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琴声悠扬】
有很多朋友都邀请我去什么音乐会之类的场所。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同学邀请我去看她拉小提琴,就在温州大剧院门口——那是个呈扇形展开的建筑。透光的玻璃嵌在金色墙体上,台阶自上而下增宽。在阶梯中部的位置还有个小型喷泉,水只在傍晚才会喷出来。而我未能有幸登临——坐在剧院广场上用塑料椅摆的观众席里,我不知是啥滋味。当我看到同学上台时,真的差点没把午饭吐出来:死亡大波浪外加n层蓬蓬裙。往难听里说,就是杀马特在锯床腿。
后来我问起她,干嘛参加这个?她当时一本正经回答我,可以吃“全家桶”——老师请客。这个回答太过真实。
从那以后,我脑海里就自动添加了一条:表演=演员有好吃的。
最近,我又看到了类似的场景——这次是没有“全家桶”了。学校对面的公交站,有个人在弹扬琴。穿蓝色校服的学生在边上散布,大多都各聊各的。或是手捧各种油炸食品,吃着,像是看杂耍一样。
木制的扬琴,棕红色的漆很是亮眼。上面镂空刻了花的纹样,大概是牡丹之类的。就好似一把迷你古筝架在屏风上面。击琴的木棒子,倒是让我联想到“婴幼儿用品专卖店”里,用来敲玩具琴的小木棒。
击琴的是个老者,莫约五六十岁的样子。老人脸上涂厚厚一层白粉,脸颊两边涂腮红——那是扬琴演奏者的妆容。琴盒子里有张旧报,保存得很好。刊头下面印着黑白色的照片:一个年轻人,高高举起手中的击琴用的木棒,笑的很好看。老者击琴时,也在笑——在大冬天的学院路口。灯光,很是柔和。
也不知什么原因,老者一直在演奏一首曲子。圆头木棒击打着琴弦,琴音轻捷,在傍晚的马路边却有些不合时宜。乐曲的节奏很快,老者却异常从容。到曲子的高潮部分,他手的节奏依旧毫不慌乱。大概是他当年的成名曲。我瞥一眼路对面——教学楼也熄灯了。
琴边立了块白板,我瞥了一眼——这人是来讨钱的。一个很需要钱的人,竟也会这样从容。路灯闪几下,亮了——已经不早了,老者还是没有收琴。以背后的街道作舞台,他微笑面对行人。就像他从前在歌剧院里,目光交聚下那么好看的笑——对着木制的扬琴。
一份职业,忘不了曾经。
灯光散,一曲奏毕。老者将琴收进布套,和那份上了年头的报刊一起放好。眼神中的回忆与无奈,笑笑就过去了。这位老艺术家就这样背起琴具,转角进了居民区。我呆立在原地,无言。路旁火锅店的灯,亮了,红彤彤的。
从此,我每天都来瞅瞅。但路灯下的琴音没有再次出现。只留下悠扬的韵律,与老者从容的身影。
【篇二:悠悠琴声伴我成长】
我站在床前,默默地看着那把陪伴我多年的小提琴。已经五年了,虽然我快考十级了,回想起当年被妈妈像推进战场那样,拽着我长长的头发拎我进教室的情景,不由得再次深情地凝望着这把小提琴。从一开始的生疏到如今的熟练,我无限感叹。
七岁那年,妈妈不知从何处听别人说起有位教小提琴的老师十分的厉害。那时,我亲爱的妈妈正想着让我学一门乐器,正愁着不知去哪里学,听到这好消息,一大早就把正酣睡的我拽了起来。
一开始,我十分新奇,一回到家就抱着琴满屋子跑,练得非常勤快!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老师每天只让我们练弓,渐渐地,我失去了开始的新鲜感和热情度,对小提琴产生了厌倦感。
几个月后的一天,老师终于开始教我们拉曲子了,我无比兴奋,勤奋练琴。琴声也从开始的刺耳,变得悦耳,使人听人仿佛进入梦幻世界一般。
从此以后,小提琴成了我成长路上不可缺少的伙伴,努力也使我变得更加优秀。
在我的学习艺术的道路上,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妈妈的陪伴,妈妈的鼓励,才有现在悠悠的琴声陪伴我成长。
【篇三:隔壁的琴声】
昨天下午和晚上,我们都能听见隔壁在弹琴。这是多么有趣!我周围又多了一个喜爱钢琴的人。
这一户是去年才搬来的,是我家的新邻居。去年新做了装修然后又等了好几个月,搬进来是不久前的事。我还没有碰到过他们。听琴声,比我弹的好多了!只是偶尔弹错几个音而已。
我可以通过琴声来知道正在弹琴的人的心情。速度快又流畅的时候,说明他(或者是她)的心情很好;如果弹得慢,说明他碰到了难弹的曲子,或者呢就是心情不是很好。还有更好玩的:如果听到乓的一声就说明他没有耐心再继续弹了。这个“乓”的一声,是10个手指都砸在琴键上的声音。有时候,我会先听到钢琴声速度变慢了,紧接着就听见“乓”的一声。不一会儿就变得安静了。我过去练琴的时候也会这个样子的,哈!
我还发现,这些音乐可以改变我的心情。轻松愉快的钢琴声让我感到快乐,有的甚至让我提起了精神。“乓”的一声传过来时,我又觉得很好笑!
隔壁的琴声真是又好玩又神奇!妈妈说这户人家是刚结婚不久的,个子高高的一家人。我很想见见这个新邻居,跟他们问个好呢。
【篇四:琴声悠扬】
周末,我一个人去月河古镇玩。古镇很大,漫无目的地逛了半天,已然是黄昏时刻了。小巷的游人渐少,我倚着石栏,看夕阳正好,看廊桥古亭映在流水中央;花瓣一瓣一瓣滑落,落入水中打破倒影泛起淡淡涟漪;又闻古琴,仅几声不成调的音符,就让人心弦微动。我不禁安静倾听……
黑瓦白墙下,纤长的手指缓缓地拨弄琴弦,琴声缠绕着思绪,交织在耳边,一声声敲击着苦闷与心烦。缥缈的琴声声声入耳,像是在诉说古镇的过往,那百年前的繁华早已被人遗忘。
古琴,是老者的象征。其深沉的音色,和缓的曲调,就像是位经历岁月风霜的老者在缓缓诉说那逝去的时光。古琴自古被赋予修身悟道的神圣格调,古代的人们对于古琴的推崇甚至到了难以想象的高位。之前,我一直认为这不过是古代帝王文人的吹捧,到今日才些许明白这古琴的奥义。琴声本身醇厚深沉,旋律优美,可以拉回被世俗纷扰的心,让人安静品析山水,亲近自然,所以文人雅士大多都借古琴,逃脱人世间的纷扰,净化内心,来找回本心,重归自然。琴声悠扬,内涵宽广,正因为这样,古琴才会有这么高的评价,所以,自古以来,手指弹拨的并不是琴弦而是心弦,古琴的弹奏从不是表演,而是心与心的交谈。琴音悠悠,是历史的余音,也是心灵的倾诉。
在古代,世家公子们在弹奏古琴时,格外地神圣——斋戒,沐浴,焚香,净手——保持身心洁净才有资格弹琴。西汉时期文人们便认为“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这是古人给琴尊贵的地位。而至现代,这门古老的艺术像古镇的繁华过往,一般被人们淡忘,人们听的多得大多是古筝,古筝古琴一字之差,天差地别。古筝悦耳,古琴悦心;古筝声声醉我心,古琴悠悠定我意。若把古筝比作花旦,那古琴便是青衣。听古琴与听古筝不同,听古筝,则是听其音,而听古琴则是听其情,曲调不是不动情,只是没有到动情之处。玉指之下,丝丝琴弦,撩拨了谁的心弦,诉说的又是谁的流年……
修长的手指勾过琴弦,声声琴音穿过古巷。淅淅沥沥的雨丝落下,划过屋檐,伴着花瓣悠悠落在琴弦,琴音雨珠,一股忧愁缓缓蔓延,雨珠顺着琴身,滑落一地伤痕,敛音停弦,有余音绕梁,思绪飘远,淡淡忧伤!
撑把油纸伞,走在青石板小巷,淅沥的雨水打湿花窗,那声声琴音依旧在脑中回荡,连接着历史悠悠的过去,承载着百年斑驳的岁月。
【篇五:琴声悠扬】
我身边有许多好老师,他们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激励着我认真学习,努力向前。我们的音乐老师刘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一天下午,我放学后来到办公室写作业,隐隐约约听见形体室里传出“叮叮咚咚”的声音,那是钢琴弹奏出的美妙乐音。我起初无法静听音乐,但音乐的旋律是那样美,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到音乐中去:像流水穿过小桥,流过树林,流淌进夕阳的余晖……我听得沉醉了,又十分纳闷:“是谁在形体室里弹琴?”从此以后,当我每天放学来到办公室,都能听见那既熟悉,又动听的音乐,我老是在想:“这个刻苦练琴的人是谁呢?”
直到有一天,我在办公室写完了作业也没听见那动听的琴声,我奔到门前四处张望了一下,发现走廊上空无一人,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见。“哎,弹琴人今天应该不会来弹琴了吧,这么晚都还没来。”看来弹琴人没坚持下来,我感到十分失望。过了一会儿,形体室里传出了那让人盼望已久的“叮叮咚咚”声,听见了美妙动听的琴声,我也不禁对那个坚持不懈弹琴的人赞叹道:“就算事情再多,时间再晚也要坚持练琴,你真是好样的,我也要向你学习!”在赞扬弹琴人的时候,我也心生疑惑:“这个弹琴人到底是谁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见了那个锲而不舍练琴的人。那天,优美的琴声停下,我正好看见一个背影从形体室里走出来,那人高高瘦瘦,似乎像是刘老师,我追出去时,正好看见人影转过身来,原来一直在这里练琴的就是我们的音乐老师——刘栋才老师。一时间,我觉得刘老师特别高大,刘老师用行动教育了我。悠扬的琴声陪伴了我几十个下午,不仅让我静心学习,还让我学会了坚持不懈。在以后的许多日子里,每当我想偷懒,眼前就会浮现刘老师的身影,耳畔就会回响起那悠扬的琴声!
老师是花园里辛勤的园丁;老师是春天里和煦的阳光;老师还像是奉献温暖的火炉。虽然平凡,但老师在用自己的行动播撒爱与希望的种子,守望我们的成长。我祝福您,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