那双沾满了面粉的手,几经灵巧地摆弄,一个个胖鼓鼓、俏灵灵的饺子,就诞生了……
那顿饭,我们吃得特别香,一家人围着大餐桌,一团团热气腾腾缭绕,宛如一片白色的云朵盘旋在上空,一双双筷子仿佛是家庭和睦的象征,融融的欢笑仿佛可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顿时觉得:我真的很幸福!
在来到太原学习的日子里,思乡是经常的事,每当想到家乡,奶奶在厨房弓着腰,握着擀面杖,银发飘飘,汗水涔涔的沧桑画面,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奶奶,你是一座屹立不倒的山峰,而我就是在你山脚下的一棵小树,即使我不能时刻拥在你怀里,也能时刻感受到,家乡饭菜里,那股具体的沁人心脾的温暖和馨香……
【篇五:家乡菜】
去年暑假,爸爸带我去远方旅游,每当走进餐馆时他总要点几样家乡菜品尝品品尝,我明白那是因为这样可以缓解对家乡的思念。
在异国他乡还能吃到家乡菜,真的是令人兴奋的事,可我总感觉菜里少了些什么,没有家乡的地道。
家乡最常吃的就是冲菜。它是用青白菜做成的,把青菜洗干净后,放入锅中烫一会。再拿出来晒一晒,采用独特方法腌制,最后放入调料,一道美味的冲菜就做好了。腌好的菜是蜡黄色的,晶莹透亮,汁水溢出来了,看着就让人直流口水。你可以看,但千万不能把鼻子贴近去闻呀,真正做好的冲菜是非常辣的,闻一闻就会直流眼泪,鼻子流鼻涕,像吃错了药似的,很难受。所以在我们家乡有一个说法,只要谁做的冲菜辣,谁就更厉害了,外乡的人总是只能吃一点。只要是在这里土生土长的人都爱吃冲菜,因为是吃着它长大的。
另一道家乡菜就更不可忽视了,鸡蛋糕。它是我们家乡独有的一道菜,是喜庆的象征,每当谁家过喜事或过年过节时,桌上总少不了这一道菜,而且习惯把它放在桌正中,意思是说鸡蛋糕是主菜。所以在我们家乡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又有鸡蛋糕吃了’,是指村里又有喜事了。
鸡蛋糕是又叫‘年糕’,是用多种材料组合在一起做成的,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表面还有一层‘红’,小巧精致,刚出锅的鸡蛋糕是最美味的,香软可口,回味无穷。咬一口,爽口及了,地道的家乡味回绕在嘴唇中。
鸡蛋糕的制作方法很复杂。先要把瘦弱搅碎,放入香秘制的调料腌制。再把生鸡蛋,豆粉,和瘦肉放在一起搅拌。也可以加入少量水果碎末,那样会更可口。最后把他们放到蒸笼里用旺火蒸,火候也是有讲究的。
还有一道起特的菜,便是豆腐乳了。豆腐乳的味道有点臭,而且还长了许多霉菌,白酶。这就不能不使人感到惊奇了,有霉菌的东西怎么能吃呢。科学研究表明,这种白酶对身体是无害的,对人体合成氨基酸有益。它吃起来风味独特,老少皆宜。做豆腐乳剩余的东西叫做豆腐渣,经过秘制后也是一道美味佳肴。
写着写着,一缕缕家乡菜的清香便回绕在鼻梁间,对家乡的思念渐渐变得更浓了。
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家乡的冲菜,家乡的鸡蛋糕,更忘不了生我养我的那片热土。
【篇六:家乡菜】
家乡的月最圆,家乡的茶最浓,家乡的酒最醇,家乡的菜,最令人回味无穷。
我是位客家人,从小离开了家乡梅州,跟着父母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开辟我们新的家。因为从小在这新的环境长大,对家乡的印象渐渐模糊。但在我的脑海里,那忘不了的是活跃过我儿时味蕾的家乡菜。
家乡菜很多都远近闻名,那些特有的风味吸引了不少人。其中最有名的一道菜就是“梅菜扣肉”了,是我爸这一代老客家的最爱了。虽然听起来这道菜似乎难登大雅之堂,但这道菜正代表了客家人勤劳俭朴的品质。
听我爸爸说,我们家乡的“梅菜扣肉”单是梅菜就有许多复杂的制作步骤。农耕丰收时,农民把芥菜收割起来,然后放到太阳下晒至成熟左右,再把菜拿到地面,排好,在上面撒许多盐。据我爸说,他们小时候就是撒完盐后用干净的脚丫不断的踩踏那些菜。踩完后,放到一个器皿里发酵到一个程度,便拿去蒸,再拿去晒……就这样三蒸三晒后,梅菜干现世了!
“梅菜扣肉”另一个主角是肉,肉要选肥猪肉“五花腩”。制作这道菜时,先把梅菜干洗净,切得细细的碎碎的,把肥肥的五花腩放盆子底下,梅菜放上面,蒸好久好久,肥肉的油渗到梅菜干里,梅菜干的香味浸到肥肉里,一揭开锅,热腾腾,香喷喷的梅菜扣肉出锅了!一盆美味可口的梅菜扣肉能吃上好久,因为偏咸,也不容易变质。夹一小撮到碗里,香味四溢,能扒上好几口米饭,那个滋味,要自己品尝才能懂。这样一道菜,体现了客家人的勤劳俭朴,是客家人的最爱。
在听我爸爸说起家乡菜的时候,爸爸一脸童时的乐趣、天真,还有包含的浓浓的思乡情。在我爸爸那个时代,并不能随心所欲的吃上“梅菜扣肉”,要等到过年才会宰猪,所以吃上一次“心头好”也得等过大年才有得吃。
其实在我看来,麦当劳、肯德基这些洋快餐远比这道菜让人迷恋。也许是因为我没有经历过爸爸那个时代,不能明白一道菜的来之不易;也许是因为没有与家乡接触,不能了解家乡菜的魅力;也许是因为现在的儿女再没有像爸爸那个时代那样艰难,不懂得家乡菜的可贵。但从父亲那留恋家乡菜的样子,我读出了家乡菜的十足魅力,我也爱上了家乡菜。
家乡的月最圆,家乡的茶最浓,家乡的酒最醇,家乡的菜最令人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