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给诸葛孔明的一封信】
孔明先生亲启:
幸会!
小生近来少闲,一日无事,偶阅书册,见一文曰《诫子书》,乃先生之作也。幸得拜读,竟似滔滔江水澎涌不息,向不说之情消矣。“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君子之言善哉!读书之士,非读书读书而已。不知“静”则无以修齐,不知“俭”则无以持家,何“读书”之有哉?思予之行,一得辄险,一失辄躁,意利誉得失甚矣,乃不静;见美欲得,喜新厌旧,好奢浮之物过矣,乃不俭。幸齿尚幼,不失改过之机,非则渐堕乱也!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先生初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乃心持淡泊宁静,更无旁鹜耶?思予之期中试,国文试毕,乃思已作之文不佳,而终日惶惶不安,致失利于算术之试。予不思静心而审,乃愈慌乱,遂惶惶又惶惶,终全盘皆输。顾予之试,并无他国,乃焦躁不静四字而已。却不应“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矣?予之母常言:“子之聪惠甚矣,但不细思静审而急下笔,遂常无缘于满分。”予尝不甚意之,今复思来,始如母言之善。乃谢先生之言,通予之七穹耳!
视君之文末,曰:“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乃忆昔孔子之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予虽尚黑发,亦知时日疾如白驹过隙,仍不免惰怠,好与同窗作言语之嬉。今日闻先生语之,乃悟。若不持勤勉,则业不精,行不成,老非游手好闲,而衰败枯残耳!向乃小生不惠,今既知理,定不负光阴矣!
敬颂钧安,书短意长,不悉。
刘佳艺奉上
2017.11.22
【篇二:历史将记住诸葛孔明】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我缓缓吟诵着杜甫的《蜀相》,思绪飘飞,一个两千年之前的人物,倏地跃然于我眼前。木雕鎏金,岁月涟漪,但他,永不会被历史的洪流忘记。
诸葛亮原本一介布衣,躬耕于田间。他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才能,著纶巾,摇羽扇,能谈笑间,使樯橹灰飞烟灭。却淡泊于名利,不求闻达于诸侯,隐居隆中,只好为《梁甫吟》。时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然志犹未已,三往以求,终于草庐之中相见。诸葛亮感激他的信任重用,感激他的猥身枉屈,感激他的以友相待,遂因刘备而出山,从此受命,用行舍藏,夙夜忧叹,心系蜀国安危。怀着对刘备的感激之情,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隆中之对,对的是诸葛亮的韬谋伟略。先定荆州为家,再取益州为鼎足之势,而构筑了图取中原的战略远景。刘备如鱼得水,隆中之对由此成为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国策。
先帝托孤,托的是诸葛亮的竭力忠贞。诸葛亮率谒先帝,涕泣:"臣敢竭肱股之力,效忠贞之竭,继之以死。"嗣子刘禅托付于诸葛,诸葛事必躬亲,率军南征,带金鈇钺、曲差、羽葆鼓吹及虎贲六十人,深入不毛之地,秋平天下乱世,蜀国于是富饶。
病逝五丈原,逝不尽诸葛亮的耿耿忠心。病故之后,命人遵遗嘱行事,秘不发丧,缓缓退军,策马收兵吓退司马懿。故有"死诸葛吓退生仲达"之说,其深谋远虑,料事如神,身死而精神不朽。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可见一斑。
一代忠臣,智慧第一,忠心无二。天下之事,运筹帷幄,绝处逢生,扭转乾坤。其对先帝的感激涕零之心,也令后世天下人敬佩不已。故后世有云:"草庐三顾,鼎足三分,不朽当年三义;君臣一德,兄弟一心,无双后汉一人。"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值得被我们铭记。诸葛亮感激刘备的豪义赏识,遂助其成就大业;我们感激诸葛的伟大精神,所以他仍被我们交口称赞,流芳百世。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忱忱忠心洒平芜,一世清明在人间。历史将永远记住你,诸葛孔明!